苏教版九上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上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8 12:07:34

内容文字预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课题 鼎湖山听泉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
知识目标 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方法。
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 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作者由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学法 自主探究、交流法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祖国的山水风光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上学期,我们通过学习“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课文,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而宝岛台湾的秀美,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在广东省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 板书:鼎湖山听泉。 思维发散。 谈话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过赞美歌吟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迥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让我们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理解课题。 深化课题,初步质疑。
讲授新课 一、目标展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二、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1)展示重点字词读音(2)词语解析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迥然:形容差得很远。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自主学习,相互探讨。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扫除阅读障碍,使后边课文的学习更轻松。
作者简介 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之首。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名字的由来——三种说法:①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②后来,传说轩辕皇帝曾在山里铸鼎,遂改名为“鼎湖山”。③还有一说,山顶天涯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初识鼎湖山。
课堂研究 1.题目解读同学们,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点拨:“听泉”是关键。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2.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点拨: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3.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点拨:有三点原因。第一,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第二,小溪泉比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第三,通过“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4.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即移步换景。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5.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找找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地点的转移: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初闻泉声。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循声而去,渐入山中,交代了地点。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寄宿僧寺,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主旨?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深爱之情。 6.闻泉声 (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2)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点拨: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3)从课文的第一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第一段中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7.过渡句: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8.看泉水 (1)第二段中作者步入山中,见到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是怎样的?他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以外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会由见泉引发对娇女的联想? (2)第三段主要讲了因为有了山泉,才有了灵动鲜活的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感到身心了无杂尘。9.寻泉影 (1)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写绿即写泉,泉与绿互为滋养。这为后面写听泉的独特作了铺垫。另外突出 此山名树之多,森林保护之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并且也是一个过渡。 (2)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再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4)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可是在文章④⑤⑥⑦段却写了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而且在全文中占了不小的篇幅,这是否与文章中心偏离?能否去掉这些部分?点拨:不偏离,不能去掉。明写鼎湖山之景、庆元寺的历史与现在,暗写鼎湖山的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其实,这样写,一是以“绿”来衬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二是为后文听泉而悟“蓄势”;三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徒不同,作者的“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得文章有详有略,有明有暗,手法多变,挥洒自如。 (5)这一部分,文思迂回曲折,迸发之中,时作回旋。文笔的回旋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回旋:从补山亭仰望,远近高低一片浓碧,犹如大海兴波,越高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从而使作者游兴大发,力争上游。忽听钟声从古老的庆云寺传来,和泉声相互应答,很“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作者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把泉水比作孩子的流连,可谓妙于“拟人”,令人神往。第二次回旋:是作者于晚饭之后,在寺前庭园漫步,繁华似锦,绿荫如盖,生意盎然,他借此机会认识了鼎湖山的历史和现状。10.过渡句:两次回旋之后,作者那洋溢的笔峰,便进入”听泉“的主题。他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听来格外清晰。正如王维说的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入夜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令人陶醉。11.枕泉眠 (1)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的顺序,写了哪三个片段?泉声响、泉声多、泉声美。 (3)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由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点拨: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4)朗读课文第8段,文中写了哪些泉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从草丛淌过的,从石缝间漏下的,汇于空谷的,直下陡壁的,还有绕过树根的,拍打卵石的。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5)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哪些动词?这样写你认为好吗?有淌过、漏下、汇于、直下、落下、绕过、拍打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泉的的情态。 (6)第8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泉声的美妙的?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想象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本体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感受: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人生哲理)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12.过渡句:作者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读者也如身临其境,多层次的泉声,在耳际回环,有看景不如听景之感。听泉到此,文思近于尾声,但作者并不戛然而止,却以悠然的文笔警觉读者,共同进入思辨的世界。这是作者历史观和美学观的生动体现。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他以微观的笔力解剖山泉,却以宏观的气度感召读者。绝不是为听泉而听泉,而是因为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足以引人入胜!人的灵魂呢?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13.悟泉音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14.探究学习 (1)文中主要写了哪几次“听泉”? 第一次(第1段):雨雾中听泉进山。(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次(第2、3段):泉水半含半露,泉声悦耳动听,身心陡觉轻快。(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次(第8段):借宿僧寺,深夜听泉,抒发感悟。(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2)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5.探究练习 (1)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作者听到泠泠淙淙、欲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2)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3)你有过倾听大自然的感受吗?比如听风,听潮,听雷,听雪……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感受。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生命是脆弱的,思想是坚不可摧的。16.品读句子,思考问题 思考:读下面的语句,结合课文,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想象的。 (1)在这泉水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成为主旋律。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是生命在运动。 (2)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3)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为什么“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4)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那么“高贵之处”在哪里?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5)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纺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小结文章的写作顺序:18.总结: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了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 首先总体把握课文结构,再具体分析。理解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其知识面。读中感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点拨不足。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第8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着重分析。
课堂练习 讨论: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警醒作用。经济固然需要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环境。人们不光要欣赏自然,更要保护自然,融入自然。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法》。 让课后练习充分发挥作用。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课堂小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课文练习四)2.名句集锦:收集整理描写泉的古诗句。3.当一次小导游,把鼎湖山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吧。
板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这篇课文作者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第八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之美)。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自己感。引导学生说一说,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同之处。第二,感作者所感。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一是听感。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倍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二是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写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读中品味,提高朗读水平。由看到想说,在课件的补充、生活经验的激发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1张PPT)
鼎湖山听泉
苏教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祖国的山水风光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上学期,我们通过学习“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课文,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而宝岛台湾的秀美,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在广东省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过赞美歌吟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迥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让我们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鼎湖山听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
教学目标
目标展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展示重点字词读音:
繁衍( ) 污垢( ) 遐想( ) 诞生( )
楹联( ) 怅惘( ) 肇庆( )
汩汩( ) 古刹( ) 拾级( )
泠泠淙淙( )
yǎn
gòu
xiá
dàn
yíng lián
chàng wǎng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chà
zhào
shè
líng cóng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迥然:
雀跃:
浑然:
泠泠淙淙:
水流声。
拾级而上:
生意盎然:
怅惘:
万籁俱寂:
形容差得很远。
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楹联:
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
逐步登阶向上。拾,同“涉”。
形容富有生命力的气象。
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 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之首。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①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②后来,传说轩辕皇帝曾在山里铸鼎,遂改名为“鼎湖山”。③还有一说,山顶天涯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 鼎湖山简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同学们,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点拨:“听泉”是关键。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点拨: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题目解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
点拨:有三点原因。第一,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泉;第二,小溪泉比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第三,通过“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题目解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4.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即移步换景。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找找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整体感知
地点的转移: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寄宿僧寺,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整体感知
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初闻泉声。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循声而去,渐入山中,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深爱之情。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闻泉声
点拨: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点拨:这是散文中常见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游七星岩心中未免有些怅然,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这和下文心情一变乃至萌生爱意而“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形成鲜明对照,使文章曲折有致。
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闻泉声
从课文的第一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第一段中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山泉的形态:时隐时现的、踪影不可捉摸。
山泉的精神:半含半露、欲近故远——娇。
山泉与人的相通之处:山泉的娇态与调皮的娇女。
看泉水
第二段中作者步入山中,见到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是怎样的?他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以外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会由见泉引发对娇女的联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三段主要讲了因为有了山泉,才有了灵动鲜活的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感到身心了无杂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寻泉影
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写绿即写泉,泉与绿互为滋养。这为后面写听泉的独特作了铺垫。另外突出此山名树之多,森林保护 之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并且也是一个过渡。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点拨: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再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点拨:不偏离,不能去掉。明写鼎湖山之景、庆元寺的历史与现在,暗写鼎湖山的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其实,这样写,一是以“绿”来衬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二是为后文听泉而悟“蓄势”;三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徒不同,作者的“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得文章有详有略,有明有暗,手法多变,挥洒自如。
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可是在文章④⑤⑥⑦段却写了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而且在全文中占了不小的篇幅,这是否与文章中心偏离?能否去掉这些部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次回旋:从补山亭仰望,远近高低一片浓碧,犹如大海兴波,越高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从而使作者游兴大发,力争上游。忽听钟声从古老的庆云寺传来,和泉声相互应答,很“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作者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把泉水比作孩子的流连,可谓妙于“拟人”,令人神往。
第二次回旋:是作者于晚饭之后,在寺前庭园漫步,繁华似锦,绿荫如盖,生意盎然,他借此机会认识了鼎湖山的历史和现状。
这一部分,文思迂回曲折,迸发之中,时作回旋。文笔的回旋主要有两次: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两次回旋之后,作者那洋溢的笔峰,便进入”听泉“的主题。他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听来格外 清晰。正如王维说的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入夜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令人陶醉。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枕泉眠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的顺序,写了哪三个片段?
泉声响
精神美
泉声美
泉水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枕泉眠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仔细读读这一段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点拨: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有从草丛淌过的,从石缝间漏下的,汇于空谷的,直下陡壁的,还有绕过树根的,拍打卵石的。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朗读课文第8段,文中写了哪些泉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有淌过、漏下、汇于、直下、落下、绕过、拍打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泉的的情态。
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哪些动词?这样写你认为好吗?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钢管。
第8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泉声的美妙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想象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本体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感受: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人生哲理)
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读者也如身临其境,多层次的泉声,在耳际回环,有看景不如听景之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听泉到此,文思近于尾声,但作者并不戛然而止,却以悠然的文笔警觉读者,共同进入思辨的境界。这是作者历史观和美学观的生动体现。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他以微观的笔力解剖山泉,却以宏观的气度感召读者。绝不是为听泉而听泉,而是因为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足以引人入胜!人的灵魂呢?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悟泉音
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而山为泉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文中主要写了哪几次“听泉”?
第一次(第1段):雨雾中听泉进山。(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次(第2、3段):泉水半含半露,泉声悦耳动听,身心陡觉轻快。(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次(第8段):借宿僧寺,深夜听泉,抒发感悟。(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6.品泉悟泉——陶醉。
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2.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3.由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4.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5.寻泉——怅惘;
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探究练习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欲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
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探究练习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过倾听大自然的感受吗?比如听风,听潮,听雷,听雪……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感受。
生命是脆弱的,思想是坚不可摧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思考:读下面的语句,结合课文,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想象的。
1.在这泉水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品味句子,思考问题
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是生命在运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品味句子,思考问题
2.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品味句子,思考问题
3.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为什么“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因为“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而使泉声更加悦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4.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那么“高贵之处”在哪里?
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品味句子,思考问题
5.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纺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看泉水
听泉声
寻泉影
枕泉眠
引人入胜
可爱活泼
幽深神秘
如醉如痴
感悟人生
悟泉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情感
总结: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 、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我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警醒作用。经济固然需要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环境。人们不光要欣赏自然,更要保护自然,融入自然。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法》。
课堂练习
讨论: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课文练习四)
2.名句集锦:收集整理描写泉的古诗句。
3.当一次小导游,把鼎湖山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吧。
教学目标
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听泉声,引人入胜
看泉水,可爱活波
寻泉影子,幽深神秘
枕泉眠,如痴如醉
悟泉音,感悟人生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肇庆( ) ②泠泠( ) ③淙淙( )
④楹联( ) ⑤怅惘( ) ⑥jiǒng( )相异
⑦dǐng( )湖山 ⑧泉水gǔ gǔ( ) ⑨生意àng( )然
二、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
A.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B.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C.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2.泉声( )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 )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 )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 )下深潭。21教育网
A.染 流 滴 坠 B.浸 淌 漏 落 www.21-cn-jy.com
C.染 流 漏 落 D.浸 淌 滴 坠2·1·c·n·j·y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_______________;那清脆如弹拨者,是______________;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 ),无处不( )。山间林密,泉( )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 )过,亮亮的一( ),再向前寻,已不可得。21·世纪*教育网
3.自古以来,文人们表现泉水多从其形貌入笔,而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中却别辟蹊径,从( )入手,将层次丰富的( )表现得淋漓尽致。2-1-c-n-j-y
五、课内阅读。
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来源:21cnj*y.co*m】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子自己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万般泉声”中的“这”指代哪些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什么?作者由听泉产生了哪些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听雨后的一点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度 10分,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区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林有2000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21cnjy.com
(选自《中华揽胜》)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B
三、1. A
2. B
四、1.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那雄浑如钢管齐鸣者
五、1.①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②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③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略。
5.这声音包括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万道细流汇于空谷、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等发出的声音。21·cn·jy·com
6.(1)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2)有一种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感慨和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的人生感悟。(3)有一种心灵净化和升华的遐想。
7.“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作者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的领悟: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www-2-1-cnjy-com
8.略。
六、1.课文是散文,多用描写;选文是说明文,是说明的表达方式。
2.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