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志怪小说
干将莫邪
23
“君子之交淡如水,丈夫行事多无悔。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在古代,世人都非常崇尚侠客之道,即便是现在,武侠小说也受世人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侠义的一篇文章《干将莫邪》。
3.
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
的斗争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间传说中所寄托的
美好愿望。
1.
理解故事的全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叙
述故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
(难点)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作有《搜神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小
说集。
《搜神记》今本共二十卷。原本已失传,今本是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而成。《搜神记》记叙鬼神灵异等事,迷信色彩较浓,但也保存了一些富于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如《宋定伯捉鬼》《韩凭夫妇》《乐羊子妻》等。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怪小说
关于干将与莫邪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传说是干将和莫邪为楚王铸剑,干将采金铁之精,三月不能熔化,其妻莫邪遂投入炉中,最后铸成雌雄二剑。干将献雌剑后被楚王所杀。后雌剑化为一条白龙,潜于一大湖中,为当地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县城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丰城县令得到了一把剑,剑上刻着“干将”二字。有一天,他从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他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第二天,县城里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据说这对夫妻就是当年替楚王铸剑的干将和莫邪。
干将与莫邪的动人传说
一
读一读字音
莫邪
重身
自刎
汤镬
踔出
踬目
yé
chónɡ
wěn
huò
chuō
zhì
二
写一写字形
踔(chuō)踔出
悼(dào)悼念
掉(diào)丢掉
镬(huò)汤镬
攉(huō)攉土
霍(huò)挥霍
踬(zhì)踬目
锧(zhì)斧锧
雌(cí)雌雄
雉(zhì)雉鸡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夫语妻曰
古义:读yù,告诉;今义:话
2.使相之
古义:仔细察看;今义:相貌,外貌
3.比后壮
古义:及,等到;今义:比较,较量
4.王即购之千金
古义:重赏捉拿;今义:买
5.当于汤镬煮之
古义:热水,开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6.儿闻之,亡去
古义:逃跑;今义:死
7.王如其言
古义:依照,按照;今义:如果
(二)一词多义
1.乃:三年乃成
才,副词
乃分其汤肉葬之
于是,就,连词
此乃勇士头也
是,动词
2.子:汝若生子是男
孩子,名词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对男子的通称,
名词
3.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就,副词
王怒,即杀之
当即,立刻,副词
4.是:汝若生子是男
判断词
是必烂也
这样,代词
5.报:欲报楚王
报复,动词
报先帝
报答,动词
(三)词类活用
1.于是子出户南望
方位名词作状语,往南边
2.日夜思欲报楚王
名词作状语,白天黑夜地
3.大,告之曰
形容词用作动词,长大
(四)文言句式
倒装句
吾父所在?
点拨:介词“在”的宾语前置,应为“在所”,意
为“我父亲在什么地方?”。
省略句
为子报之。
点拨:承前省略主语“吾”,意为“我替你报仇”。
判断句
1.吾干将、莫邪子也。
点拨:“……也”表判断。
2.此乃勇士头也。
点拨:“……也”表判断。
(五)成语积累
干将莫邪:以人名命名的古代宝剑,后人以此作
为锋利宝剑的代称。也用来比喻锋利而有特殊功
效的事物或杰出才能。
导思1.楚王几次发怒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残暴无道
关键词:
义
宝剑
导思2:小说是如何塑造赤这一人物形象的?
人物描写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干将莫邪》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
①
楚干将、莫邪①为楚王作②剑,三年乃成。王怒,欲③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④当产⑤。夫语⑥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⑦,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⑧。’”
①干将(jiānɡ)、莫邪(yé):夫妻二人,楚国的冶铸工人。②作:铸造。③欲:将。④重(chónɡ)身:怀孕。⑤当产:就要生孩子了。当,将。⑥语:告诉。
⑦大:长大。⑧背:后面。
注释:
翻译课文
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楚王非常生气,将要杀了他们。(干将、莫邪铸的)剑有一雌一雄两把。(当时)干将的妻子正怀有身孕,快要生孩子了。丈夫对妻子说:“我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我)去了(他)一定会杀了我。你要是生的孩子是男的,(等他)长大了,告诉他说:
‘出门望南边的山,有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树后面。’”
原文:于是即将⑨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⑩相 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接着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十分生气,派人仔细察看,知道剑有两把,一把雄剑一把雌剑,雌剑拿来了,雄剑没拿来。楚王很生气,当即杀了干将。
译文:
⑨将:拿着。⑩使:派。
相(xiànɡ):仔细察看。
注释:
原文:
莫邪子名赤,比①后壮②,乃问其母曰:
“吾父所在③?”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④睹⑤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⑥楚王。
①比:及,等到。②壮:成年。③所在:在什么地方。④但:只。⑤睹:看见。⑥报:报复。
注释: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后来他成年了,就问他母亲说:
“我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说:“你父亲为楚王铸剑,三年才
铸成,楚王很生气,杀了他。(他)离开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出门望南边的山,有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树后面。’”于是儿子就出门往南边望,没看见有山,只看到堂前有一根松木柱子竖立在石头上面。随即用斧子劈开柱子的后面,得到了宝剑。(赤)白天黑夜都想着要报复楚王。
译文:
原文: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①之千金。儿闻之,亡去②
,入山行歌③
。客有逢④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
“闻王购子头千金,将⑤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①购:重赏捉拿。
②亡去:逃离。
③行歌:这里指哭唱。行,从事。
④逢:遇到。
⑤将:拿。
注释:
楚王梦见一个青年男子,两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说要报仇。楚王随即悬赏千金捉拿他。(干将的)儿子听说这个消息,
(赶紧)逃离,来到山中边哭边唱。有位陌生人碰到了他,(对他)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啊?”(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父亲,我要替他报仇。”陌生人说:
“听说楚王悬赏千金买你的人头,拿你的人头和宝剑来,我替你去报仇。”
译文:
原文:儿曰:“幸甚⑥!”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⑦之,立僵⑧。客曰:“不负⑨子也。”于是尸乃仆⑩。
注释:
⑥幸甚:太好了!
⑦奉:进献。
⑧立僵:(死后)直立不动。僵,不活动。
⑨负:辜负,对不起。
⑩仆:倒下。
(干将的)儿子说:“太好了!”当即割颈自杀,两只手捧着(自己的)头和宝剑进献给陌生人,(死后尸体)直立不动。陌生人说:“我不会辜负你的。”尸体这才倒下去。
译文:
原文: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
“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①煮之。”王如②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③出汤中,踬目④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⑤视之,是必烂也。”
①汤镬:开水锅。汤,热水,开水。镬(huò),古代的一种大锅。
②如:按照,依照。
③踔(chuō):跳。
④踬(zhì)目:瞪眼。
⑤临:靠近。
注释:
陌生人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十分高兴。陌生人说:
“这是勇士的头,应当放到开水锅中煮。”楚王按照他的话(去做)。煮(赤的)头,三天三夜都煮不烂,那头还跳出开水中,瞪着眼睛显得非常愤怒。陌生人说:“这个男子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那儿靠近看,这样就一定会烂。”
译文:
原文:王即临之。客以剑拟⑥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注释:
⑥拟:比画,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这里形容剑锋利无比,只见比画一下,大王的头就掉下来了。
楚王就靠近去看。陌生人拿宝剑向楚王一比画,楚王的头就掉到开水中;陌生人也自己砍下自己的头,头又掉到开水中。三个人头都烂了,不能分辨出(哪个头是谁的),就将水和肉分开葬了。
译文:
1.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干将却反遭杀身之祸。楚
王为什么这样残忍?(结合文中语句谈)
【答案】从第一段楚王的“四次发怒”——作剑三年乃
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
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可以看出:楚王因干将、莫邪
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
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
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当时是暴君横
行的时代,故楚王的残暴也在情理之中。
2.
写楚王的怪梦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小说情节作用分析法。写楚王
“梦见一儿”,“言欲报仇”,欲以千金捉拿他,
加大了赤报仇的难度,在结构上为下文赤的逃离
和“客”的出现作铺垫。这一怪梦增加了故事的
奇幻色彩。
3.“踔”“踬目大怒”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
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了
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重点品析第4段
阅读方法解密
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是中考中常考的内容,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心理和精神,解答时要根据细节描写的不同,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可采用“运用××细节描写,描绘出(刻画了)××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的句式回答。
4.“客”“自拟己头”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客”杀死楚王后自刎而死,既表现了
“客”信守诺言,又表现了他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一个“自拟己头”写出了“客”的义无反顾。
重难点小结
面对强大的统治者,欺压百姓,凶狠残暴,无恶不作,但普通民众却无可奈何,社会的极不公平,生活的无比残酷,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虚构的侠客,神仙身上。侠客就是承载着为劳动人民惩恶扬善,打抱不平,斩妖除魔,征服自然等美好愿望的化身。
5.试简单分析文中的几个较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干将、
楚王、赤、客。
【答案】干将:是一个铸剑技艺高超、聪明勇敢的人。
楚王:是一个暴躁野蛮、凶残多疑、愚昧粗心的君王。
赤:是一个报仇意志坚决、至死不渝去复仇的少年。
客:是一个见义勇为,重承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
6.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
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
【答案】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答案】
一方面是由于故事情节的设计显得出人意料,悬念重重;另一方面是由于细节刻画得生动传
神,如“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写出了赤的复仇之心彻骨彻髓;“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
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这一细节,则写出了宝剑之快。匪夷所思。
1.【主题探究】文章如何写得富有传奇色彩,惊心动
魄的?
【答案】本题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法。文中的“客”是我国古代十分典型的侠客形象,侠肝义胆,是一个重诺言、讲义气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刺杀楚王的难度和后果,却仍然对赤说“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最后他不负重托,通过设计,终于杀掉了楚王,自己也为此献出生命,表现了为除暴安良不惜自我牺牲的侠义精神。
2.【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文中“客”的形象?
发展——
干将莫邪
开端——
干将、莫邪铸剑,
干将为王所杀
赤取父剑,欲报父仇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
情节
曲折
结构
完整
高潮、结局——客设计谋,
智杀楚王
本文通过记叙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刻骨仇恨,歌颂了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将的被杀表现楚王的凶残,交代遗嘱产生悬念。第二、三自然段交代故事的发展。在赤想替父报仇的时候,王“购之千金”,赤又“亡去”,“入山行歌”遇“客”,后自刎,将报仇的事情交给“客”,第四自然段交代故事的高潮、结局。“客”设计杀楚王后又自刎,情节一环扣一环,曲折离奇。
2.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故事主题。文章写赤的头被煮
“三日三夕不烂”仍“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直至“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
己头,头复堕汤中”,至最后“三首俱烂”。故事
情节夸张、离奇,深刻地表现了暴君统治下被迫害
的人民反抗的决心,将人民对暴君的仇恨表达得淋
漓尽致。
苏州古城是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楚国的首都。相传,楚国人干将与其妻莫邪善于铸剑,他们曾铸有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一名干将,一名莫邪,献给了楚王。后来,干将、莫邪被做为利剑的代称。为了纪念干将,古代苏州人把与干将墓相近的古城正东城门称为“干将门”,后又改为今天的相门。
很久以来,古城苏州就有纪念干将的地名,却一直没有纪念莫邪的地名。近日,这一历史遗憾得到了弥补——苏州古城东侧命名了一条莫邪路。
1.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
【译文】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待人接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了。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叫敬呢?不对人怠慢、不恣意放任自己的行为的意思。
2.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译文】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干将莫邪
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3.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寄托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荆轲作为侠义英雄一直为人们赞颂,你们以为古人崇尚的侠客精神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答案:智勇双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承诺,轻生死。)
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干将莫邪》(板书)记述的就是侠义英雄复仇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先请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写出了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特征的《搜神记》。
《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二十卷。原本已失传,今本是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而成。书中记录的多为神怪灵异,但也保存了一些富于现实主义的民间传说,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参照课文注释自由诵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词。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板书或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注音)
莫邪(yé) 重身(chónɡ) 自刎(wěn)
汤镬(huò) 踔(chuō) 踬目(zhì)
3.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翻译课文
1.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不能自行解决的文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讨论交流
①
使相之(仔细察看)
②
比后壮(等到)(成年)
③
亡去(逃亡)
④
行歌(从事)
⑤
奉之(进献)
⑥
汤镬(开水、热水)
王如其言(按照)
句式:
①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译: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呀?
②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译:(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都没烂,(并)从开水里跳出来,瞪着眼睛十分生气。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请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梗概。 (可用“课文记述
的故事”的句式让学生填空)
点拨:这篇课文记叙了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赤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故事。
五、合作探究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2.分析赤、客、和楚王的人物形象。
(学生速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
赤——为报父仇,至死不渝——不惜生命
原文提示:A.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B.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②
客——见义勇为,英勇无畏——重承诺,轻生死
原文提示:A.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仇。”
B.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与汤镬煮之。”
C.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也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③
楚王——心胸狭窄,残忍暴虐
原文提示:A.
楚王:王怒,欲杀之。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B.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
3.写作特色
提示:①
本文想象奇特。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他的
头在镬中跃出,犹“瞋目大怒”。
②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叙事清楚。
六、结合现代观念,谈谈如何理解评价古人复仇观念和侠客的正义行为。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独特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
示例:
1.从古人“复仇观念”言及疾恶如仇、除恶务尽。
2.从今日法制观念看“复仇”的局限性。
3.从侠客“言必信,行必果”谈“诚信”的现实意义。
4.从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侠义精神的局限性。
七、布置作业
1.读完《干将莫邪》的故事,请你就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用一段文字进行评价。
2.根据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干将莫邪
学案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干将(jiāng)
莫邪(yé)
刎(wěn)
镬(huò)
踔(chuō)
踬(zhì)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今河南省新蔡县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勤学,博览多才。王导曾荐其为佐著作郎,以修晋史。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后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纪》二十卷。文字简略,时称为“良史”。《搜神记》是其代表作。
2.作品简介
《搜神记》志怪小说集。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成《搜神记》。有“鬼之董狐”之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集传记》。作者喜欢讲阴阳术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写此书的目的是:“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但书中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很细致,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三、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楚干将……剑有雌雄),写故事的起因,因干将铸成宝剑的时间晚了,楚王将要杀他,并告诉人们宝剑有雌雄两把。
第二层(其妻重身当产……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写干将为自己处理后事,嘱咐妻子告诉儿子为自己复仇。
第三层(王大怒……即杀之),写楚王盛怒之下,杀了干将。
本段用四个“怒”字写出了当时的统治者残暴的行径,他哪管老百姓的疾苦,哪管老百姓的死活,只要是触犯了统治者利益,就活该你倒霉,活该你死。从这段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的黑暗,怎不迫使一些文人墨客逃离现实,去寻找一些自己的精神寄托呢?所以本段既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写出了故事的起因。
本段主要叙述干将的儿子长大后,得到宝剑,欲为父报仇,真是应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也不无一些道理。本段是故事的展开。
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王梦见一儿……入山行歌),写楚王因梦悬赏捉拿赤,赤逃跑了。这一层又进一步写出了统治者欲斩草除根的丑恶行径,同时也说明了老百姓的生命就攥在统治者手里。
第二层(客有逢者……于是尸乃仆),写赤路遇侠客,侠客答应用赤的头和宝剑去为赤报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百姓无处寻找公平的活路,只能借助一些理想主义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本段叙述主要以对话为主,简短而朴素,很容易读懂并理解,是故事发展的中期。
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如其言)写楚王听从侠客意见,用开水锅煮赤的头。
第二层(煮头……乃分其汤肉葬之)写侠客把楚王杀掉,自己也砍掉自己的头,三头共煮,为赤报了仇。这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
本段写侠客替赤报仇,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楚王恶有恶报,终于被砍死,而侠客也是一位重承诺、守信用之人。
四、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干将为楚王造雌雄宝剑,耽误了时间,惨遭杀害。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赤长大成人,欲为父报仇,遇侠客,以头和剑奉之,替父报仇。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写侠客为赤报仇成功杀了残暴的楚王。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五、写作特色
本文在叙事风格上,篇幅短小,文字简略而精干。大部分以对话来完成故事。语言朴素,没有进行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是一篇很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故事中的侠客是一位重承诺、守信用之人,是古代劳动人民把他赋予成了一位神化般的人物了。这也是本文作者思想局限性所在。
六、一词多义
1.
2.
3.
4.
5.
七、重点实词
1.语:告诉
例句:夫语妻曰。
2.去:离开
例句:儿闻之,亡去。
3.负:辜负
例句:不负子也。
4.汝:你的
例句:汝父为楚王作剑。
5.购:重赏捉拿
例句:购之千金。
八、重点虚词
1.
2.愿:恭谨
例句:愿王目往临视之。
3.是:这
例句:是必烂也。
4.以:用
例句:客以剑拟王。
5.俱:全、都
例句:三首俱烂。
6.耶:语气助词“呢”
例句:何器之甚耶?
九、疑难字词
1.汤镬:一种酷刑。将人投入沸水中煮死。
例句:当于汤镬煮之。
2.踔:跳。
例句:头踔出汤中。
3.踬目:瞪眼。
例句:踬目大怒。
4.拟:比划,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
例句:客以剑拟王。
十、词类活用
比:介词活用为动词
等到
例句:比后壮。
十一、古今异义
1.但:句中义:只
今义:但是
例句:但睹堂前松柱石低之上。
2.购:句中义:重赏捉拿
今义:买东西
例句:王即购之千金。
十二、特殊句式
1.吾干将莫邪子也。
判断句,译为:我是干将莫邪的孩子。
2.何哭之甚悲耶?
倒装句,应为:哭何之甚悲耶?
译为:(你)哭什么这样地悲伤呢?
3.为子报之
省略句,应为:(吾将)为子报之。
译为:我将要替你报仇。
十三、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从人物性格上分析,文中写楚王四次“大怒”杀了干将。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位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第一,他嫌干将铸剑时间上迟延久了,凭他暴躁的性格,他当然容忍不了。第二,干将只给他送去一把雌剑,更加剧了干将被杀的原因。第三,楚王还是一位多疑之君,更容不得干将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后,再去为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自然干将为楚王铸剑任务完成后,就活不成了。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是暴君横行的时代。
(二)提示:“孝”、“义”为先自古提倡。本题可以辩证地来看。一方面,当时时代条件下,暴君当道,人民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古代讲究“孝”,“百行孝为先”,所以古代出现了许多“孝”的典范。甚至于“迂孝”也为人所称颂,这是历史条件局限所致。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孝”、“义”要辩证对待,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三)1.仔细察看
2.及,等到
3.进献
4.热水、开水
(四)1.选材上,鲁迅写了传说的后半段。取干将之子为其报仇的故事。
2.写作顺序上选用倒叙,从子“眉间尺”长大成人之后写起。中间穿插了母亲对“干将”被杀经过的描述。
3.人物性格上,鲁迅大胆地运用想像,把眉间尺的性格通过“夜戏老鼠”一段描绘出来,他是一个比较天真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的人。而替父报仇之前的一段也对他的性格有过类似的描述。小说主要着力描写的对象则是那位黑衣人。原著中没有对黑衣人的外貌、神态、语言等作过多描述,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则仿佛他生来就为代人复仇似的,具有一种热到发冷的性格。
4.在情节上,鲁迅做了大胆地添加,使作品在欣赏上更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