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堂达标训练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
1.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梦想发战争财,受雇于清政府组建“洋枪队”,结果“咎由自取”反丧了卿卿性命。此人是( )
A.西摩尔 B.伊藤博文 C.华尔 D.阿古柏
2.下列历史题材的影片中,主要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是( )
A.《林则徐》 B.《鸦片战争》
C.《甲午风云》 D.《火烧圆明园》
3.近代史上,中国的国都北京数次遭到外国军队入侵。其中首次入侵北京的是( )
A.八国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国军队 D.日本军队
4.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发起“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暑期考察活动。小强同学也制定了自己的考察计划,准备考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的暴行。在下列地方中,你建议他最好去( )
A.广东虎门 B.北京圆明园 C.山东威海卫 D.江苏南京
5.犯下火烧圆明园罪行的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法俄联军 D.英俄联军
6.历史遗迹能够让我们回味历史,读懂历史。圆明园遗迹反映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耻辱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沙俄侵华的罪证 D.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7.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下列体现这一传统的史实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太平军抗击八国联军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8.“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该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与材料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黄海大战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0.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
二、读图说史题:
11.观察下列图片,请完成:
(1).上面两幅图片描述的场景出现在哪次战争中?
(2).你知道图1中正在进行抢劫的强盗是谁吗?
(3).图2中的残破景象是如何造成的?
(4).西方列强曾一再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看了上面图片后你有何认识?
三、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材料二 当英国和法国对中国进行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时,俄国保持中立,只是在战争快结束时,当英国终于决定打到北京,俄国竟能挺身出来充当中国的保护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何时发生的?
(2).材料一中提到的“伙伴”“果园的主人”究竟是指谁?“果子”指什么?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吗?为什么?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和美国想法类似,你知道它是谁吗?
(4).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对俄国人有利”?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马克思
材料二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3).材料二所反映的“被劫掠和破坏”的是什么地方?
(4).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