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八县(市)一中联考2016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联考2016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2: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联考2016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基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蓊蓊郁郁(wěng)  
枕藉(


参差(cēn) 
妖童媛女(yuán)
B.壬戌(rén) 
溘死(hé)
吐哺(pǔ)
乳臭未干(xiù)
C.一椽(chuán)
訾詈(cǐ)
鸷鸟(zhì)
否极泰来(fǒu)
D.愆期(qiān)  
蕈菌(
xùn

氛围(fēn)
纤尘不染(x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肆业
厮叫
不言而喻
遗笑大方
B.蜿蜒
五彩缤纷
夙兴夜寐
游目骋怀
C.谛造
藕断丝连
搅尽脑汁
义愤填膺
D.漪郁
放浪行骸
向隅而泣
安之若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育是社会阶层间实现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对于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教育无疑是可以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终南捷径
B.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十 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C.关于武则天的生平事迹,研究的人虽然很多,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然而有些观点纯属不刊之论,没有任何历史依据
D.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如坐春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B.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C.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雕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
D.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刻不容缓。
①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的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
②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③汉英文字的混杂的确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④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博大胸怀
⑤时下,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
⑥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A.⑤③④⑥①②
B.③⑤④⑥①②
C.⑤③①④⑥②
D.③⑤①④⑥②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不相从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谢家贵门
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
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
少无适俗韵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⑥顺流而东也
⑦死生亦大矣
⑧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⑨有泉侧出
⑩常在于险远。
A.①⑦⑩/②④/③/⑤⑨/⑥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⑨/⑦⑩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⑨/⑧⑩
D.⑥⑨⑩/②④/①③⑤⑦/⑧
8.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然力足以至焉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⑤⑥/②④⑨/③⑦/⑧
B.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
C.①③⑥/⑦⑧⑨/②④/⑤
D.①③⑤/②④/⑧⑨/⑥⑦
 
二、(9分,每小题19分)
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乙)
百丈山记①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垒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七十里,与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②磴:石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识:通“志”,记住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B.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C.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D.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B.甲文“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转入议论。作者说古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其用意在于说明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C.乙文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D.乙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石壁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三、(共28分)
10.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释】: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这首词下阙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诗经 卫风 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3)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4)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5)山气日夕佳,  。(《饮酒》)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兰亭集序》)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  ,  ”
(8)《赤壁赋》中的“  ,  ”两句化用了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的故事。
 
四、现代文阅读
12.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秋。只是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期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似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④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的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在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⑤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天,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却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便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⑥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地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⑦“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⑧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是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⑨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⑩我知道,春归去了。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海风愁,春深表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縻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兆征。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二月兰与兰花完全没有关系,并不攀兰花的高枝。悄悄地来,悄悄地落,只是尽情地点缀风光,这是一种崇高心灵的独白。B.作者在文中意味深长地表明,自已的整个一生的经历,是与二月兰相伴而行的。
C.本文引用“开到荼縻花事了”的诗句,与作者两次病中所见的二月兰相印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坦荡豁达的胸襟。
D.二月兰送春归去,与毛泽东歌咏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花送春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E.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从二月兰身上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
(2)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
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语言运用题
13.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田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
B.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
D.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14.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  ,  。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六、作文
15.有人说:最温暖的阳光,不在春天、夏天、秋天,而在冬天,冬阳最暖人。为什么呢?
请以“冬阳最暖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联考2016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基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蓊蓊郁郁(wěng)  
枕藉(


参差(cēn) 
妖童媛女(yuán)
B.壬戌(rén) 
溘死(hé)
吐哺(pǔ)
乳臭未干(xiù)
C.一椽(chuán)
訾詈(cǐ)
鸷鸟(zhì)
否极泰来(fǒu)
D.愆期(qiān)  
蕈菌(
xùn

氛围(fēn)
纤尘不染(xiān)
【考点】字音.
【分析】此题考查语音.考点主要涉及多音字(否)、形似字误读(藉与籍、溘与盍)、偏旁误读(訾).
【解答】A.“枕藉”的“藉”应读jiè,“妖童媛女”的“媛”应读yuàn;
B.“溘死”的“溘”应读kè,“吐哺”的“哺”应读bǔ;
C.“訾詈”的“訾”应读zǐ,“否极泰来”的“否”应读
pǐ;
D正确.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肆业
厮叫
不言而喻
遗笑大方
B.蜿蜒
五彩缤纷
夙兴夜寐
游目骋怀
C.谛造
藕断丝连
搅尽脑汁
义愤填膺
D.漪郁
放浪行骸
向隅而泣
安之若素
【考点】字形.
【分析】此题考查了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形辨析题的基础,读书、写字都要留心.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汉字要认准;其次,重视积累,建立错字本,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第三,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肆业”应为“肄业”,“厮叫”应为“嘶叫”;
B.正确;
C.“谛造”应为“缔造”,“搅尽脑汁”应为“绞尽脑汁”;
D.“漪郁”应为“猗郁”,“放浪行骸”应为“放浪形骸”;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育是社会阶层间实现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对于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教育无疑是可以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终南捷径
B.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十 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C.关于武则天的生平事迹,研究的人虽然很多,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然而有些观点纯属不刊之论,没有任何历史依据
D.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如坐春风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的.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如: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2、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3、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则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如: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等
4、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仍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如: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
【解答】A.正确,终南捷径:指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
B.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使用对象不当;
C、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经典言论,这里望文生义;
D.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这里望文生义;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B.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C.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雕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
D.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
A项属于句式杂糅,要么采用“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的句式,也可采用“菲律宾以查处‘非法捕鱼’为名”的句式.两种句式混合在一起,是句式杂糅的典型病征.
C项句中“不仅仅…更…”表明的是递进关系,分析句中“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和“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二者的逻辑关系,“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应该放到后面,本病句属于语序不当.
D项通过压缩语句,明显看到,“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中“提高”和“特色”不搭配.本病句类型是搭配不当.
【解答】A.句式杂糅,改为“以查处…为名”或去掉“为名”.
B.正确.
C.语序不当,将“不仅”后的内容和“更”后的内容调换.
D.搭配不当,改为“打造…特色”或“提高…水平”.
故选: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刻不容缓。
①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的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
②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③汉英文字的混杂的确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④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博大胸怀
⑤时下,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
⑥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A.⑤③④⑥①②
B.③⑤④⑥①②
C.⑤③①④⑥②
D.③⑤①④⑥②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采用的是排序客观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解答】所要排序的句子可分为两层.③⑤是一层,是摆现象.“近年来”后应先概述然后再举具体现象,另外“近年来”与“时下”均为时间状语,不能同时使用,故是③在前;①④⑥②是第二层,是对前边现象的评述,根据关联词“既要”“同时”可判断④⑥相连;根据指示代词“这场文化角逐”中的“这”可知④前面应是①,与“话语权之争”相呼应;由“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可知②前面应是⑥,与“汉语言文化传统”相呼应.
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④⑥②
故选:D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不相从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谢家贵门
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
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
少无适俗韵
【考点】一词多义.
【分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答】解析:
A.动作偏指一方,你;动词,辅助;
B.动词,辞别;动词,告诉;
C.动词,赠送;
D.副词,刚才;动词,迎合;
故选:C.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⑥顺流而东也
⑦死生亦大矣
⑧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⑨有泉侧出
⑩常在于险远。
A.①⑦⑩/②④/③/⑤⑨/⑥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⑨/⑦⑩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⑨/⑧⑩
D.⑥⑨⑩/②④/①③⑤⑦/⑧
【考点】词类活用.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词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
【解答】①少长,形容词作名词,整句译文:所有贤能的人都来了,年少年长的也都聚集到这里了;
②一,意动用法,整句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③舞,使动用法,整句译文:让深潭中潜伏的鲛龙起舞,让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
④侣,意动用法,整句译文: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成为朋友;
⑤东,名词作状语,整句译文:向西望到夏口,向东望到武昌;
⑥东,名词作状语,整句译文:顺着水流向东进军;
⑦大,形容词作名词,整句译文:死生也是大事啊;
⑧名,名词活用作动词,整句译文:因此从那以后就叫它褒禅了;
⑨侧,名词作状语,整句译文:有泉水从旁边涌出;
⑩险远,形容词作名词,整句译文:常常在于险远的地方;
故选:A.
 
8.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然力足以至焉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⑤⑥/②④⑨/③⑦/⑧
B.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
C.①③⑥/⑦⑧⑨/②④/⑤
D.①③⑤/②④/⑧⑨/⑥⑦
【考点】文言句式.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解答】状语后置句: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确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⑥正确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判断句:②死生亦大矣;④固一世之雄也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亦、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③正确语序为:仰观大宇宙;⑦正确语序为:有吹洞箫客;
宾语前置句:⑤正确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省略句:⑧正确为:然力足以至(此)焉.
故选:B
 
二、(9分,每小题19分)
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乙)
百丈山记①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垒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七十里,与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②磴:石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识:通“志”,记住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B.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C.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D.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B.甲文“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转入议论。作者说古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其用意在于说明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C.乙文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D.乙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石壁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C句译为: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据:占据,位居.
(2)此句译为:石台正对着百丈山西南的缺口,前面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
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台当山西南缺”译为“石台正对着百丈山西南的缺口”,按照意思推断,可以独立成句,故排除AB.“出”和“一峰独秀”连起来译为“此山独立挺拔而出”,所以“出”应放在前一句,故选D.
(3)D“告诫游人不要前往”文中无此意.文中只是称述了有两处不足观而已“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4)①“咎”,责怪;“亦悔其”的“其”,自己.译为: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②“此所以”,这是…的缘故;“学者”,求学的人.译为: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③“或”,有的;“至”,到;“穷”,尽.
译为: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答案:
(1)C
(2)D
(3)D
(4)①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②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③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文言文翻译:
(甲)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乙)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垒起的石块砌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直到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的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
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百丈山西南的缺口,前面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非常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都好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阶来通过,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过.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因此每一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三、(共28分)
10.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释】: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这首词下阙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写景诗.
【分析】《西江月 秋兴》是明代词人程馞所作的一首词.“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解答】(1)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过下阕“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中有“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字眼,可以看出三幅动静之景.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体会诗人情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山翁”的身份,再定位他的性格或情感.内容﹣通过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解析人物形象;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由人物形象推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写了什么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山翁形象的得分点有二:隐居山野,超然物外是对其隐者身份的描述,怡然自乐,恬然自安是对其心境的描绘.
参考答案:(1)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意思对即可,一点,两点,三点4分)
(2)文中的“山翁”是一个热爱田园生活,醉心自然美景具有高雅情怀的隐逸者形象(或是有生活情趣、怡然自得的隐逸者形象,亦或是心胸超然世外,洒脱的隐逸者形象.意思对即可得分)
“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诗经 卫风 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3)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4)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5)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饮酒》)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
(《兰亭集序》)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8)《赤壁赋》中的“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两句化用了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的故事。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字形.
【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1)无食桑葚(“无”易错为“勿”)
(2)虽九死其犹未悔(“犹”易错为“尤”)
(3)羁鸟恋旧林(“恋”易错为“念”)
(4)慨当以慷(“慨”易错为“概”)
(5)飞鸟相与还(背上即可)
(6)齐彭殇为妄作(“妄”易错为“枉”)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涯”易错为“崖”)
(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槊”易写错)
 
四、现代文阅读
12.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秋。只是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期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似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④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的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在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⑤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天,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却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便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⑥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地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⑦“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⑧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是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⑨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⑩我知道,春归去了。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海风愁,春深表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縻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兆征。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BD 
A.二月兰与兰花完全没有关系,并不攀兰花的高枝。悄悄地来,悄悄地落,只是尽情地点缀风光,这是一种崇高心灵的独白。B.作者在文中意味深长地表明,自已的整个一生的经历,是与二月兰相伴而行的。
C.本文引用“开到荼縻花事了”的诗句,与作者两次病中所见的二月兰相印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坦荡豁达的胸襟。
D.二月兰送春归去,与毛泽东歌咏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花送春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E.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从二月兰身上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
(2)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
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1)B项“自己整个一生的经历”说法太绝对;D项“完全相同”说法绝对.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这里是贬义褒用.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其本义.本义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二月兰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二月兰的张扬的个性,也写出了人与花的情感的沟通.同时,它不仅描摹了二月兰的形状,更感悟了它的精神,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答案:
(1)BD
(2)本意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3)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
(4)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用拟人的手法把花儿写活了,写出二月兰的张扬的个性,也写出了人与花的情感的沟通.同时,它不仅描摹了二月兰的形状,更感悟了它的精神,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五、语言运用题
13.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田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
B.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
D.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修辞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考生做该题前,要认真读题,分析空白处与前后语句的关系,做到瞻前顾后,准确填写.
【解答】解析:“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的是“麦田”,下文语句的主语(本体)也自然是“麦田”,这样,才能主语一致,语意贯通.ABC三项中的主体分别是“铁骑”“小船”“剪草机”,当然是不能形容“麦田”的.
D项用“海浪”来比喻“麦田”是恰当的.
故答案选:D
 
14.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梦想给了我们驰骋草原的骏马 , 让我们在宽广的牧场上执鞭狂奔 ; 梦想给了我们点亮黑暗的明灯 , 让我们在漆黑的世界里洞察万物 。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考点】仿写.
【分析】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解答】此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搞清楚仿写例句在内容、修辞和句式上的特点.此题中,例句写的是“梦想”,用了拟人的手法.在句式结构上,可采用“梦想给了我们…,让我们在…”的句式.
示例:
梦想给了我们驰骋草原的骏马,让我们在宽广的牧场上执鞭狂奔;梦想给了我们点亮黑暗的明灯,让我们在漆黑的世界里洞察万物.(4分,每句句式1分,内容1分,符合要求即可)
 
六、作文
15.有人说:最温暖的阳光,不在春天、夏天、秋天,而在冬天,冬阳最暖人。为什么呢?
请以“冬阳最暖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冬阳”是冬季的阳光,隐含了寒冷的意思;因为季节寒冷,我们才对阳光的温暖格外敏感.这是一个寓意题,不是要求学生浅层次地表达冬阳带给人的温暖感,而是试图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思考人生中的“冬阳”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温暖.寒冷的冬天往往寓示人生的低谷或困境,而“冬日暖阳”则是人们在这一时期最需要的支持、帮助、鼓励、关爱等等,因其珍贵、因其被需要,所以“最暖人”.学生需注意题目的寓意性,加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进而对“冬阳最暖人”有所归因.
【解答】
冬阳最暖人
有人说:最温暖的阳光,不在春天、夏天、秋天,而在冬天,冬阳最暖人.为什么呢?
请以“冬阳最暖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清晨,东边天际里的几缕阳光斜射着慢慢入了大地.晨雾似乎有些疏松,有些飘渺,渐渐地在移动着.夜色积聚的雾,寒冷积聚的霾,纷纷在阳光的催促下,极不情愿的渐次隐去.一切变得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于是给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金黄.
本是心与身体逐渐适应冬日的冰凉,正感受着它无情的寒,急近地表现着它的凉时,却不想昨日还在下着连绵阴雨,裹夹着飕飕北风,而今晨却是见了这久违的金黄.这倒显得有些猝不及防.仿佛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才能穿过冬日的地平线,将似坟墓般荒凉的心,踏着清澈的拍子,重叠复重叠,使它有几分温暖.是啊,在这被阴沉包裹,寒冷欺凌的冬天,这抹暖意便是造物主为严寒之人的最好恩赐.亦终是挣脱了阴沉的郁闷,挥去了烦人的严寒而愉悦,如此般袒露在温暖的冬阳下浑身舒展,心扉竟觉十分宽敞起来.
正如人生有千番姿态,这冬寒如生劫,冬阳便如贵人之助,显得分外温暖.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冷乏了自然也就暖了.例如当今热门作家韩寒,昔年他饱受挫折,投稿作品被丢至废纸篓.所幸当时的编辑雪小禅因习惯而见韩寒文章,于是从中凯旋将他的作品刊登于报.此后韩寒便名声大噪.想当年,若无雪小禅机遇性一见并坚持“挖金”,若无她或他人给这冬劫中的韩寒一抹暖阳,也许韩寒会走向更曲折的冰寒之地,是才华遭抑而自暴自弃,亦或是“壮志未酬”便诸多怀疑?如此种种,不得而知.
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给冬劫之人以暖阳,他便予你更大光芒.如古时周文王予以姜子牙帮助,姜尚便在灭商汤中起重大作用;卫青得汉武帝刘彻之助,大破匈奴,使得“漠南无王庭”;再如韩信得刘邦相助,便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为何冬阳最暖人,只因人是在最需要温暖的时候获得了温暖.这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仿佛在苍白中带着一丝圣洁之美.静静地聆听,冬阳的呼吸有着暖意,它漫过我冰凉的指尖,把冬的深邃镌刻在内心深处.冬来了,春天还会远么?雨过了,也自然便晴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