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b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期末语文试卷(b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2: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b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D.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B.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
B.凌万顷之茫然
C.望美人兮天一方
D.挟飞仙以遨游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B.羽化而登仙(像长了翅膀一样)
C.正襟危坐(高高的)
D.举匏樽以相属(举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B.第③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C.作者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D.本文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梦寻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汉代的官饰。
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1)本诗所写之“梅”的特点与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3)《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坚守自己崇高的美德而万死不辞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人老了,不抗病。树老了,不抗风,老张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如果不是儿子的眼泪,如果不是他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关于老槐树的秘密,也许就永远随着老槐树去了。可儿子忍不住,憋了好多天,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没有
B.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怀念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
7.下列各句中,文言特殊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
B.当其欣于所遇
C.客有吹洞箫者
D.有穴窈然
E.仰观宇宙之大
F.有穴窈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C.作为一项迟早要推出的公共政策,理性平和地评估与预测,可能比天花乱坠地想象更务实也更紧迫
D.不少作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再到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我国重大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B.随着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令的启动,北京市将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并在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设立巡查员
C.“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以富有青春气息、给人奋进的诗句,深受八十年代青年们所喜爱
D.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0.阅读下面这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20个字)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这时下雪了,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五、作文:共1题每题6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从纽约回广州不用一日可还,上海到广州也就两个小时,二三十公里的距离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可到达。地理空间的距离是近了,人心的距离却变远了,过去以为远的,现在近了;过去以为近的,现在变远了。……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D.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
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B.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D 
A.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解答】(1)C、“文”“质”辩证统一是儒家审美观.另,汉代先后采用道家和儒家的治国思想,因此“融合”一说缺乏依据.故选C.
(2)B、“取代”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可知,“楚汉浪漫主义”“先秦理性精神”相辅相成.故选B.
(3)D、“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属于无中生有,与原文无依据.故选D.
答案:
(1)C
(2)B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白露横江
B.凌万顷之茫然
C.望美人兮天一方
D.挟飞仙以遨游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七月既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B.羽化而登仙(像长了翅膀一样)
C.正襟危坐(高高的)
D.举匏樽以相属(举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B.第③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C.作者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D.本文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把渔虾和麋鹿当作好友. 。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解答】(1)A
古义,白茫茫的雾气;今义,露水.B
古义,茫茫,阔大的样子;今义,不知所措的样子.C
古义,思慕的人儿;今义,漂亮的女人.
(2)C
危,端正.句子译为: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
(3)B
“目的是赞扬曹操”错,根据原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目的是说人生无常.
(4)①“舞”,使…起舞;“泣”,使…哭泣;“嫠妇”,寡妇.译为: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②“侣、友”,把…当作好友;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译为: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把渔虾和麋鹿当作好友.
答案:
(1)D
(2)C
(3)B
(4)①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②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把渔虾和麋鹿当作好友.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 陈风 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梦寻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汉代的官饰。
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1)本诗所写之“梅”的特点与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
【考点】山水田园诗.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2)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和情感.
【解答】(1)首先要回忆一下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的“梅”: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尽管遭受排斥打击,也绝不屈从权贵,与之同流合污的坚贞的志趣.本诗所写之“梅”,“
野径深藏隐者家,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诗人历经艰辛,来到一个山嘴,突然就看到梅花了.那梅花虽然只有“三四花“,却更显得神清骨秀,高洁幽芳,这是梅的风骨,也是隐士的气节.寄寓了诗人远离仕宦的决心和高雅脱俗的志趣.
(2)从上题可以看出,这首诗中,作者借“梅”来寄寓了诗人远离仕宦的决心和高雅脱俗的志趣,明显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不梦金貂侍玉华”与前面“梦寻梅”形成对比;“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比.“烟雨蓬茅”是隐者生活的象征,“金貂“、“玉华“分别是汉代的官饰和唐代的宫殿名,象征功名富贵.诗人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却“不梦金貂侍玉华“,表现了他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
答案:
(1)①方诗所写之梅,远离世俗,藏于深山,难以寻觅,寄寓了诗人远离仕宦的决心和高雅脱俗的志趣.②陆诗所咏之梅,寂寞绽放,无人过问,备受冷落,即使零落成泥,也依然芳香如故.寄寓了诗人尽管遭受排斥打击,也绝不屈从权贵,与之同流合污的坚贞的志趣.
(2)①托物言志.借幽僻高洁之梅寄寓自己高雅脱俗的志趣,借不辞寻梅之艰辛凸显寻梅有获的欣喜之情.
②对比.尾联“不梦金貂侍玉华”与前面“梦寻梅”形成对比;“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既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以上对比表明诗人不慕功名富贵、远离仕宦的决心,以及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诗人历经艰辛,来到一个山嘴,突然就看到梅花了.那梅花虽然只有“三四花“,却更显得神清骨秀,高洁幽芳,这是梅的风骨,也是隐士的气节.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烟雨蓬茅“是隐者生活的象征,“金貂“、“玉华“分别是汉代的官饰和唐代的宫殿名,象征功名富贵.诗人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却“不梦金貂侍玉华“,表现了他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虽然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梦,但梦给他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也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朝菌不知晦朔 , 蟪蛄不知春秋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 。
(3)《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坚守自己崇高的美德而万死不辞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重点字:晦、朔、蟪、蛄)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人老了,不抗病。树老了,不抗风,老张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如果不是儿子的眼泪,如果不是他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关于老槐树的秘密,也许就永远随着老槐树去了。可儿子忍不住,憋了好多天,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DE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A原文儿子说的“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是他忏悔的感受,并非真的是“埋下伏笔”.B不是“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而是它妨碍盖楼.C“他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无中生有.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第三段内容,写的是老槐树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人和树相处和谐,树荫庇人,人关心树,其乐融融.树下的热闹场面的描写和下文树枯死时的冷清形成对比,表达对树死去的惋惜.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塑造人物形象要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小说塑造老张的形象,如“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表现其和善;“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表现其生活悠闲;为老树施肥、治虫,真心爱惜这棵树;儿子提到要砍树,他坚决不答应,没有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动摇.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老张该如何呢,得知了儿子是用那么卑劣的手段害死了自己心爱的老槐树,老张该愤恨,该生气,该诧异.但儿子有表示“等养好了伤就买一千棵槐苗,栽倒镇里的荒山上”,该不该给儿子赎罪的机会,儿子真心知错的话,老张也应该感到欣慰等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DE
(2)①写出老槐树的好处,描绘风情画,形象地表现人与环境相处的和谐.②交代了老张依恋老槐树,坚决不同意儿子锯树的原因.③和下文枯叶飘落,人们很少到老槐树下聚集,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惋惜之情,以及期盼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主题.
(3)①热爱生活:喜欢人们在老槐树下聚集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老槐树下啜茗、看人经过、听鸟呜叫,过神仙日子.②和善: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他都拿张小凳倒杯茶水,聊成老友.③主意坚定:儿子要锯掉老槐树,老张生气地说: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④真心感恩.他感激老槐树带给他的恩泽,给它上土肥、浇水、打针治虫;看着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
(4)①对老槐树被害死感到痛心.②对儿子使用阴谋害死老槐树感到愤恨.③对没想到平时不看在眼里的儿子会有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感到惊诧.④对自己没有保护好老槐树感到惭愧和后悔.⑤对儿子终于表现出愧与悔并决定在荒山上栽一千棵树苗感到一丝欣慰.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没有
B.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怀念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
【考点】文言实词.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时要根据语境分析判断,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解答】A.
莫,通“暮”,日落之时,傍晚,文中引申为“晚”之意.译文: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B.正确.译文: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C.正确.译文: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D.正确.译文: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故选:A
 
7.下列各句中,文言特殊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
B.当其欣于所遇
C.客有吹洞箫者
D.有穴窈然
E.仰观宇宙之大
F.有穴窈然
【考点】文言句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古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学生要牢记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做到举一反三.
【解答】A.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译文为:抬头看广阔的天地;
B.状语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译文为: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C.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译文为:有个吹着洞箫的人;
D.定语后置句,“有穴窈然”定语后置,译文为:有个很深的洞穴;
E.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译文为:抬头看广阔的天地;
F.定语后置句,“有穴窈然”定语后置,译文为:有个很深的洞穴;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C.作为一项迟早要推出的公共政策,理性平和地评估与预测,可能比天花乱坠地想象更务实也更紧迫
D.不少作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解答】A.不合语境,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应用在否定语境中.这里应改为“望尘莫及”;
B.正确,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符合语境;
C.对象错误,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不能用来形容“想象”;
D.大词小用,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指对国家,这里程度过重;
故选:B.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再到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我国重大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B.随着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令的启动,北京市将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并在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设立巡查员
C.“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以富有青春气息、给人奋进的诗句,深受八十年代青年们所喜爱
D.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语序不当,“重大的”与“一系列”颠倒主次,应是“一系列重大的”;
B、表意不明,“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明,到底是“饭店”还是“景区部分地区”,改成“景区的部分地区和饭店”;
C、句式杂糅,将“深受…喜爱”和“为…所喜爱”杂糅,去掉其中的一个;
D、正确.
答案:D.
 
10.阅读下面这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20个字)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这时下雪了,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考点】提炼语意.
【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的简明的能力.归纳寓言的寓意时,要联系到社会上的某类人,寓言大都针对人类简述一种道理.
解答的时候,注意字数的限定.
【解答】解析:
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暂时看不到切实的成效,但只要坚持不懈,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成果出现,注意:抓住微不足道、积累、成功三个方面即可,意思对即可;
答案:
示例一:坚持不懈地点滴积累方能出成果.
示例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
 
五、作文:共1题每题6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从纽约回广州不用一日可还,上海到广州也就两个小时,二三十公里的距离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可到达。地理空间的距离是近了,人心的距离却变远了,过去以为远的,现在近了;过去以为近的,现在变远了。……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分析表达.材料通过科技发展让路途变得更近一个社会现象,但人心却越来越远,人际交往却显得越来越淡漠社会现象进行说明,表现人与人之间应多多交流.
参考立意:
1、人心与距离;
2、多去沟通,增进友谊.
【解答】
近了,你却是渐行渐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许多东西在过去,或许是距离遥远,日新月异的现代,路程上的距离无疑越来越近,许多东西似乎与我们越来越近,但也有些东西被我们遗弃,变得渐行渐远.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冲突难以避免.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甚至是各自文化间的差异的冲突.的确,我不得不承认世界民族文化各有千秋,不会因你历史的悠久而让你笑傲江湖,但随着全球距离的拉近,西方文化的“入侵”,这让我们领悟到西方文化的另一番风味.或许,我们的祖辈并不知何为圣诞,何为复活节,但我们这一代人却对西方节日,西方文化深入“研究”并充满无限向往,然而却遗弃本来在我们身边的本土文化,这空间上的差异我们真的有必要去舍近求远吗?我不反对中国人热衷于浪漫的西方文化,但我只想问那些崇洋媚外的国人,“无情”地遗弃本土文化,这样值得吗?
  于个人而言,或许出于国人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漠视,难免有些内心不愤,不甘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或许我们的后代中被西方文化日益侵蚀,或者中国的文化幸存本土残骨,却被西方文化重塑金身,到那个时候或许国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又因之失去了本土的气骨和灵魂.
  文化,这不是什么实物,或许有些人会费尽平生去寻觅、挽留,又或者被人强加于实物中从中获利,但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血液中存有的是“伏羲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品质,这些是不应被遗弃、远离的.其实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何必让其渐行渐远呢?崇洋媚外者或是出于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又或许是百年耻辱中,出于自卑而对西方文化的崇敬、向往,但我要告诉你们其实中华文化也很优秀,它的悠久历史与其包容性并不比西方文化差.
  作为一个庞大的民族,我们不能失去本土文化,因为失去它,我们就失去了整合社会的力量,我们也不能被彻底全球化,而失去自有的根和灵魂.
  请大家在热衷于西方文化之余,也多多留心身边的本土文化,不要让它渐行渐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