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小说
父母的心
13
3.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
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学会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作者浓浓的爱心下面
笼罩着淡淡的哀怨的语言风格。
(难点)
(重点)
(重点)
来自《点拨》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他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26年因写
《伊豆的舞女》而成名。代表作有
《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杀身亡。
来自《点拨》
作者自幼父母双亡,只好寄居在体弱多病、住在郊区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辞世。由于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因而特别渴望父爱母爱,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这一倾向。《父母的心》以他惯有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亲子之爱的故事,催人泪下。
来自《点拨》
据说,在古时候的日本,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生产的粮食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人们就将风烛残年的老人丢弃到深山里,以节约粮食。
有一个儿子背着老母亲艰难地跋涉在山路上,准备像其他人一样将自己的母亲丢弃。但是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在背上的老母亲不时就会顺手折下路边的一段树枝扔在地上。他忍不住问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分明知道自己命运的母亲回答:“有了这些标记,你回家的时候就不会迷路了。”老人的回答惊醒了儿子,儿子放声大哭,并不顾老人的反对,将母亲背回家中,并更加尽心尽力地孝敬老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
魔法记忆之因义辨形法:舱本主义是船内部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与“船”有关,所以是“舟”;沧本义指水的颜色,与“水”有关,所以是“水”字旁;苍本义指草的颜色,所以是“草”字头。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褴褛
濑户
一妥
酬谢
船舱
沧海一粟
苍白
lán
lǚ
lài
tuǒ
chóu
cāng
cāng
cāng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无精打cǎi(
)
丰富多cǎi(
)
衣衫lán(
)
门kǎn(
)
采
彩
褴褛
槛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风度:
2.褴褛:
3.寒酸:
4.吩咐:
5.酬谢:
6.无精打采:
美好的举止姿态。
(衣服)破烂。
形容简陋或过于简朴而显得不体面。
口头指派或命令。
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例句:受到老师批评的小亮无精打采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部分来自《点拨》
7.如数奉还:
如数奉还、完璧归赵辨析:
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两词都有把东西原封不动还给别人的意思。“如数奉还”主要指把钱还给别人,如:面对乘客遗失的10万元现金,“的哥”小王毫不动
心,将巨款如数奉还。“完璧归赵”主要指物,如:秋游时我向妈妈借了数码相机,游玩回来后我完璧归赵,还给妈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父母的心》朗读。
。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
大儿子(无精打采)→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
(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
母?
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
其困难的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
,也不愿
骨肉分离。
部分来自《点拨》
1.开头一段中,“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从“女佣”和“打杂儿的”片
刻不离左右衬托出贵妇人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方面,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
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
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另一方面,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好的侧面描写,往
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使其形象更加
鲜明突出。
部分来自《点拨》
2.“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
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
显眼。”这话是什么的什么描写?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外貌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
析。外貌描写。衣着往往是一个人身份的显性
标志,褴褛的衣衫表明男人身份低下,生活艰
难。这就使他送子女给财主夫人的行为显得合
情合理,同时也说明他要回自己的子女该付出
多大的勇气,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的强烈。
部分来自《点拨》
3.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
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比。交代人物身份,突出强调两种人贫富的
悬殊。通过对比勾勒了富人和穷人两个不同的
形象,不仅为故事的展开,矛盾冲突的发生奠
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照,产生
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部分来自《点拨》
4.“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
十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的
妈妈商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十分犹豫”的表情和“得和孩子的
妈妈商量”后才能决定的表态,不仅设置了悬
念,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运用神态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神态描写,写出穷人父母对大儿子的难舍难分,为
换孩子埋下了伏笔。
链接:类似表现手法,我们在七年级下册的《童年
的朋友》中也可找到:“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
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
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
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
然显得年轻,明朗”。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
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5.“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是什么描写?
有
什么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6.“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
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
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
下老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品析课文发展部分(7-12自然段)
【答案】本题可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
分析。语言描写,交代了用次子换长子的理
由,写出这对穷父母的爱子之心。看来矛盾冲
突解决得很顺利,却为下文第二次换子埋下了
伏笔。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这部分内容的发展部分,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极力刻画这对穷人父母内心的纠结。父母的每一次决定虽然并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悔。这说明,起初的答应只
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
考验。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说明父母深深的爱子之情。
部分来自《点拨》
7.“事情到这儿还没完。”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上有
怎样的作用?
【答案】过渡,承接上文,并开启下文。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终于”两字包含了多少情节、多少语
言啊!孩子的父母经过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财
主夫人也经过同样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双方才
共同认可: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深
情。
8.如何理解“终于”两字表达的深刻内涵?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富人向穷人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了十分优越的条
件,穷人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一个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来索回女儿,这又是一折。每次送子、换子,写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夫妻两人把大儿子送来,第二次是父亲带二儿子来换大儿子,第三次是母亲用女儿来换二儿子,第四次是“两口子”同来索回女儿。而且每次的理由也不一样。
1.【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前三次是略写,最后一次是详写。最后一次的理由是实质性的理由。“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曲折的心路历
程,“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鲜明,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作者采用一波三
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展示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法进行分析。财主夫人在情节结构上是必不可少的人物,故事开头即交代贵妇人风度极佳、引人注目,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贫困父亲衣衫褴褛,带着三个孩子,引出人物,为故事情节发展张本。接着写贵妇人注意到这贫困的一家人,自然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跟他们要一个孩子,应该成功的把握很大。但是贵妇人没有想到的是,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无法割舍亲情,才有了下文的换子、要回女儿的故事。所以没有贵妇人,也就没有了本文发生的
2.【难点探究】如何看待财主夫人这个人物形象?
部分来自《点拨》
故事。另外,财主夫人长得美丽,是“风度极佳、引人注目”的高贵夫人,富而不骄矜;当贫困父母每次换孩子时,她都能同意贫困父母的要求;最后财主夫人决定送还孩子并表示酬谢。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有着美好品质的人。
父母的心
送大儿子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
用女儿换二儿子
要回女儿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写送子换子,父母的爱子女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写法上有所不同。前面送子换子是略写,是简笔,最后一次要回女儿是详写,是繁笔。这样写,父母的个性表现得越来越鲜明,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突出。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担心主人公的命运,这就是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者也会祝愿这对有着浓浓的爱心的父母,相信他们一家能克服生活上的千难万险,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的力量。
关于父母之爱的名言
1、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中国谚语)
2、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3、父母的美德是儿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5、一父养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情为深
(德国谚语)
6、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
的、美好的感情
(加莉娜)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厚的条件时,贫穷的父母不能不为孩子着想。如果一开始就拒绝,显得不真实,也不能充分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唯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点拨:反复品读作品,使自己进入角色,体会贫穷父母的内心情感,把握文章中心。
一、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那位父亲犹豫不决,要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2.送走长子时:贫穷父母认为对方条件优厚,送走一个孩子可以让他过上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实在舍不得长子,要把他要回来。怎么要?用老二去换老大吧,就说长子是接班人,无论怎么穷,也不能把长子给人。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次子也舍不得,也要去把他要回来。怎么要?用女儿去换他吧,就说老二长得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扔
二、
了他就像是扔了婆婆,这是不孝啊!
5.要回女儿时:女儿太小,也舍不得。现在拿了钱怎么办?如数奉还,我们宁愿全家六口饿死在一起。点拨:文章的语境对于我们感悟文章很有帮助,另外要体会角色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
象。
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俗语)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西班牙谚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岁月给母亲带来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
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塞尚)
造化把一切安排得那么美妙,婴儿一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就发现有一位母亲随时照顾他。(米西兰)
三、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点拨:查阅资料,并养成积累语文知识的好习惯。
略。
点拨:认真领会,有感情地熟读。
四、父母的心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蕴含于小说中的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2、学习在曲折的情节中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3、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自学质疑
结合学案内容,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提出自己的疑惑,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拨和指导。(此环节放在课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假如爱有天意》,创设情境。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它,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
二、交流展示:了解感人故事
1、第一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1题。
(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给划线字注音。
濑户lài
褴褛lánlǚ
酬谢chóu
函馆hán
舱房
cāng
失魂落魄
hún
pò
2、第二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2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讲述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父母
对子女的崇高爱心。
3、第三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3题。
(学生板书文中几件事)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送长子
一波三折
换次子
换女儿
要女儿
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贫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小组合作朗读5-15节,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语句,找出具体的词语赏析,仔细体会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
(学生齐读或小组分读)配乐《假如爱有天意》
——小组展示:一生读句子,其他学生说出表现这种心理的语句,一生总结。
a、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四、精讲点拨:领悟文章主旨
(质疑探究:学生事先提出问题,教师投影展示)
1、你觉得父母要回孩子的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
师总结:最后一次理由,是实质性的理由,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
(请同学们从文中父母的话语中选出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一读来传达你内心的感动。)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考虑的,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五、拓展迁移:表达情感
1、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结束语: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板书: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次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父母的心
学案
认知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一.预习成果展示
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
1.“数”字有三个读音:A.shǔ
B.shù
C.shuò,下面的成语中加粗的“数”应读什么音?在括号内写上序号。
(1)数不胜数(
)
(2)如数奉还(
)
(3)数典忘祖(
)
(4)数见不鲜(
)
(5)数米而炊(
)
(6)数一数二(
)
2.给加粗词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1)无精打采(
)_____
___。
(2)衣衫褴褛(
)______
__。
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忧豫。(
)
(2)财主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混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
(3)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幕你们。(
)
4.《父母的心》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人,当代________家。
二.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时间
人物
顺序
表情
理由
财主夫人态度
父母的心
2.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3.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四.当堂练习,检测固学:
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
)(
)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
),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
)(
)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2.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题目。
一位有钱的太太虽然年过四十,但还没有孩子。她看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衣衫褴褛,带着三个孩子,日子很艰难。这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了一番后,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________________”
(1)高贵的夫人是怎样吩咐女佣的?请想像一下,把夫人吩咐的话写出来。
(2)女佣将怎样对那位父亲说,请你设计一下至少有几种说法,把你认为最得体的一种是(
)。
A.你这三个孩子真可爱,不过看来你的生活拮据,想不想改善一下困境?
B.看来你有这么多的孩子,生活一定不容易,想不想改善一下?
C.你在哪里发财?有三个孩子真福气!
D.孩子这么多,真有福气!
E.你孩子这么多,虽说是福气,但生活也不容易啊!
3.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
4.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