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小阳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的物理量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体温约为45℃
B.身高约为1.60cm
C.体重约为500N
D.眨眼一次时间约为5s
2.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吸热的是( )
A.夏天刚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它的表面附着小水珠
B.在热的饮料中加一些小冰块使饮料温度降低
C.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放越小
D.向地上洒水降低环境温度
3.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
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
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
4.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或者树叶上结有露珠.这些都是(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5.下面关于冰箱的一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冷冻室内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
B.冰箱内壁上的很多小水珠是放进去的蔬菜溅上去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液化而成的
D.冰箱的致冷剂应该在冰箱冷冻室汽化,在冰箱冷凝器液化
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7.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熔化现象
B.将水加热到100℃,水就会沸腾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蒸发放热的原因
D.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8.下列图象中属于玻璃凝固的是( )
A.
B.
C.
D.
9.早晨看见草叶上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原因与图中相同的是( )
A.
坚固的冰
B.
飘渺的雾
C.
晶莹的雾凇
D.
雪白的霜
10.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需吸收热量的是( )
A.山间缥缈的“云海”
B.瓜叶上的“白霜”
C.冬天呼出的“白气”
D.冰雪消融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12.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品保鲜,我们往往将食品和结了冰的矿泉水一起放到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其中食品保鲜是利用了冰
,而矿泉水瓶外壁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形成的.
13.如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其中
(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4min时,该晶体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
14.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5.如图中的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烹饪过程中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豆腐通过冷冻后变成冻豆腐经历了
的物态变化.此过程中豆腐将
(填“吸热”或“放热”).
16.根据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以下结论:
物质
密度ρ/(kg
m﹣3)
物质
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煤油
0.8×103
铜
1083
酒精
78.5
纯水
1.0×103
固体水银
﹣38.8
水
100
铜
8.9×103
铅
328
水银
357
铝
2.7×103
锡
232
乙醚
35
(1)用来熔化铅的容器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铜制成.
(2)测量沸水的温度,应该使用温度计.
(选填“酒精”或“水银”)
(3)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铝块,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17.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上百次人工降雨,飞机向云雾中播洒碘化银粒子后,使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变成很多小冰晶,冰晶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为水滴,形成人工降雨.
18.根据国务院规定,办公场所的空调,在夏天温度应设置为不低于
(选填20℃或26℃).冬天,用手握着温度计底部测量气温,可能会使测量结果偏
(选填“高”、“低”或“不影响”).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格所示,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可选择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如图水平放置的温度计,其两端没有画全,请读出它此时的示数为
.
物质
熔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5
水
0
100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9.在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活动中,小明按图甲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在A试管中放入一些冰块,B试管中放入一些石蜡后进行了实验,现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下列实验中的一些内容.
(1)实验中应选用
(选填“较大的”或“较小的”)冰块.
(2)如甲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指出其中一处:
(3)下表是小明记录冰熔化过程中的数据,请根据表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5
﹣2
0
0
0
0
1
2
3
4
5
(4)根据探究过程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实验进行到1.3min时,A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状态.
(5)从上面探究过程可知:冰是一种
,其熔化时的特点是
.
20.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的猜想,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通过
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4)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
21.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
(1
)分折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低于l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图
(填“乙”或“丙”)内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22.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纠正错误后,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3)分析图丙所示图象,可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
;
(4)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即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吸收
的多少;
(5)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的“白气”,“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23.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请分析图象:
(1)图中表示晶体熔化过程的是哪一段?
(用图中所示的字母表示),该过程物质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物质凝固时的温度为
℃.
(3)熔化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
min.
(4)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4.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
(1)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烧瓶口喷出,在离瓶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金属盘,会发现正对管口的金属盘表面有水珠,金属盘的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7 辽阳)小阳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的物理量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体温约为45℃
B.身高约为1.60cm
C.体重约为500N
D.眨眼一次时间约为5s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不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低于成年人,在160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体重为:G=mg=50kg×10N/kg=500N,故C符合实际;
D、眨眼一次时间很短约为0.2~0.4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2017 锦州)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吸热的是( )
A.夏天刚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它的表面附着小水珠
B.在热的饮料中加一些小冰块使饮料温度降低
C.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放越小
D.向地上洒水降低环境温度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变为固态是凝华;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变为固态是凝固;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变为气态是升华
【解答】解:
A、夏天刚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它的表面附着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A错误;
B、在热的饮料中加一些小冰块,冰化成水,熔化吸热,使饮料温度降低,故B正确;
C、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固态的樟脑丸变成气态跑到空中,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错误;
D、向地上洒水降低环境温度是蒸发吸热,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物态变化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知道从哪种状态变化成哪种状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17 昆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
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
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
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2017 潍坊)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或者树叶上结有露珠.这些都是(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的状态的先后变化,就可得到正确选项.
【解答】解: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及露珠是液态的,是由人呼出的水蒸气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液化的特点,知道液化是由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相变过程,根据选项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分析.
5.(2017 宜宾)下面关于冰箱的一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冷冻室内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
B.冰箱内壁上的很多小水珠是放进去的蔬菜溅上去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液化而成的
D.冰箱的致冷剂应该在冰箱冷冻室汽化,在冰箱冷凝器液化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冰箱的工作过程是不断的进行汽化和液化现象,从而制冷.
【解答】解:A、霜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
B、冰箱内壁上的很多小水珠是冰箱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
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空气液化;故C错误;
D、冰箱的工作过程是:致冷剂在冰箱冷冻室汽化,汽化过程吸热,起到制冷作用;又在冰箱冷凝器中液化,放热,即将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冰箱的工作过程要有清楚的认识.
6.(2017 重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2017 武侯区校级模拟)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熔化现象
B.将水加热到100℃,水就会沸腾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蒸发放热的原因
D.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分析】(1)先判断钢水和火车轮的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是不是熔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个: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两者缺一不可;
(3)蒸发吸热;
(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解答】解:A、钢水是液态的,火车轮是固态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所以A是错误的;
B、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还要继续吸热;若只是达到沸点,但不能吸热,水不会沸腾;故B错误;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人感觉特别冷,故C错误;
D、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尤其是人工降雨的知识,一直是中考的热点,要熟练掌握.
8.(2017 夏津县一模)下列图象中属于玻璃凝固的是( )
A.
B.
C.
D.
【分析】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解答】解:首先明确玻璃是非晶体;
A、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A符合题意;
B、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晶体凝固图象的分析,在分析时通过温度的变化情况判断熔化还是凝固图象;根据是否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判断晶体还是非晶体.
9.(2017 虎丘区校级二模)早晨看见草叶上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原因与图中相同的是( )
A.
坚固的冰
B.
飘渺的雾
C.
晶莹的雾凇
D.
雪白的霜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A、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是冰,是凝固现象,不合题意;
B、露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与理论联系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0.(2017 松北区三模)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需吸收热量的是( )
A.山间缥缈的“云海”
B.瓜叶上的“白霜”
C.冬天呼出的“白气”
D.冰雪消融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山涧云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
C、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熔化为水,此过程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2017 延庆县模拟)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38.5 ℃.
【分析】本题考查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观察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最小分度值为0.1℃,由此可以读出体温计的示数.
【解答】解:
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其示数为38℃+0.1℃×5=38.5℃.
故答案为:38.5.
【点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体柱的液面相平.
12.(2017 遵义模拟)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品保鲜,我们往往将食品和结了冰的矿泉水一起放到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其中食品保鲜是利用了冰 熔化吸热 ,而矿泉水瓶外壁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而形成的.
【分析】晶体的特点: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小水珠、“白气”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解答】解:食品保鲜是利用了冰块在熔化时吸热,具有制冷作用,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矿泉水瓶液化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熔化吸热;液化.
【点评】理解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多联系实际生活,能够解释常见物态变化现象.
13.(2017 农安县一模)如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其中 A (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80 ℃,在第4min时,该晶体处于 固 态(选填“固”或“液”).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3)晶体高于熔点是液态,低于熔点是固态,等于熔点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
【解答】解:(1)如图,A熔化时有熔点,B熔化时没有熔点,所以A是晶体,B是非晶体.
(2)物质A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熔点是80℃.
(3)在第4min时,晶体低于熔点是固态.
故答案为:A;80;固.
【点评】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之间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低于熔点是固态,等于熔点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等于沸点可能是液态,可能是气态,可能是气液共存.
14.(2017 南宁二模)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升华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 熔化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分析】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
【解答】解: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掌握情况.
15.(2016 黄山区二模)如图中的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烹饪过程中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豆腐通过冷冻后变成冻豆腐经历了 凝固 的物态变化.此过程中豆腐将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解答】解:
豆腐冰冻时,水凝结成冰,属于凝固现象;凝固过程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固;放热.
【点评】正确理解冻豆腐的小孔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物态变化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2016秋 昌平区期末)根据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以下结论:
物质
密度ρ/(kg
m﹣3)
物质
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煤油
0.8×103
铜
1083
酒精
78.5
纯水
1.0×103
固体水银
﹣38.8
水
100
铜
8.9×103
铅
328
水银
357
铝
2.7×103
锡
232
乙醚
35
(1)用来熔化铅的容器 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铜制成.
(2)测量沸水的温度,应该使用温度计. 水银 (选填“酒精”或“水银”)
(3)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铝块,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27:89 .
【分析】(1)从表中找出铅和铜的熔点,确定328℃铅和铜的状态;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不同物质质量相等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解答】解:(1)从表中可知铅和铜的熔点分别为328℃、1083℃,在温度为328℃时铜为固态,铅达到该温度,吸热即可熔化,所以铜容器可以熔化铅;
(2)酒精的沸点是78.5℃,低于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因此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用酒精温度计,应使用水银温度计;
(3)m铜=m铝,ρ铜=8.9×103kg/m3
=8.9g/cm3,ρ铝=2.7×103kg/m3
=2.7g/cm3,
由ρ=得V=,可见,V铜:V铝=:=ρ铝:ρ铜=2.7g/cm3:8.9g/cm3=27:89.
故答案为:(1)可以;(2)水银;(3)27:89.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熔点、比热容特性的了解与掌握,能从表中得出相关信息并知其含义是本题的关键.
17.(2010 南通模拟)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上百次人工降雨,飞机向云雾中播洒碘化银粒子后,使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变成很多小冰晶,冰晶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 熔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为水滴,形成人工降雨.
【分析】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需要放热;熔化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解答】解:人工降雨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小冰晶在遇到暖气流时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雨,属于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要熟悉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18.(2016秋 如皋市校级月考)根据国务院规定,办公场所的空调,在夏天温度应设置为不低于 26℃ (选填20℃或26℃).冬天,用手握着温度计底部测量气温,可能会使测量结果偏 高 (选填“高”、“低”或“不影响”).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格所示,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可选择 水银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如图水平放置的温度计,其两端没有画全,请读出它此时的示数为 ﹣16℃ .
物质
熔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5
水
0
100
【分析】(1)夏季空调设置温度越低,越浪费电能;
(2)用温度计测气温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室外空气充分接触,冬天人手的温度高于气温,手握温度计玻璃泡会影响测量准确性.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
将空调设置成20℃比26℃费电,从节约能源的角度看,要选择不低于26℃;
冬天人手的温度比气温高,手握温度计底部,受人手温度的影响,测量结果偏高;
在标准大气压下测量沸水的温度,即水的沸点是100℃,选择水银温度计;
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由于“20”在“10”的左侧,所以此时的温度为零下,为﹣16℃.
故答案为:26℃;高;水银;﹣16℃.
【点评】空调设置的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相差越大,越浪费电能,夏天设置温度越低越费电,并能结合沸点的知识等知识点分析即可判断.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9.(2017 奉新县校级一模)在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活动中,小明按图甲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在A试管中放入一些冰块,B试管中放入一些石蜡后进行了实验,现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下列实验中的一些内容.
(1)实验中应选用 较小的 (选填“较大的”或“较小的”)冰块.
(2)如甲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指出其中一处: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小冰块中
(3)下表是小明记录冰熔化过程中的数据,请根据表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5
﹣2
0
0
0
0
1
2
3
4
5
(4)根据探究过程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1.5 min;实验进行到1.3min时,A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5)从上面探究过程可知:冰是一种 晶体 ,其熔化时的特点是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分析】(1)酒精是易燃物很易燃烧,酒精灯倾斜酒精易流出容易发生失火现象.较大的冰块受热不均匀,较小的冰块接触紧密,受热均匀;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的注意事项: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不能碰到容器底,也不能碰到容器壁;
(3)以表格中的时间为横坐标,以时间对应的温度为纵坐标在图象上确定坐标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根据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来答题;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保持不变.
(5)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解:(1)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小的冰块,因为较小的冰块之间接触紧密,受热均匀;
(2)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冰块中,不能碰到容器底,也不能碰到容器壁,由图A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小冰块中;
(3)根据表中的数据,先在图中描出温度﹣时间相对应的点,再连线,如图:
(4)从第1min到第3min,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熔化经过了1.5min.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由题可知,冰在熔化时须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5)由表中数据可知,从第1分钟到第3钟,酒精灯仍在不断加热,但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故冰是晶体;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较小;(2)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小冰块中;(3)如图;(4)1.5;固液共存;(5)晶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熔化特点的探究,注意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理解晶体在熔点阶段,温度是一个固定数值,表现在图象上就是一段水平直线.另外,虽然熔化时温度不变,但此过程仍需吸收热量.
20.(2017春 景东县校级期中)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的猜想,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AC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通过 AD 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通过 AB 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4)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
【分析】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一共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②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和液面上方空气流速,通过改变上述三个因素当中的一个或几个,都可以直接影响蒸发的快慢.
(1)通过AC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通过AD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通过AB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②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4)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AC;(2)AD;(3)AB;(4)控制变量法.
【点评】熟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并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
21.(2017 郴州)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
(1
)分折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温度不变 ;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低于l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低于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图 乙 (填“乙”或“丙”)内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分析】(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3)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解答】解:(1)由表格知水从2.5min开始沸腾,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由表格知水的沸点98℃,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则当地大气压强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3)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故答案为:(1)温度不变;(2)98;低于;(3)乙.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的特点、现象以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实验题.
22.(2017 攀枝花)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纠正错误后,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92 ℃;
(3)分析图丙所示图象,可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 不变 ;
(4)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即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吸收 热量 的多少;
(5)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的“白气”,“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液化 .
【分析】(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①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放到液体中,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③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4)实验中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加热器放出热量的多少,即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5)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形成“白气”.
【解答】解:(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正确读出温度计示数:每一个大格是10℃,每一个小格是1℃,沸点是92℃;
(3)由丙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即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5)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白气”,这是因为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形成“白气”.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2)92;(3)不变;(4)热量;(5)液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的一些小的环节,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与读数,是我们学习该实验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会观察和分析水温与时间的变化图象,是我们学习该实验时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23.(2017 平南县一模)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请分析图象:
(1)图中表示晶体熔化过程的是哪一段? EF (用图中所示的字母表示),该过程物质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2)物质凝固时的温度为 45 ℃.
(3)熔化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 4 min.
(4)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物质的内能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1)掌握晶体的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区别,熔化图象的温度在整个过程中有上升的趋势,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吸热;
(2)凝固图象中,有一段时间此物质温度是不变的,故此物质是晶体,这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就是晶体在凝固,所对应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凝固点;
(3)熔化结束时间减去开始熔化时间即为熔化过程经历时间;
(4)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内能减小.
【解答】解:(1)由图象知,EF段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2)BC段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凝固过程,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45℃不变,所以此物质凝固点为45℃;
(3)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1min=4min;
(4)晶体凝固过程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物质的内能减小.
故答案为:(1)EF;吸热;(2)45;(3)4;(4)减小.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24.(2016秋 东台市月考)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
(1)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烧瓶口喷出,在离瓶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液化 现象;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金属盘,会发现正对管口的金属盘表面有水珠,金属盘的温度将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 .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体,以及液化放热.
【解答】解:(1)雾状的“白气”实际是小水珠,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液化现象,液化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的温度将升高;
(2)如果这时在管口放置一玻璃片,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片上,玻璃片的温度将升高,因为液化放热;
(3)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1)液化;(2)升高;(3)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及其现象,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