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走进阿里山,一起去欣赏阿里山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那奇丽的云海日出……
散文阿里山纪行163.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 1.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难点)来自《点拨》 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来自《点拨》 1997年7月初,作者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到大陆后写下了此文。
来自《点拨》 游记散文,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取材范围极为广泛,无所不包,它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叙述名胜古迹的沿革掌故,也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和风土人情的异诡阜盛,甚至可以记一街一桥的变迁,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游记散文来自《点拨》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市东北,是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是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山区气候温和,盛夏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简介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禅”在表示与佛教相关的内容时读读chán,在表示“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时读shàn。部分来自《点拨》风靡 镶嵌 谛听 山岚
鱼鳖 参天 堪称 静谧
一泓 禅机 禅让
mǐ xiāng dìlán biēkāncān mì hóngchán shàn 部分来自《点拨》mǎng ( )色 yì( )出
红guì ( ) yùn ( ) 生
风mǐ ( ) 莽溢桧孕靡部分来自《点拨》1.接风洗尘:
2.风靡:
3.堪称:
4.山岚:
5.谛听:
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例句:这天,家里大摆筵席,为久居台湾回乡探亲的伯父接风洗尘。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称为;称得上。山中的雾气。仔细听。部分来自《点拨》6.镶嵌:
镶嵌、点缀辨析: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两词都有一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意思。“镶嵌”指嵌入。如:长白山天池就像一块镶嵌在群山中的碧玉,真是太美了!“点缀”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仅指附着。如:我们征途中的点点困难就如人生中的点缀一样,缺少了它们倒觉得有点不完美了。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阿里山纪行》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部分来自《典中点》1. 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2.说说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答案】风光美如画。【答案】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改乘森林小火车、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
木、迂曲穿过一片林区……
【答案】移步换景。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
喜欢的对方的歌曲,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
的,为下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文章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这有什么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两要素法进行分析。
运用明镜和水墨画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清澈
透亮和林区的迷人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
由衷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种融情于景的写法。品析2-9自然段2. “这潭水犹如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
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
一幅倒的水墨画。”请对这句话赏析。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运用赏析句子两要素法进行分析。
这几句话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
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
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
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3.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
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
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
安宁。”请仔细品味这几句话,看看美在何处?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运用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两步法进行分析。
这三句用了六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
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
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
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不同姿态。“如孙武之军
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
齐,而且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
肃威武的气势。
4.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
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
之兵马。”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三句的表达 效果。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运用关键词语能否删除(替
换)答题法进行分析。“大约”和“或许”
都是表示估计,说明树龄三千年、被称为“
神木”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精确的考证。如果
去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 “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
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
的原因吧。”句中的“大约”“或许”能否删
去?为什么?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有一段“依
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
敌”,表现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因此,“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6.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
的标志、灵魂”?
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 这里作者描写阿里山的全过程,作者从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林海、古老的神木,表现了阿里山风景美如画的特点。作者语言整散结合,语言一波三折,恰当地运用了比
喻、排比,典雅的语句,融情于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进
行分析。《高山青》是全文的内在线索,起到彩
线穿珠之效。以歌起兴,以歌作结,首尾呼应。
7.文章以《高山青》结尾,有什么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进山时抓住林海幽深的特点来写;到阿里山小火车站抓
住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来写;在深山里,抓住潭水清澈、林
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来写;看到了神木,抓住“神木”
的巨大、悠久及“巨创”来写。这些富有特征的鲜明的画面,舒
展自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形象地表现了阿里山的美丽,使人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 1.【难点探究】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的?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
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
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
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
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
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
在。
2.【难点探究】你认为神木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阿里山纪行景语言 意境 人 移步换景 融情于景 美 本文运用移步换景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1.运用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边行,边看,描写的风光充分展示了景物的风貌神韵。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
强,富于音乐美。本文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情于景,二是托物寄情。情韵美与音乐美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了阿里山的美和祖国山河的壮丽。
3.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作者将富有特征的鲜明画面,一幅幅地舒展自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文中提到的两首歌的歌词
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美如山啊。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姑娘和那少年美如水啦,涧水常围着青山转。
大海啊,故乡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我如果置身于阿里山,也会像作者那样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也会情不自禁地由衷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点拨:可参看音像资料,增强对阿里山的了解;师生可共同反复朗读、欣赏课文中精彩片段,增强感受力,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美好情感。一、1.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韵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
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姿态各异;“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二、这段文字在全文中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文中的短句“人少树多”“树密”“阴厚”,是作者化用姚鼐《登泰山记》中诸如“山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而来,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点拨:反复诵读佳段佳句,体会运用修辞的妙处并挖掘其深刻
含义。
文章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对方的歌曲开头,在结构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其意在表明两岸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点拨:联系主题分析。三、阳光灿烂云雾浓稠汗水津津凉气侵人阳光灿烂“云雾浓稠”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山下、山上的天气差异大,写出了阿里山给人以幽深、神奇之感;“汗水津津”“凉气侵人”从触觉角度描写了身处山下、山间时人的感受之不同,写出了阿里山给人以清凉之感。这四个短语突出表现了阿里山幽深的特点。四、
阿里山纪行 学案
教学目标:
1、 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 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 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知识储备:
1、 认识阿里山:
阿里山在台湾省是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国有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2、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吴功正1997年7月初写的,当时,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是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3、 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
课时安排:拟1——2课时
一、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风靡( ) 咣( )当 秘( )鲁 隧( )道 山岚( ) 迂( )曲 鳖( )幢( ) 红桧( ) 雄踞( ).一泓(??? )? 莽莽(??? )??溢出(??? )??镶嵌(??? )? 静谧(??? )??孕生(??? )www.21-cn-jy.com
2、解释词语
匹敌:
骤然:
恍如隔世:
静谧:
庞然大物:
堪称:
谛听:
山岚:
3、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在文中画出)2·1·c·n·j·y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要把握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阿里山的风景优美如画,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可以自己找出或小组讨论)
3、这几幅风景图非常用美,读一读这些语句,看看语言美在哪里?
4、从美景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如何写出美文,应该做到哪些?
四、拓展检测,知识巩固。
1、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21cnjy.com
(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文中加粗的“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语言的准确性上去品析。围绕神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领悟。)
2、仿句练习: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了一片绿阴, , ;21教育网
, 。
3、吴功正写出如此的美文,是他独特体验的凝聚和喷发。请你以“黄菊、红叶、征雁、秋虫”这四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写出你对秋的体验。(50字左右)
学后反思:
阿里山纪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1·c·n·j·y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21教育网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21cnjy.com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www.21-cn-jy.com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
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圈画、思交流。
2、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学生朗读、交流。
第二块:比较阅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天池》、《镜泊湖》,与课文比较在写山中水潭时有什么异同? 学生阅读文章,思考并交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作者在游览时的心情有何异同,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第三块:评价质疑
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并就课文疑惑提问。
第四块:布置作业
请你通过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阿里山的资料,选择一个或几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做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游游美丽的阿里山。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