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湖心亭看雪(课件+教案+学案+说课稿+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8.湖心亭看雪(课件+教案+学案+说课稿+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7:43:33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游记散文湖心亭看雪18(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重点)(重点)(难点)来自《点拨》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来自《点拨》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来自《点拨》小品文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来自《点拨》《陶庵梦忆》八卷,是张岱传世作品中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陶庵梦忆》简介沆 砀 铺毡 喃喃
更定 更有此人 强饮部分来自《点拨》hàngzhāndàngnángènggēngqiǎngchóng zhēn( ) cuì( )衣
雾sōng( )部分来自《点拨》崇祯毳凇部分来自《点拨》(一)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今义:跟“黑”相对的颜色。部分来自《点拨》(二)一词多义
1.是:是日(这 代词)
是金陵人(表判断 判断动词)
2.更:更定矣(gēng,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量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还 副词)
3.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4.一:上下一白(全 副词)
余拏一小舟(一只 数词)部分来自《点拨》(三)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
点拨: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点拨: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部分来自《点拨》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拨:倒装句,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五)名句积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湖心亭看雪》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①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②绝③。 ①崇祯(zhēn)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②俱:都。
③绝:消失。注释: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译文: 原文:②是日④,更⑤定⑥矣,余拏⑦一小舟,拥毳衣⑧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⑨沆砀⑩,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④是日:这一天。⑤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⑥定:止,停。⑦拏(ná):携,带。 ⑧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⑨雾凇(sōng):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⑩沆砀(hàng dàng):寒气弥漫的样子。?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注释: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译文: 原文: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焉:怎么,疑问代词。?更: 还。?强:尽力。?大白:大酒杯。?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注释: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译文: 原文: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21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21.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注释: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译文: 部分来自《典中点》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答案】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部分来自《典中点》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答案】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部分来自《点拨》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答案】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部分来自《点拨》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部分来自《点拨》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答案】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部分来自《点拨》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答案】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部分来自《点拨》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答案】“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这段文字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 一片混沌。唯有雪光能带来亮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部分来自《点拨》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案】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部分来自《点拨》7.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答案】本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痴”字既表明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又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画龙点睛,深化意境。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本题可运用前后是否矛盾分析法解答。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1.【难点探究】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 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本文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 此。所以不离题。2.【难点探究】文章是写看雪,但第三、四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情景交融所见所遇两人对坐
拉余同饮奇痴雪后西湖 
怀念故国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事件,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一幅水墨隐约的湖山雪夜图。“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现出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旷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相聚短暂,但大家很愉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总算遇到过志趣相投的人,这又让作者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2.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白描手法就是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要求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一、文中第三段(“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笔下的雪景幽静深远、洁白广阔、超凡脱俗。如:“痕”“点”“芥”“粒”四个字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描写出景物的渺小和大自然的旷远苍茫。二、舟子认为作者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中,还要到湖中去游玩,这种情况很少见,所以舟子认为作者痴。我认为作者“痴”,作者借舟子之口道出了自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侧面表现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三、1.更(ɡēnɡ)定:指初更以后。古时一夜分为五更,初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7点至9点。
2.客此:在此地客居。3.舟子:船夫。
4.相公:对书生的尊称。5.毳(cuì)衣:细毛皮衣。
6.雾凇沆砀(hànɡ dànɡ):雾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7.挐(ná)一小舟:划一条小船。
8.强(qiǎnɡ)饮三大白:尽力喝了三大杯酒。湖心亭看雪 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21·cn·jy·com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来源:21cnj*y.co*m】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21教育网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www-2-1-cnjy-com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2-1-c-n-j-y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21·世纪*教育网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2·1·c·n·j·y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21*cnjy*com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www.21-cn-jy.com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出处:21教育名师】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21cnjy.com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板书

湖心亭看雪 学案
【学习目标】
1.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 揣摩文中语言,体会文中的语言风格,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3. 把握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3.
4. 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辩证地分析作者所流露的消极避世的意绪。2·1·c·n·j·y
【重点】
1. 诵读课文。
2.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难点】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把握。
【预习导学】
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学习白描手法;体会文中流露的情感;走进张岱,深入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21cnjy.com
2.白描与渲染、烘托。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21·cn·jy·com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21教育网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www.21-cn-jy.com
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心境肯定好不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渲染的例子: (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21·世纪*教育网
【预习导学】
1. 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助读)
2. 反复诵读,积累。
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是日更定矣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余挐一小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客此
3.找出描写雪景的文字,翻译并体会白描手法。
4. 理解本文“痴”的体现?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
各组强答自己知道的咏雪诗句,并简谈其中的情感。
3. 检查朗读情况。
A. 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语气,语调。
B. 检查3-5生朗读情况,师生交流。
4. 质疑释疑,疏通字句。
5. 找出“痴”的表现,分析揣摩。
重点研讨:“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6.品味语言。体会白描手法。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与余舟一芥而已。
6. 探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传达出舟子对张岱和金陵人的评价,你认为他们是一样“痴”的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走进张岱。
8.教师总结所学,作业。
【作业设计】
1. 想象文中的雪景画面,再现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
2.运用白描手法,写你一位同学或亲人,力求简洁,传神。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湖心亭看雪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21cnjy.com
2、说学法
???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21·cn·jy·com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2·1·c·n·j·y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www-2-1-cnjy-com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2-1-c-n-j-y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www.21-cn-jy.com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1*cnjy*com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21教育网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来源:21cnj*y.co*m】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出处:21教育名师】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
板书设计:
????? ????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