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幽径悲剧(课件+教案+学案+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1.幽径悲剧(课件+教案+学案+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7:50:06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散文 幽径悲剧213. 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
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
式。(重点)(难点)来自《点拨》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著名东方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来自《点拨》 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多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来自《点拨》 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
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相结合;(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方面:“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特点 来自《点拨》 北大开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与“流氓”有关读作máng,与“民”有关读作méng。部分来自《点拨》蜿蜒 潋滟 疾趋 浩劫
虬干 万斛 摇曳 愚氓wányànqūjié qiúhúyè 流氓méngmáng部分来自《点拨》qīqīng( ) pān fù( )
sòng rán( ) mì( )食
围jiǎo( ) 垂xián( ) 凄清攀附觅剿涎悚然部分来自《点拨》1.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
2.猬集:
如刺猬的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3.万斛:
极言容量之多。
4.毛骨悚然: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
的样子。部分来自《点拨》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辨析:
两者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意重。如:惨烈的车祸发生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足以让每个交通参与者警惕。胆战心惊可表示内心的害怕和恐惧。如:2014年年初美国大部分地区的严寒致使建筑物挂上了巨大的冰凌,路人行走时都胆战心惊。
5.闲情逸致:
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例句: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
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6.月白风清:
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例句:西湖月夜,泛舟湖上,月白风
清,令人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幽径悲剧》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部分来自《典中点》1. 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答案】这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部分来自《点拨》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之美的?
【答案】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部分来自《点拨》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
幽径之美?
【答案】突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
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可以想见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给人以吸引力,
引起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为了更好的突出
古藤萝的美) (烘云托月)部分来自《点拨》3. 在第7自然段中,“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
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这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的作用,由幽径的各
种神奇的景象过渡到对古藤萝的描写,这一句一下
子显出了藤萝在幽径中不同寻常的地位,激起读者
对下文的兴趣。
部分来自《点拨》 4.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棵藤萝的?有什么
好处?
【答案】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
写。首先作者写了燕园中其他的藤萝,以烘托
幽径的藤萝是最有特色的,然后,作者通过大
量的正面描写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
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
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之声,可观
可听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
前。
部分来自《点拨》5. 作者着力描写这棵幽径古藤萝的美有何作用?【答案】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藤萝的美,不仅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愈美,藤萝的悲剧也就愈突出,是为下文写藤萝的悲剧蓄势。
6. 阅读作者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的有关语句,想一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株藤萝的?这是一株怎
样的藤萝呢? 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这一株藤萝
的。主干——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绿叶——团团浓绿,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花朵——淡淡幽香的紫红色花朵,能吸引嗡嗡的蜜蜂。这是一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藤萝。
7. 第11段中,作者说“人生不全是荆棘丛”,而第
12段中,作者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的幸存给“我”的悲愤、惆怅的心情带来了安慰,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让“我”忘却了人生的许多困难。
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被砍
了,“我”最后的一点希望还是没有了,“我”绝
望的心情使得“我”把这个世界看成了一个荆棘丛。
8. 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藤萝的惨状?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描写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与上文写藤萝的美形成对比,突出悲剧性。
9.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样的感情?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伟人有时缺乏博爱之心,为了一己之
私,制造事端,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感情太多,成不了伟人;一方面,也略含贬义,讥讽伟人们的失误,做了蠢事,破坏了美好事物却毫不心疼。部分来自《点拨》 重点品析第十四段10.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
么问题?
【答案】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要实行科教
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11.“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
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
世人缺了点什么?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追名逐利,缺少对自然、对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 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自然,对他人的关爱。运用反问、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藤萝的孤立无助,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的失
望,对藤萝命运的同情。
12.如何理解“十字架”的含义?部分来自《点拨》【答案】十字架本是罗马帝国时代处死人犯的一种刑具。据基督教《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志,也把它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本文用“十字架”比喻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痛苦。
13.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部分来自《点拨》【答案】(1)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不但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越美,藤萝的悲剧就越突出。(2)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也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更使人欲哭无泪。(3)美被什么所毁灭,也关系到悲剧的性质及强烈与否。愚氓灭美的现实,十分可悲,也令人深思。(4)悲剧因气氛的渲染而更为强烈。文章一方面写“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另一方面又反复抒发“我”的痛苦,就是对悲剧气氛的反复渲染,就是对毁美者的谴责。1.【难点探究】本文写的是“幽径悲剧”,具有强烈的悲剧效
果,这个悲剧效果是怎样得到表现和加强的?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这棵躲过了一场“大浩劫”的古藤,却毁于愚氓之手。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会影响大树的生长;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攀附在大树上,不美,该砍。总之,他不了解这是一棵有着文化内涵的古藤,这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古藤。他竟然如此不懂得珍爱自然生命。由此可以看出,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非常有必要。
2.【难点探究】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幽径之美幽径之美平平常常却大有来头
四季湖、山景物之美形香色声具体描绘
历经“浩劫”地位重要藤萝之美藤萝悲剧——毁于愚氓 悲哀至极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1.层层铺垫突出中心。
本文在多处作了铺垫。写幽径,写众多古藤,都是为写那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革”中都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作铺垫。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十分关注和热爱这个中心。
2.描写细腻生动,感情深沉丰富。
文中心理描写细腻,作者写自己对古藤之死感到悲哀,引起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用拟人手法所写的一棵古藤的心理,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这些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心声。3.从不同角度抒情,细致动人。
先是说对这棵藤萝顾而乐之,并说是自己惟一的一点安慰,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这是正面抒情。藤萝被砍后,作者感到十分悲哀,抒发了对它的痛惜之情,这是从反面抒写了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最后作者又用细腻的笔法抒写内心的感受,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教师寄语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
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当它们被杀害将尽时,
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
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几年了,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不够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水平和审美素质的重要。一、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也就是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作者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中“这样”指富有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争名夺利,缺少对自然、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自私、冷漠、无情。
二、1.三个“向上”的反复,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2.三个“哭泣”的反复,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的失望,对古藤命运的痛心。
3.三个“决不会有任何人”的反复,突出了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作者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热衷于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遗憾失望。三、第一组:补充说明了藤萝被毁前生长的地方、开花的状况、花香的诱惑力,表现了藤萝的生存智慧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组:补充说明了藤萝被毁后的惨状、“我”的伤心程
度、藤萝对于世界、燕园的微不足道,写出了人们对这棵藤萝的漠视,对美的毁灭,表现了藤萝被毁令“我”震惊、害怕,带给我莫大的痛苦。四、
幽径悲剧 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本文精炼雅致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和悲。(重点)
2.了解课文运用的烘云托月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自学导引:
1、自读《问题导学》“资料整合”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读一读: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聚焦目标一:
3.走进文本,感知课文内容。(带着问题朗读课文,随时进行圈、点、勾、画。)
(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悲剧发生后,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与理解。(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3)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4)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如果不是,那么写的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它的美呢?品读语言,批注自己的理解。
合作探究:
1、观藤萝之惨:小组交流相关句子,互相补充完善。
(过渡: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2、赏藤萝之美:小组交流相关句子,互相补充完善。
聚焦目标二:
3、文章写的是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的美,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后,课堂小结:朗读藤萝被毁的文字,再次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读出痛心和同情。)思考:题目为《幽径悲剧》,可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巩固提升: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猬( )集 惆怅( ) 初绽( ) 愚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
(2)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3.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等闲视之 蜿蜒曲折 曲泾通幽 不辩四时 精神抖擞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闲情逸志 依稀可辨 人间仓桑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qiú( ) 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yè (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成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②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hú 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4.根据注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字。
5.“我吓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看到被砍断的古藤时,古藤被砍的时间不久,这由语句____ ___
______________可表明。
7.选段①表达出了十足的悲味,请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加粗的“如此”指代 。
9.联系全文看,对古藤的被砍,表现了作者极大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抒写了作者热爱美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联系文章主旨解答。)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对藤萝被毁的痛悼之情,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过程】
聚焦目标一: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
2、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合作探究:
1、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请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古藤被毁,悲在其中,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强悲剧效果的?(学生结合交流作者的情感。)
(2)、 思考: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悲?
(3)、 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请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并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后面“探究练习”第1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4)、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
2、深情朗读,玩味语言
作者季羡林是一位作家、学者,他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请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也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本文语言)
聚焦目标二
3、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这是一个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的故事。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那深深的一跪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一幕让世人震撼呢?请结合《幽静悲剧》的阅读体会谈谈你的认识。
幽径悲剧 教案
教材分析: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计:
  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想: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课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主要学法:自读、感悟、品味、交流
  本课拟二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
   学生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3、按预习要求完成预习笔记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由旧课导入新课。 我们去年学过一篇北大学子怀念母校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既是北大学子,又在北大任教的北大人的关于北大的文章《幽径悲剧》 板书《幽径悲剧》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
  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揭示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检查预习,展示预习笔记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 释题:师:我们不要看课文内容,你认为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进行自由猜想)同学们都猜了很多,文章到底是写的什么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时间三分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你们能用笔圈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句,读完后交流;并请你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点评作准备。学生读完后交流,遇到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点拨。然后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教师指导他们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后练习四。
  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七、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片段。
  2、如果你是作者的同事,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你也发现了幽径,你看到了和作者一样美的"新大陆",你要回去告诉其他同事,想让他们和你一起去欣赏,你会怎么对他们描述?可以参考作者的描述。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有一位"愚氓"看到作者的这篇文章,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写在作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