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在太空中理家(课件+教案+学案+朗读音频+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5.在太空中理家(课件+教案+学案+朗读音频+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7:55:02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不免要想月球是什么样子的?有嫦娥、玉兔、桂花树吗?那茫茫的银河中有牵牛、织女吗?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不是一种偶然?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其它文明?有没有人类的朋友? 从古至今,地球上的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寻!今天的太空生活已不是神话,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宇航员们是如何在太空中生活的。
科普说明文
在太空中理家
25
3.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
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1.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学习本文叙述与
事理解说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
(难点)
来自《点拨》
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出过畅销书
《太空漂流记》《来自太空的信》。
来自《点拨》
1997年1月,作者去和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轨道站进行一次历史性的会合,作为俄罗斯宇航员的少数正式同伴之一,他被选中在“和平”号上逗留五个月,参加国际空间站筹备工作的初始性合作。他在那里和俄罗斯宇航员共同经历了飞船设备瘫痪、补给缺乏、供电中断、大火蔓延等突如其来的危险,终于平安返回地球。本文就是作者返回地球后写的《太空漂流记》中的片段。
来自《点拨》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章。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求文艺性笔调。本文属于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普说明文
来自《点拨》
1958年,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实现人类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
1969年,美国阿波罗2号首次实现载人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郎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81年,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发射成功。
1986年,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进入运行轨道。
1995年,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实现对接。
1998年,“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六名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来自《点拨》
成为造访国际空间站的首批客人。
2000年,美俄三名宇航员搭乘“联盟”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成为国际空间站的长期住户。
2001年,俄罗斯“联盟”号顺利升空,把第一个平民旅游者美国富翁蒂托送上太空参观国际太空站。
2003年,中国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完成载人太空飞行,中国成为第三个完成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
“脉”字在“脉脉”中读mò,其他读mài。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灼伤
吮吸
拖曳
铠甲
胡茬
脉搏
zhuó
shǔn

kǎi
chá
mài

脉脉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tún



wěi
suǒ



xiá



sàng


臀部
萎缩
无暇
沮丧
部分来自《点拨》
1.习以为常:
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
2.衰退:
(身体、精神、意志、能力等)趋向衰弱。
3.沮丧:
灰心失望。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4.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
纯粹、纯洁、纯正辨析:
“纯粹”是中性词,运用范围较广,常形容人,如他正是毛主席所说的那种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也形容具体东西,如纯粹的黄金。还表示单纯、完全等意义,可作状语,如纯粹为自己打算。“纯洁、纯正”等无此用法。“纯正”:纯粹;纯洁正当。褒义词,常形容语调、口音、味道等;也形容动机、目的等。如,豆汁儿是纯正
部分来自《点拨》
的北京味道的代表。“纯洁”:纯粹清白;没有污点。褒义词,常形容感情、组织等,如为了革命利益,我们还顾不上来谈个人的爱情,因此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没有结婚。它可带宾语兼属动词,如纯洁组织,表示使组织纯洁的意思。“纯
粹、纯正”无此用法。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在太空中理家》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本文中的“理家”指哪些事情?
【答案】跑步、穿衣、长高、吃食、洗漱、睡眠。
2.
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总——分——总
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奉献精神、牺
牲精神、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3.
作者是面对太空中困难的生活,体现了他们
身上怎样的精神?
部分来自《点拨》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太空和地球的生活差异之大,便于读者理解。
部分来自《点拨》
2.“就像《奥兹国的男巫师》里的锡皮人,我觉得
所有的关节都需要加油。”这句话有什么作
用?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
说明了在太空中穿着铠甲跑步时关节活动的
僵硬、不灵活。
部分来自《点拨》
3.
作“在‘和平’号的跑步机上,我发觉自己
既感受到了陶醉的沮丧,又体会到了跑步的
兴奋。”句中的“沮丧”和“兴奋”矛盾吗?
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沮丧”是指前文穿铠甲跑
步极不舒服的感受;“兴奋”是指适应跑步
之后的美好体验。
部分来自《点拨》
4.
“起飞那天我的身高略微不足六英尺。”句中
的“略微”“不足”这两个词在这里的表达
作用是什么?
【答案】“略微”表程度,“不足”表明是概
数,“略微不足”表明“我”的身高接近六
英尺,且相差很少,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部分来自《点拨》
5.
“但多数时间是,在我下午踩上跑步机之前,得
穿上仍旧潮湿的T恤。”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可以想见穿上衣服时是多么令人难受,
但为了心爱的太空事业只能默默忍受这种生活
上的不便。体现了宇航员的牺牲精神。
部分来自《点拨》
重点品析第25-27自然段
这三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情况?
【答案】写“我”在太空中睡觉的情况。
部分来自《点拨》
7.在太空舱内睡觉为什么要把“头冲着那台运行的
风扇”呢?
【答案】“因为在太空中热空气不会上升,这
里没有空气对流。风扇是使空气流动的惟一途
径”。如果不对着风扇,“会导致缺氧与换气
过度”。
部分来自《点拨》
8.
运用你学到的物理知识,说说有的宇航员在睡觉时为什么会到处漂浮?
【答案】由于太空是个重力十分微小的地方,宇航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他们睡觉如果不用绳子之类固定住身体的话,便有可能在舱内“到处漂浮”。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这一段文字说明了“我”在太空中睡眠的艰难情景。语言精炼,用词准确,如“惟一”一词,强调了风扇的作用,说明除了风扇再没有其他方法使空气流动。从睡眠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太空理家的情况,体现了宇航员的无畏、乐观的精神。
部分来自《点拨》
你想成为一个太空探险家吗?如果想,你认为应
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一是为人类造福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二是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敢于冒险、探索的精神;三是健康的体魄等。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第①段即第一部分,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第二部分(②~段),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家的各方面的情况;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总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做出的某种牺牲。文章采用这样的结构,条理十分清晰,层次井然。
1.【难点探究】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在太空中生活,运动、穿衣、吃饭、沐浴、睡眠
等,无不具有与地球生活不同的特点。一面叙述情况,一面解说事理,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绝大部分读者根本就不懂太空里的事情,就拿跑步运动来说,作者指出“人的身体,在不用花费力气的宇宙中闲置,就会急剧虚弱。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不再适应地球生活,甚至也不能处置着陆时的紧急情况,于是就需要锻炼。而跑步运动时如果不穿上“连接在跑步机两侧固定着的金属板上”的铠甲,不费力气地跑,哪怕几个小时“也没什么作用”。这样阐释后,使读者明白了太空生活另有特点的原因,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
2.【难点探究】作者为什么将叙述与事理解说结合起来进行?
在太空中理家
总说:概括了“我”在太空中的生活状况。
跑步(方式、作用、感受)
长高(长——不长)
穿衣(艰难)
洗漱(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
睡觉(头脚倒置)
冒险精神
探索精神
奉献精神
牺牲精神
无畏精神
乐观精神
总结:“我”对太空生活的感受。
分说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球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1.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语言准确严谨,表意缜密。
如文中多处运用“尽管……但……”或类似的句式,先让一步承认某种事实,再转折开去指出另一特点,既全面地表达了客观情况或事理,又突出地表达了所要强调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太空知识背囊
(1)推荐书目:
《太空漂流记》、《奔向太空》、
《飞向人马座》、《从地球到月球》、
《环绕月球》、《太阳系历险记》。
(2)影视资源:
《太空站实录》、《美国“哥伦比亚号”升空爆炸
实录》、
《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实录。在太空中理家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了解太空生活,学习宇航员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2、难点: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情况,引起学生的想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这遥各方面情况。
第三部分(28),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作出的某种牺牲。
三、精读第二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五层。
第一层(2—9),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运动。
第二层(10—13),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
第三层(14—18),写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三层(19—24),写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四层(25—27),写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四、探究
1、本文写在“和平号”空间轨道站上“理家”的趣事,也就是写吃食、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眠等似乎再平常不过的情况,这一切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你是否觉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有些什么意义?
明确:吃食、跑步等在地球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了,在人们眼里显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最后说:“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明确:宇航员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险精神,是无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在太空中理家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太空生活情况。
2.学习介绍情况与阐述事理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牺牲精神。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着陆(

瞥见(

胯(
)胡茬(

褡裢(

shǔn(
)吸
拖zhuài(

kǎi(
)甲
牙yín(

2.关于作者。
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1955年出生。医学博士,1992年8月,37岁的利宁杰终于成了一名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打破了美国男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毕业于海军学院的利宁杰是一名医生,在北卡罗莱纳大学、南加州大学,以及韦恩州立大学都曾获得过高级学位。1997年1月,宇航员杰瑞·M·利宁杰登上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开始了为期5个月的太空之旅。他的妻子、14个月大的儿子,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乐趣统统被抛在了地球上。临行前,他答应给家人写信。尽管任务并没有如同计划的那样顺利,但他还是信守了诺言。
尽管每天都像一场战斗,但是,入睡前利宁杰都会飞到挂在墙上的电脑前给儿子写信,像任何一个父亲一样,跟儿子谈心,尽管不能真正面对面地交流,这父与子之间的的感情还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正是在极端封闭的环境中,站在危险边缘,才使得利宁杰敞开心扉,和大家分享着对生命的思索,对家庭的爱,以及随时碰撞出来的思想小火花……
离开和平号空间站后,出过畅销书《太空漂流记》、《来自太空的信》。
3.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
【学习过程】
自学导引:
1.运用勾画圈点法快速浏览课文,用概括的语言复述作者在太空中理家的情况。
2.作者在太空中生活了五个月,他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如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在太空中理家与地球上不同,作者一方面叙述我们不熟悉的太空生活,一方面对这些生活现象作了生动解释,让人不光知道在太空中这样生活,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生活,激发了兴趣。语言生动幽默,请从文中找出几句并赏析。(自主批注)
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自学导引内容,组长确定展示形式并组织分工。
2.作者虽然觉得太空生活不方便,但并不厌烦。文章最后说,“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见解。
交流展示:全班展示,自行记录其它组的闪光点.
巩固提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吮吸(

拖拽(

铠甲(
)灼烧(

疏松(

牙龈(

呻吟(

沮丧(

镶边(

2.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最准确的一项



)在太空中漂浮时,进行跑步运动也是可能的,(
)没有重力的拖拽,跑步不用费力气。漂浮时奔跑几个小时(
)不会觉得累,(
)不幸的是,对自己也没什么作用。(
)怎样,要获得任何训练收益,(
)会有些阻力。(
),在登上跑步机之前,我得穿上铠甲。
A.因此



无论

尽管
B.尽管



无论

因此
C.无论

尽管
因此



D.但


无论

尽管
因此
3.填空:
(1)“和平号”空间站是
国的第三座空间站,它于2001年3月23日完成了它的使命,坠人在南太平洋无人区。
(2)中国宇宙飞船用“
”号命名。
(3)写出你所知道的宇航员的姓名:
(4)本文作者苏步青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我国著名数学家:
(至少3个)
4.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并简要说说理由。
(1)就这样我在太空中生活了五个月。尽管不太方便,我并不因为缺少愉快事物而厌烦。
(2)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尘土能到哪儿去?——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5.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感彩。
(1)我每天都在长高。灌篮应该没有问题。实际上,我可以飞到篮板上,然后从篮圈往下扣!
(2)我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在太空中,刮胡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
6.
“风扇是使空气流动的惟一途径”一句中“惟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7.
在太空舱内睡觉为什么要把“头冲着那台运行的风扇”呢?
8.
运用你学到的物理知识,说说有的宇航员在睡觉时为什么会到处漂浮?
9.
最后一段与上文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
你想成为一个太空探险家吗?如果想,你认为应具备哪些条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在火星上种庄稼
火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大量的铁氧化物覆盖在它的表面,让火星看上去总是红艳艳的。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考虑范围。不过在星际旅行之前,我们首先要将火星改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国古代行军,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登陆火星,同样如此,葱郁美丽的绿色家园才是我们的最爱。
那么,如何让植物在火星上繁茂生长呢?
尽管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去地球之外最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但以目前的情况,当地球生命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看到的恐怕只是一片绯红的生命禁地。所以,改造火星势在必行。按照地球生命的演化规律,光合植物的率先登陆是打造崭新火星的第一步,因为植物可以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食物、氧气、伙伴关系和远离家乡地球的大片绿色。
但是事情远比想像的要困难许多,先让我们看看下列的数据:
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为2.27亿千米,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5倍。
火星一年的长度为687个地球日,相当于地球的两年。
火星引力是地球的2/5。
火星的大气压力只有地球大气压的1/200。
火星表面平均温度为-60℃。
火星上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太阳光和热是地球的43%。
火星大气密度为地球的1%,主要成分是95%二氧化碳,3%氮,还有数量极少的氧,水蒸气只有地球大气中水蒸气的1/1000。
火星到处是宇宙辐射……
是的,火星环境就是如此恶劣,地球上任何一个敢以极限地带自诩的地方,面对火星恐怕都会自叹弗如。
在火星上,植物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严峻的寒冷、干旱、低气压以及难以生长的土壤条件等等。植物虽然不像人那样焦虑,但处理压力的方式和人类分泌激素差不多。它们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抗病抗压反应中起到信使的作用,将警报传达至细胞中枢——DNA,并激活植物体内的各种防御基因,调控它们生产出相应的蛋白质,使植物处在高度戒备状态,这对植物有好处。但是,过氧化物是有毒的,过量的分泌会伤害到植物本身。幸好,普通植物同样具备“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解除过多而持久的焦虑,它们体内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分子,从而清除体内过多的毒素。
可是,面对火星上严苛的生存条件,植物现有的减压措施必须开足马力,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植物需要过氧化氢来积极面对外在压力,而另一方面大量产生的过氧化氢却可能要了植物的性命。因此,科学家需要改进植物的减压系统,邀请一位业务过硬的“心理医生”,及时地扫除植物的“心病”。这位心理医生就是生活在深海火山口的附近的激烈火球菌,其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就是缓解植物压力的良药。
深海火山口多位于海面下数千米的地方,周围海水的温度最高可达400℃。而生活在深海中的激烈火球菌却能够安然地适应70℃~103℃的高温环境,并依靠火山口喷发出的二氧化碳维持生存。这些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激烈火球菌时不时地也会被湍流卷入冰水中。使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激烈火球菌居然同样能在冰水中正常生存,完全可以经受住外部温度的骤降,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不会对它们的新陈代谢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外部环境的骤变,正是火星植物所要经历的。科学家们希望在这些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身上,提取出一些基因来培育亲火星环境的植物。现在研究人员们已经把火球菌的基因移植到了一种体形较小,能快速生长的植物拟南芥的身上。并在两年的时间里,收集这种植物第二代,第三代的种子,让每株植物体内至少有两个过氧化氢酶基因拷贝。现在,这个基因已经成功地合并到了拟南芥细胞中,而且在没有伤害细胞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作用。
11.画横线句中加点词“长途跋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2.在火星上,植物要面对哪些环境压力?
13.面对火星上严苛的生存条件,植物现有的减压措施必须开足马力,这会产生什么烦恼?
14.“绿色先驱的烦恼”有望解决吗?为什么?
教(学)后反思:
【课前预习】
1.zhuó
piē
kuà
chá
liàn




【反馈练习】
1.
shǔn
zhuài
kǎi
zhuó
shū
yín
yín

xiāng
2.B
3.(1)美
(2)神舟
(3)加加林、阿姆斯特朗、麦考利夫、杨利传等
(4)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
4.(1)先让步承认不太方便,突出表明自己对太空生活绝不厌烦,实际上深感愉悦。(2)“理智上”是与下文的“心理上”对应。
5.(1)作者通过“应该”两个字把长高的具体情况写得很幽默。(2)“前线的冒险者”的忙碌和乐观溢于言表。
6.不能。因为“惟一”强调了风扇的作用,如果去掉就没有这个意思了。7.“因为在太空中热空气不会上升,这里没有空气对流。风扇是使空气流动的惟一途径”。如果不对着风扇,“会导致缺氧与换气过度”。8.由于太空是个重力十分微小的地方,宇航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他们睡觉如果不用绳子之类的东西固定住身体,便有可能在舱内“到处漂浮”。9.是总分关系,即先分说后总说。
10.可以从以下几点作答:一是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二是扎实的科学知识;三是健康的体魄等。(言之有理即可。)11.乘宇宙飞船长时间航行。12.严峻的寒冷、干旱、低气压以及难以生长的土壤条件等等。13.一方面植物需要过氧化氢来积极面对外在压力,而另一方面大量产生的过氧化氢却可能要了植物的性命。14.有望解决。因为科学家们已经把从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身上提取的火球菌的基因成功地合并到一种体形较小、能快速生长的植物拟南芥细胞中,而且它在没有伤害细胞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