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活板(课件+教案+学案+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7.活板(课件+教案+学案+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7:57:02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项伟大的发明,了解这项发明的技巧。再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活板》和《核舟记》。


27
文言文
(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
来自《点拨》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地质、生物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
来自《点拨》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称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在我国五代时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胶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
盛为之    炀

更互
燔土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shèng
yáng

gēng
fán

zhù(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点拨》
(一)通假字
1.板印书籍(“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文言知识积累
部分来自《点拨》
(二)一词多义
1.为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刻)
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未为简易(算是)
为予群从所得(被)
2.印每字为一印(字模)
若止印三二本(印刷)
3.帖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标签)
部分来自《点拨》
4.就持就火炀之(靠近)
瞬息可就(完成)
(三)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
3.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5.则以纸帖之(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部分来自《点拨》
(四)文言句式
1.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为”可译为“被”)
2.省略句
(1)火烧令坚。
(应为“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持就火炀之。
(应为“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
部分来自《点拨》
3.各隐卷底衣褶中。
点拨: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在”的意思。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
点拨: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六)成语积累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活板》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板①印书籍,唐人尚②未盛为③之。五代时始 印五经④,已⑤后典籍皆为板本。
板,同“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②尚:还。③为:做。④五经:儒家的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⑤已,同“以”。
注释:
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的时候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
雕版印刷的了。
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⑥,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⑦。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⑧纸灰之类冒⑨之。欲印,则 以一铁范⑩ 置铁板上,乃密 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 火炀  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注释:
⑥钱唇:铜钱的边缘。⑦令坚:使坚硬。⑧和(huò):混合。⑨冒:蒙,盖。⑩范:框子。 就:靠近。 炀:烤。 砥(dǐ):磨刀石。
译文: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了。 
原文:若止 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 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 之,每韵为一帖 ,它木格 贮之。
注释:
止:只是。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就:完成。 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帖:名词,标签。 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译文: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板才印刷完,第二块板就已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防备同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做标记,(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原文:有奇字21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  为之者,文理2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 取;不若燔土23,用讫24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注释:
21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22文理:纹理,质地。23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24讫(qì):终了,完毕。
译文: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同时木刻的字)又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原文:昇死,其印为25予群从26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辈得到,到今天还被好好地收藏着。   
注释:
25为:被。26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
部分来自《典中点》
《活板》写制作过程是以什么为序?
【答案】以制作过程为序,即时间顺序。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第一段中,“尚未盛为之”说明唐朝就有雕版印刷,但是并不普遍;“始”和“已后”说明了雕版推行和普及的时间,“皆”字说明了其应用的广泛性。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字版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字版印刷术作铺垫。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2.“薄如钱唇”和“字平如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
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打比方作用分析法解答。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所刻字的厚度薄的特点以及印刷时字模平整的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3.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归纳出活字版制作的顺序。
【答案】第一步,制模。第二步,施药。第三步,固定。
第四步,排字。第五步,烘烤。第六步,压平。
部分来自《点拨》
4.“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这里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说其好处。
【答案】本题运用举例子作用分析法解答。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活字版印刷“灵活”的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5.课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作比较作用分析法解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特意比较黏土字模与木质字模的不同效果,肯定了黏土字模的优越性。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活”具体表现在:字是活的,如“每字为一印”;排版是活的,如“密布字印”;印刷是活的,
如“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是活的,如“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是活的,如“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法是活的,如“用讫再火令药熔”。
【主题探究】
“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雕版印刷
活版印刷
活字下落
活板
制作过程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1.本文抓住活版印刷的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技说明文。课文主体部分是按照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来说明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所说明的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突出。
2.语言准确、朴实、简洁。
用词准确、贴切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之一。准确: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熔”。朴实:全文说明过程中很少有修饰性词
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简洁:本文用语简洁、精练,全文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板”的发明、用法、效能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等解说得清楚明白。
我们学习《活板》,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项发明的制作过程,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感受到了其中的奇妙之处。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
思。《活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重点)
2.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难点)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过程学习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简介作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学生谈对活版印刷的了解。)
四、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昇 薄 唇 和 炀 砥 更 瞬
帖 韵 贮 粘 燔 沾 予 从 旋
2、注意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读通。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
将文章译成白话文。(注意翻译方法:留、删、调、补、换)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读深。
1.理清文章结构,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





3.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的特点。



七 读宽。
阅读《指南针》一文,完成22——23题。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
(1)选自《梦溪笔谈》。(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请你写出除此之外的其他三大发明: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属实詞活用的一项是( )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锋 B、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不若缕悬为最善 善 D、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 缕
3、翻译下列句子。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

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4、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造纸、活字印刷、火药 
2、B 
3、介绍了指南针的特点及制作。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  
4、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其中的道理。
翻译: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其中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核舟记》学案

编写人:李迎春  

班级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预习导学: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箬糁








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4、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5、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课堂交流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6、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7、看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再浏览中间主体部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8、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9 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10、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1、问题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1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阅读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
  
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
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
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
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
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
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
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
飘然迎风,
就算我敢
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
(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
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
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舳舻
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
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
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
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
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
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
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
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
(只要你凝神静听)
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
那一缕箫声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活板
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4.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
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完成练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