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
二:【教材依据】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古埃及法老,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2.能力培养:(1)看地图了解四大文明区域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空间观察,因果联系,共性归纳等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以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为例,透视其内含的阶级关系,从而锻炼从现象到实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大江大河孕育出上古四大文明,今人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金字塔是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理解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
2:教学难点:a: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b: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图文资料。
3: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并加以整理,理解“文明”的含义。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明,同样在亚洲其他一些大江大河地区也滋养催生了辉煌的上古文明。
生:
P9地图后说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西亚两河,南亚印度河流域和东亚黄河流域被称为四大古文明区,又称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问:为什么大江大河会孕
育古代文明?这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思路:水源充足,饮水方便,利于植生和农牧。并提供交运便利,调节气候环境。这一切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在
人类文明早期更如此。既然江河是大自然对人类恩赐,我们应爱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二:讲授新课:
A;金字塔:<古埃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页内容,并结合埃及地图,思考回答问题: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为什么这样说?启发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
两者的关系,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现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称法老,实行专制统治。尼罗河纵贯全境,是埃及
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埃及儿女。)
2.介绍法老:法老,埃及文意为“宫殿”是古代埃及国王的尊称,犹如中国称皇帝为“陛下”(阅读课本11页小字部分,了解古埃及法老的专制统治)
3.教师讲解:在古代埃及建造陵墓和制作木乃伊之风极盛(课件展示)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1页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古到今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大家对它了解多少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5.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汇总.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他的外形像汉字的“金”字。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胡夫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
哈夫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胡夫金字塔,不仅是历史上最大的一
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
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首。)
6.课件展示金字塔的内部结构,说明金字塔不但外形巍峨壮观,而且内部结构设计也别具匠心,说明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解决了许多难题,造就了一大奇迹。)
7.各抒己见:面对高大雄伟、建筑精湛的金字塔,人们在赞叹之余,都会产生很多疑问?讨论:在当时不具备现代搬运、起重工具的条件下,试想古埃及人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来修建金字塔?
8.师生共同探究:建筑金字塔的人具有很高的智慧.这项工程如此艰难,谁干的 奴隶主还是奴隶 奴隶们是心甘情愿吗 说明:金字塔是人民被奴役的历史见证.
9.播放《金字塔之谜》视频,让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了解。
10.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局限性两方面归纳,进行正确评价: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
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是奴役奴隶的见证(课件展示)。
B:汉谟拉比法典:
<1)、历史情况:
a、约前3000年,两河流域已形成国家吗,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此后,当地政治变动犹如一个大舞台充满了此来彼去的定居部落和游牧部落的争夺。直到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在两河流域中心地区兴起。
b、古巴比伦起初是弱小之国,到第六代里汉莫拉比是强大起来,并大体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国。
<2)发展经过:P12插图及第二段小字,不补充。
<3)内容实质引导先读P15“课外学史”部分条文内容,从中剖析维护私有制度和古代统治秩序的实质。
<4)历史地位:说明这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时尚第一步较完善残文法典。顺便介绍成文发以前,人类社会通过“习惯法”、“成文”、“完备”表现在法典的成文达282条,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较全面反映当时社会阶级关系。
C:
种姓制度
(1)背景:
(一)地域环境: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又一上古文明的发祥地,后来,该文明扩展到恒河流域。借助地图。。地理位置,说明这两条河在古印犹如中国黄河长江.
历史演变:是在40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早期国家。到前约14世纪,来自由中亚的雅利安人逐渐侵入并征服印度河土著居民,取得了支配地位。此后,雅利安人一边扩建一边建立一批小王国。至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约有二十余个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印度地区。
(2)内容
种姓的产生,
处于印度以原始社会影响阶级社会过渡之时。
种姓的区分,
最早用来区分雅利安人和被征服土著居民,后来也用以区分雅利安人中社会的地位不同的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
种姓的类别,生读P12-13有关种姓类别特征,在笔记上将有关内容制成表格归纳。表格形式不限。
种姓的差异:从各种姓权和地位看,第一二两种姓属于统治阶级,三四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种姓的实质:P13页小字,补充:种姓差别巨大鸿沟,指出:上层为了维护自己。。利用宗教(婆罗门教)提倡立神化种姓制度,利用法典强化自己特权地位。因
此种姓制实质是建立在压迫基础上的等级制。这种制度后沿袭多年,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独立后,其宪法明文规定不承认种姓
制度,但事实上种姓制度影响至今仍根深蒂固。
D:佛教的产生
(1)兴起背景
①产生原因:
在种姓制度中,婆罗门把持了最高特权地位。这种等级制不但遭到广大下层民众反对,也引起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强烈不满。婆罗门特权得益于其手中宗教武器婆罗门教,于是佛教均分反对婆罗门教的新兴宗教流派便应运而生了。
②产生经过:
生读p13小字
小结
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发源地
古印度
创始人
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
(2)早期教义“倡导众生平等”
设问,众生平等的种姓制度同种姓制度新的规定有何不同?它的提出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思路:
尽管“众生平等”主要是指宗教生活中的平等,但客观上有助于冲破种姓界限,冲击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因而佛教在当时有进步,也得到了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很快便广泛传开来。
(3)对外传播:
可以在地图上指出并说明佛教兴起后传播路线,如从古印度转到东南亚和中亚,公元前后,通过中亚传入中国,后由中国传入朝鲜。后来佛教成为世纪三大宗教之一。影响深远。例如,佛教在中国有众多信徒和深刻影响,让生回忆(七年级上)
需向生指出:佛教史作为婆罗门教的对立面上的,因而对广大民众有一定吸引力。但其交易在本质上说又有些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以后被统治阶级支持利用。成为通知他们思想的工具。当然,佛教教义中所包含的“行善积得
”“乐善好施”等内涵,在历史条件下仍有其社会意义。今天的“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老人告诉我们,佛教的内涵对今天普通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人都喜欢到好活的地方,黄河流域河,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和恒河流域;因为人都聚来,需要管理和有效组织,就有了法老金字塔和汉谟拉比法典,这些是
人类早期的智慧,我们今天说的文明,随着我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的需要,会推动更多的像今天了解的金字塔,法典,一样更多的文明会出现:我们国家
的法制更健全,像西安大雁塔等人们对宗教文明的需要的见证,会越来越多,文明也在不断产生,相信大家都能看动脑筋,关注生活,产生需要,共推文明!
三:拓展想象
课堂巩固:
1:填表:
国家名称
时间
发源地
文明标志
古代埃及
两河流域
古代印度
中国
2、列举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3、列举佛教的创始人、时间、地点、教义及经典
4:写出四大文明古国各自的发源地和建立时间?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大河流域?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一.
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南亚印度河流域————古印度
东亚黄河流域————古中国
二.
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标志
七:教学反思: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课标要求“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据课标
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设计了文明探源、文明印象和文明思考三个教学板块,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介绍、互动探究等多种学习
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探究问题。在知识结构处理上,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会学习历史找关键词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
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带上浓浓的“生活味”,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
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协作学习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即使学生回答的
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个性,保护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探究的热情。
执教完这一课后,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