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教育的发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及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能力培养:
1、通过对科举制的建立、废除的史实的回顾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与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近现代课程设置,阅读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通过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懂得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教学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讲述归纳
教具准备:科举制发展简表、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发展历史简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98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它是戊戌维新时期光绪帝在筹办的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1912年民国成立后改称北京大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中国新式教育的一个发展过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科举制的废除
请学生回顾科举制建立的时间及其建立时有哪些进步性?然后提问交流。
教师出示科举制发展简表,学生观察:
朝代
科举制的沿革
隋朝
创立科举制:设进士科
唐朝
发展科举制:设制举、常举(秀才、明经、进士等)
北宋
改革科举制: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太学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做官
明朝
科举制出现痼疾:八股取士
清朝
进一步改革与废除科举制:戊戌变法废八股,预备立宪废科举
思考: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科举制从隋朝创立时有打破世袭,广选人才的积极一面到明清时出现以八股取士的痼疾的发展过程。
学生浏览教材内容,思考:清末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度?它的废除有何意义?然后讨论交流。
激发思考: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指名交流,教师点拨:形成的前提:科举的废除
形成的标志:第一个近代学制的颁布
促进作用:留学生回国从教
对照书中副文内容,简要介绍新式教育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出示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简表,指名学生上台介绍。
过
程
时
期
创立
戊戌变法期间
停办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改名
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发展
五四运动期间
搬迁
抗日战争期间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灾难
“文革”期间
再次新发展
改革开放后
教师补充说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蔡元培的办学特色,并交流:如何理解其“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阅读蔡元培的一些教育言论,体会其素质教育的思想,并思考对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提问:从科举制的废除到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你有何感想?
学生谈论,教师提示: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究创新,归纳小结
让学生比较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清末新学堂的区别,说说对新式学堂的看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始,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发展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标志着我国社会的的进步和发展。
巩固复习,练习提高
指导学生练习《资源与学案》中习题
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科举考试的资料,进一步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意义。
阅读课后“课外学史”,说说你同意蔡元培的观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