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4 18: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知诗句大意。
过程方法:学生经历理解诗意、品味诗句、想象意境、积累语言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来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
怀。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想象古诗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材内容分析
该诗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
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越是悲愤,他对理想越是执着;对理想越是执着,他的悲愤也越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
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
的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情感导入,引出诗人及诗题)
3、相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了解爱国诗人陆游生平,当时的南宋王朝面临强敌,政权摇摇欲坠。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却遭投降派谗毁,被排挤罢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变。在此种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本诗作者满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被罢官归隐,年老体弱之际报国之心仍矢志不移。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深入的体会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初读古诗,扫清障碍。(读诗文)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学生跟老师读这首诗。
3、指名多个学生读,齐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
读通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才用多种方式读,做到读在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明诗意)
1、教师布置下一步任务: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交流解决。
(明确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向,通过小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交流汇报,谈读后感受,初步理解诗意。
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大致说出诗中的情景,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四年级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习古诗,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
点,先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独立学懂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
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四)、细读品味,品悟诗情。(品诗情)
1、再读全诗,小组讨论交流,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派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再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心。
重点交流:
A“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一“僵”一“孤”,凄凉之极。
B为什么还“不自哀”呢?作者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境遇放在心上了。
C为什么作者不去,而只是还想着呢?现实是残酷的,他的身体状况已不能再上战场,朝庭里的反对派也不可能让他上战场,他满腔的爱国情也只能是想想了。并相机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D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境,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E想象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根据理解想象,并用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文的意境,想像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
其中的浓浓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
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介绍《示儿》这首诗,及写作的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4.教师带领学生沉浸在创设的情境中,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诵古诗。
(通过反复诵读,用自己的感受去触摸诗人的心灵,读出诗作的神韵。)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的朗读环节,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逐步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夜不能寐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5、熟读成诵。
全班齐诵。(趁热打铁,强化记忆。)
(五)、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陆游的其他作品,开一个陆游诗作交流会。
(拓展延伸,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五、教学反思
一、注重背景知识的渗透
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小学所学的古诗字数较少,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
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以十年为一
阶段,从每一阶段中精心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将这些诗句的意思和陆游生平打印出来让学生预习,让学生提前置身于陆游强烈爱国之情的“场”中,课堂上教师
再将资料进行适时地运用渗透。这样做都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降低了理解感悟的难度。
例如课堂上导入部分的五组诗句和课末两组诗句按年龄段排列,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按照陆游生平足迹来寻根溯源的氛围,而且这几组诗更是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作》的强有力的注解。在理解“不自哀”时,重新拿来陆游五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的诗句来作为注解;在理解“戍轮台”时,重新拿来陆游三十多岁和二十岁的诗句来
作为注解;在课即将结束时,又将陆游十几岁时立下的壮志“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和《示儿》首尾贯穿,以涵盖陆游的一生,从而成功地诠释了“亘
古男儿一放翁”。以陆游的诗来注解陆游的诗,这比任何解释则更具说服力。
二、精心创设情境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
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尤其是整堂课以陆游的诗作贯穿始终,而每一句诗作又会
为学生再现一种情境,这一个个情境组成了陆游的生活空间。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陆游,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
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尤其是学生在想象“戍轮台”这个词的画面时,当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及时出示“铁马
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犹如横空出现的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巨幅画卷,将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以“浸润”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考虑到本节课学生可能是第一次运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我首先告诉学生画面的元素:颜色,声音,感受;告诉学生画面的来源:诗的注释,亲身经历,看过
的图画,看过的影视。紧接着我给学生搭建了感知、尝试、体验、掌握这一方法的平台——先用学生最熟知的《静夜思》来切入,由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所以
教师示范性的描绘诗中的画面时,学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样把诗句变成丰富的画面。接着,又半扶半放地指导学生把刚刚学过的刘禹锡的“湖光秋月
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想象成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初次尝试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轻松地学会这种方法,这在课堂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尤其
是学生通过“僵卧”一词看到的画面就非常的生动。
但在想象“戍轮台”的画面时出现了问题。或许是学生初次使用这种方法,不能得心应手;或许是守卫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的想象不够丰
富,尽管老师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效果还是不佳。而“戍轮台”是本首诗的“诗眼”,是贯穿整首诗的主线,也是陆游毕生的追求,所以“戍轮台”三字非讲“透”
不行,非讲“精”不可。这里教师主讲偏多一些。
四、吟诵悟诗情
每一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
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
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仅仅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教师的范读。而简单机
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高境界的范读应该是不让学生感到:老师要我跟他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范读我采用了和学生合作读的形式来进行,学
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老师读的部分他又会满怀期待地,认真地倾听。此时老师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诗句的节奏都
悄无声息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浑然不觉老师的“教”。
另外,诵读古诗也要运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让每一遍的诵读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