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课题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读诗歌想画面的能力。2.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意思,进一步了解唐边塞诗派。4.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体会诗人诗中蕴涵的情感。5.积累部分边塞诗,办一期与边塞诗有关的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
教学方法
讲解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第一课时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2.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读诗歌想画面的能力。3.理解诗歌意思,进一步了解唐边塞诗派。活动过程一、导入由《白雪歌》引入。这首诗中描绘了塞外风雪和军旅生活。今天我们再走进这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反映边塞生活的另一首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温馨点击”,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 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 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是盛唐时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大历元年(766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学生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
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赏析边塞诗,要了解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
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解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获取了哪些知识?(地点,人物,事件,边塞诗)【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2.朗诵诗歌。(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停顿和节奏。(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3.检查读书情况。教师讲述:这首诗除首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苍凉,慷慨激昂的感觉。教师试着指点:平沙莽莽黄如天。(苍凉)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豪情).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反复读。】三、分析诗意,感悟意境。1.根据“文意”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讨论。教师点拨:烟尘飞:发生战争。烟:烽烟。 汉家:代指唐朝。金甲:指金属做的铠甲。 军行:行军。拨:碰撞。 五花连钱:均为名马。又指马身上斑纹。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虏骑:指敌骑。接:交锋。2.配乐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引入:刚才同学们提到这是一首边塞诗-----出征,那么诗歌中围绕出征写了哪些内容?请你谈谈。(1)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写西域风沙险恶图)(2)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将军出征图)(3)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冒雪行军图)(4)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出师胜利图)教师讲述:在这天寒地冻的边塞,封将军为何要出征呢?(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师:我们刚才领悟到这首诗还写了军旅生活,你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这支军队如何呢?明确:A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B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天气的恶劣,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可以看出他们不畏严寒。C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表现他们必胜的信心及豪迈的战斗气势.,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紧扣了诗歌的题“奉送、出征”大家再想象一下:凯旋时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
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
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塞外的画面。(欣赏画面)配乐朗读,体会诗的意境。【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提示对全诗有个大体的了解,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进入古诗所描绘的境界。领悟战争的残酷与艰辛,感受胜利的来之不易。】四、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加深理解。2.积累部分边塞诗,办一期与边塞诗有关的手抄报。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读背古诗。二、谈体会,写感受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小组内交流。2.小组代表发言,其他补充。教师点拨:感受是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联系生活,甚至当今的国际形势来谈,切忌空话、套话,不是自己真切体验的话。3.完成“活动广角”。快快拿起你的笔,写下来,好吗?4.交流,评议。【设计意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可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办手抄报积累部分边塞诗,办一期与边塞诗有关的手抄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 的边塞诗。
2.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边塞诗的手抄报。四、成长阶梯各小组的手抄报办得怎样?一起来评价一下吧。大屏幕展示各组手抄报。评选办得最好的把红旗插在A峰上。
教学反思
多媒体图文并茂,给孩子们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调动各种感官,对古诗背景有了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