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诗二首(课件+教案+学案+音频+作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现代诗二首(课件+教案+学案+音频+作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5 11:05:04

文档简介

一片槐树叶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增加了两个诗歌欣赏,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学习安排: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3、背景介绍: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4、自读自学: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huái chán yì mǎng
槐树 蝉 翼 荒莽
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并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③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3、自学提纲:
分小组朗读全诗,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②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③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4、集中赏析:(结合朗读、默读等形式)
①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②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③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④教师总结
A、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B、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⑤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共同来回忆。
略举几例: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 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
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五、课外采风:
运用我们所掌握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认真听舒婷的诗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的朗诵,说说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听朗读、感悟)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
六、课后交流:
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长城谣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朗读《长城谣》
(一)
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片,配舒缓低沉的音乐)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
配乐诗朗诵(教师示范)
(三)
诗歌赏析
1、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2、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3、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
明确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
恩怨荣辱与“长城”
千年历史与“长城”
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理解作者借助“长城”这个意象来凸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的意图,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形象来抒情的特点就行。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全班齐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
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和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教学这一节,可让学生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游子的爱国思乡情绪,领悟那种无法用言语言爱的炽爱情感。提醒学生朗读时注重轻重缓急,前三句在处理时,可轻读、慢读第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4)全班有感情朗诵第二节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了诗人的梦、不眠的夜。
(5)全班齐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边读边体会诗人浓郁的乡愁,将情感与物象叠加,长城就会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思恋,黄河也就会流淌出游子盼归的颤音。
4、读,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5、拓展延伸
补充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进一步体会她的思乡之情怀。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帮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通过比较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6布置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
(2)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
长城谣
席慕容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一片槐树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片槐树叶》。我将从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想,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文本分析
1.分析教材
《一片槐树叶》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台湾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情思贯通,给人以震撼。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析、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而作为诗歌的艺术手法之一的借物抒怀,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不难,寻找意象,学以致用是难点
二.论学情分析。
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对学诗兴趣不是很浓厚而且理解易浮于表面,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说教法设想
1.诵读品味法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形式和三层面诵读法,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
八年级学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诗并不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教学,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四.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的活动是课堂的主流。辨析中品情,诵读中传情,在比较中顿悟,在联系实际的迁移中会创造,都将使学生在成就感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最终从“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达到“读出自己”的第三层面。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耳畔响起的是一首深沉的思乡曲,一组组图画清新而又略带忧愁,一组组诗句饱含深情。这样一方面积累了不少乡愁诗,有助于本单元的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小组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与背景的资料,有助于对本诗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初步诵读,整体感知
1.完成诵读的第一个层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初读诗文,了解本诗的内容与情感
以“这是一片怎样的槐树叶,能够承载起作者浓浓的乡愁?”过渡到——
(四)品读诗意体悟诗情
1.以谈话引导的方式不断质疑“这片槐树叶不普通吗?”故意犯错,“我还觉得这片槐树叶很普通”,使学生在辩论中完成三节诗的评点与分析,在合作探究中深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感受诗中的内在逻辑。
然后以“你认为文中的槐树指的是洋槐还是国槐”为话题,在讨论中掌握学诗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诗句体味感情,反过来,再根据这份感情去进一步的理解诗意。使学生认识到:诗歌绝不是快餐文学,需要也值得我们反复吟咏、咀嚼和揣摩。
2.在此基础上出示朗读技巧,完成诵读的第二个层面,读出作者的感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定的语文基础。”通过范读、试读、指导、配乐读,朗读技能在此得到训练与提高。
(五)比较阅读揣摩精髓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本诗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于专用名词“意象”有更明确的认识,对于情感与时间两条线索的双线合并以及托物抒情的艺术手法都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六)再读诗歌感情迁移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也自然而然地使诵读得以完成第三个层次,读出诗中的自己,借以宣泄想家的情绪。
(七)作业
二选一,第一较易,想象并描述诗人回故里的场景。第二题是试写一首诗,主要侧重于写作训练。课题
现代诗两首
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等词语。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3. 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备注
布置预习1.
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隘口( 
)蹲踞(
 )(
)荒莽(
 

山巅( 
)蝉翼(
)(2)解词:
隘口
冷眼
2.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一、预习展评从“字词积累”中选用两个以上的词语,并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掌握“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等词语。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3. 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分别概括《长城谣》三小节的内容;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预设问题二:找出《一片槐树叶》的线索,梳理思路;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抒发感情?
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每一棵草都会开花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惊奇的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伤感。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是,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做品保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选自《杂文报》1.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中加点的“嗫嚅”一词。(3分)2.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3.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什么含义?(3分)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5.你认为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分别概括《长城谣》三小节的内容;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预设问题二:找出《一片槐树叶》的线索,梳理思路;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抒发感情?
明确:《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将情感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的怀乡之情。
五、当堂达标
1、“嗫嚅”在这里是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意思。是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2、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3、标题形象生动,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4、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5、首先是他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其次选定了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长城谣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其中第○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七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的歌曲《长城谣》,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二)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此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
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长城谣
  席慕容
  一.
设计意图与思路:
  《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在七年级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诗人情感的丰富性,训练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作品的内涵。
  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要引导学生体会游子的乡思、乡愁,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作者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可感的物上来表达,而且表达朴实自然。因此,学习本诗,重在体会情感,把握意象,品味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对本诗的理解,要求学生以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为主,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并配以长城的图片,歌词用文字打出,营造深沉的氛围。
  透过这首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演唱者那颗炽热的中国心,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其实,苦苦思恋着祖国的还有许多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席慕容,走进她的《长城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基本情况,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
  2、认识诗歌形式多样性,感受诗歌语言之美。(教学难点)
  (三)、背景资料:
  席慕容:女诗人。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出生于四川,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播放诗歌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五)、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六)、明确《长城谣》的体裁。根据诗歌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诗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本诗属于抒情诗。
  (七)、抒情诗的主要特征:咏物抒怀。
  其中的“物”——意象(即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
  本诗中主要意象有哪些
  经探讨后明确:“你”(长城)、黄河、敕勒川、阴山。
  (八)、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qing。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 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九)、朗读第三节诗试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十)、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十一)、探究全诗的抒情线索和各诗节的抒情重点。
  贯穿全诗的线索: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十二)、小结
  播放flash“统一论坛”之“三通好”,寓浓浓的乡思、乡愁和严峻的社会现实于其中,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宿愿,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用音乐和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描述祖国统一的flash动画作为结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这首诗的学习更加深入,由乡思、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探究的高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共22张PPT)
现代诗
一片槐树叶
2
一首老歌、一幅旧画、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
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
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
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
情感的。
1、
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
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
(难点)
来自《点拨》
纪弦,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1913年生于河北。当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与覃子豪、钟鼎文并称为“台湾诗坛三老”。主要作品有诗集《在飞扬的时代》《摘星的少年》等,散文集《小园小品》《终南山下》等。
作者简介
来自《点拨》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yì
蝉翼(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些微:
一点儿。
部分来自《点拨》
异:“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
例:(1)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非常潇洒。
(2)他这个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导思1.诗
人为什么用三个“最”修饰“槐
树叶”?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
“一片”?这不寻常的槐树叶是
什么样子的?
复杂心情
导思2:在《一片槐树叶》中,
一片小小的槐树叶凝聚了诗人
怎样美好的感情?
思乡之情
家国
关键词:
思念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一片槐树叶》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点拨》
诗人为什么对这片槐树叶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
【答案】
诗人运用了极繁复、极细致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产生的极为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片槐树叶虽然外表并不起眼,并不绚烂,但是,因为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与思念,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才变得如此美、珍奇、宝贵,才使人伤心、使人流泪。
1.
部分来自《点拨》
抓关键词赏析诗歌意象法。
(中考占2—3)意象是诗人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在诗歌中创作出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分析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来赏析意象特点,体会作者感情。运用修辞手法的还应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明确意象特点。答题模式一般为:诗人运用了……(词/修辞),表现了……(意象)的……特征,表达了……思想感情。此处使用这些繁复的修饰语,就是为了表现作者极为复杂的心情。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从哪儿来的追思,其实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的心情。
2.
部分来自《点拨》
品析“一册古老的诗集”。
【答案】“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一方面指古老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指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懈追求。
3.
部分来自《点拨》
结尾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浓浓的盼望回归故国的情感。这里槐树叶和槐花香成了诗人的一种思乡情结。当诗人看到槐树叶时,思乡的情怀便开始在心中涌动、流淌。
4.
部分来自《点拨》
【难点探究】《一片槐树叶》中“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虽然诗人忘却了这片槐树叶的具体来历,但这片槐树叶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这片槐树叶在诗中是抒情的线索,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打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一片槐树叶
现在
伤感
过去
回忆
将来
企盼
游子
思乡
由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一片槐树叶尽情地抒发了游子的怀乡之情。
1.善选意象,借物抒情。《一片槐树叶》以偶然发现的夹在诗集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的怀乡之情。
2.构思精巧,线索清晰。《一片槐树叶》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现在—过去—将来”为序的时间线索,另一条是以“伤感—回忆—企盼”为序的感情线索,全诗从发现槐树叶写起,以企盼重回飘着槐花香的故乡收尾,前后照应,构思完整。
3.语言质朴,浅显易懂。两首诗均用了平白如话的语言,方便读者理解诗歌。《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又寄以深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思乡的诗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共4张PPT)
主要的诗句:第二节“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第三节后两句“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作者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点拨:第二节抒发了诗人对长城即对祖国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后两句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依恋之情。
一、
因为这片槐树叶是故国的槐树叶。它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它寄托了诗人思念祖国、思念故乡之情。点拨:本题旨在让同学们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人思念祖国、思念故乡的感情,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手法。
二、
1.“无情”一词含义深刻而丰富。因为长城是一座建筑,所以它没有人的感情,又因为修筑长城是抵御外族侵略的,它虽然起了防御作用,但也隔断了与其他民族的联系,所以它是一个无情的建筑物。另外,还可以想到,长城是因战争而建,而战争总是冷酷无情的,因此,长城也可象征战争,这样说来,长城是无情的。“蹲踞”运用比拟手法,并与“冷眼”呼应,生动地写出长城无情的神态。
2.一个“总”字说明诗人经常想起长城,但又从来难以顺利地表达对长城的感情,“一”和“便”说明不提长城便罢,一提到就会激动,就会心潮澎湃,说明诗人爱长城爱得深沉。
三、
3.“应”表示是推想,也是诗人的希望。“仍然”表明延续,说明诗人经常、反复地想着长城。“流进”“不眠的梦”,说明诗人想念长城的思绪如流水,并且永不断绝。
示例:早晨推开窗,百花争艳,一股芳香沁人心脾,隐约之中,诗人似乎闻到了槐花香。我们的诗人走上了乡间小路,去寻找带给他疏朗心情的芬芳。走着走着,一大片满是槐花,和着香味,铺天盖地汹涌而来,轻风拂过,如漫天飞雪。我们的诗人眼里闪烁着泪光,仿佛已置身久别的故国。
四、(共21张PPT)
现代诗
长城谣
2
听了这首关于长城的长城谣,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长城的诗——长城谣。
点击播放歌曲
长城谣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
(难点)
席慕蓉,女作家、诗人,1943年生于重庆,现居台湾。席慕蓉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语言清新隽永。代表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
作者简介
席慕蓉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从事绘画、写作。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也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时刻思念着故乡,于是写成了《长城谣》。

读一读字音
jù
chì
蹲踞(

敕(
)勒川

写一写字形



ài(
)口
山diān(

荒mǎng(


记一记词义
1.隘口:
狭窄的山口。
2.蹲踞:
蹲坐。
导思1.在《长城谣》中,诗人为什么借助长城来表达自己对祖国、
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借物抒情
导思4.在《长城谣》中,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意象理解
家国
关键词:
思念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长城谣》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诗歌一开始,诗人由什么展开联想?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诗人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
1.
说一说“总”和“一……便……”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可运用品析词语表达效果法。“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便……”写出了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答案】
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3.
【难点探究】《长城谣》中,诗人为什么要借长城并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答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故乡。她要诉说的是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激荡的情感,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阅读方法解密:第二人称作用分析法。运用第二人称可增加亲切感,使叙事、抒情更直接、更自然,有呼告的效果,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果用于写物,则有拟人化效果。
咏物抒怀,
反观历史
长城谣
尽显长城的沧桑
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咏物抒怀,反观历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善选意象,借物抒情。《长城谣》选取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在篇幅短小的诗行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2.构思精巧,线索清晰。《长城谣》中先以简练的笔墨凸现长城的沧桑,接着便直接抒发自己对长城魂牵梦绕的情感,第三节中对景色的描述,水到渠成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出来。
3.语言质朴,浅显易懂。两首诗均用了平白如话的语言,方便读者理解诗歌。《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
【关山月】
(唐·徐九皋)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
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长城闻笛】
(唐·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写长城的诗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