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课件+教案+学案+音频+作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星星变奏曲(课件+教案+学案+音频+作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25 11:06:20

文档简介

(共4张PPT)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和内心对光明生活的渴望。
一、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把夜晚的寒冷、黑暗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给人以黑暗冰冷之感。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而且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晚“星星落满天空”的
二、
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上的“闪闪烁烁”来突出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十分形象生动;用“一团团”和“朦朦胧胧”描写白丁香,表现出了白丁香花开得繁盛,香味的时浓时淡,“朦朦胧胧”的丁香与前面隐隐约约的声音相照应,营造了一种温暖、静谧、幸福的感觉。
示例:如果璀璨的星空中带着梦想,如果浩瀚的大海中包含希望,那么谁不愿意登上梦想的阶梯摘取星光,谁不愿意跨越希望获得成功。
三、(共33张PPT)
朦胧诗
星星变奏曲
3
我们只知道天上的星星离我们很远,我们只知道天上有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只知道美丽迷人又神秘的星座出现在神话故事或虚幻小说中,我们只知道那些对星星寄予的美好心愿从来都没有实现……让我们听着这首小星星的钢琴曲,走进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看看里面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变奏曲”呢?让我们一一去体会。
点击播放钢琴曲
小星星
3.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
义。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
(重点)
(重点)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与舒婷、顾城、北岛、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
的诗作。诗人经历了10年“文革”,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了自己质朴的愿望,因而写下了这首小诗。诗中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他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生和现实的表现。
朦胧诗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种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给诗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
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朦胧诗
变奏曲: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变奏曲简介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
在“打颤”“冷颤”“寒颤”中读zhàn,其余读chàn。

读一读字音
颤动
闪烁
朦胧
覆盖
疲倦
静谧


juàn
shuò
méng
lóng

chàn

写一写字形
chōngj ng
(
)
jié
(
)难
níng
(
)

憧憬



记一记词义
1.凝望:
凝望、眺望辨析:
2.颤动: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二者都有“看”的意思。但
“凝望”侧重于“凝”,注意力集中地看。如:
凝望夜空,他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眺望”
侧重于“眺”,从高处向远处看。如:凭栏
眺望,苍山翠海,妩媚妖娆。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3.闪闪烁烁:
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4.朦朦胧胧:
不清楚,模糊。
5.僵硬:
不能活动。
6.颤抖:
哆嗦;发抖。
导思1:
说说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当作遥远的安慰。
导思2:本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的各事物有怎样的含义?
凝望星空
向往光明
严酷现实
心存希望
关键词:
向往光明
追求理想
星星
导思3:
诗人反复歌咏星星,联系全诗意蕴谈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否定黑暗
决心献身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星星变奏曲》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重点品析课文第1节
1.
从修辞角度对“柔软得像一片湖”进行赏析。
【答案】本句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柔
软的晚上”比作“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
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
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表
达了诗人对安宁、自由的渴望。
阅读方法解密
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答题时需要分清本体与喻体,需要了解喻体的本义,注意修饰限制喻体的词语,进而把握本体的特点,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出作者……之情。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二者之间
为何能构成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
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十分宁静的;“星星
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
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
反而衬托出心情
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
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
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
“鸟落满枝”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
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
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
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闪闪烁烁”是通常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
却用来描写声音?
【答案】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
的修辞方式。例:
A、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嗅觉移植为听觉)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移植为听觉)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来突出“朦朦胧胧”的白丁香的视觉形象,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
美,“光明”之美。
重难点小结
这节诗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构成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蜜蜂”和“诗”这两个象征光明的意象,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
星星为什么“颤抖”?
【答案】“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4.
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
么深刻含义?
【答案】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
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6.
第二节诗中三个反问句各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答案】
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
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
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答案】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1.【手法探究】说说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答案】变奏曲,是音乐术语。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美好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呼应,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词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这是主
题,就像一首乐曲的主题一样。但两节诗在句式的运用、意象的选取、象征意义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节正面写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第二节通过描写现实世界的黑暗寒冷来侧面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第一、二节构成主题与意象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
2.【主题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
凝望
星光
黑暗笼罩大地
星星送来安慰
谁都渴望光明
追寻星星踪迹
寒冷中心燃烧
苦难中心颤抖
冰雪覆盖心头
心星暗中升起
严酷
现实
向往
光明
身处逆境
勇敢追求
心存
希望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情怀。
1.运用象征,意境优美。
这首诗以“星星”象征光明,用星星、诗、蜜蜂、
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来象征光
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僵硬的土地、吹
落星星的风等意象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象
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令
人回味。
2.结构精巧,一唱三叹。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
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
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每节诗形成一唱三叹
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
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
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使上下两节构
成主题与意象变奏的关系。
3.比喻贴切,生动形象。
全诗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一个柔软
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更加生动可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 嫦娥
【赏析】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独处居室,面对烛影,彻夜不眠的情景。
诗人只写了屏风、烛影、长河、晓星。
然而这四样事物用“深”“渐落”“沉”等词一串联,就鲜明地蒙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使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
诗的后两句借用嫦娥偷吃灵药奔月的神话传说,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3
星星变奏曲
学案
精彩开篇词
诗意来自热爱,来自激情,来自思考,来自敏感。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诗人江河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是啊,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静谧(mì)
闪烁(shuò)
朦胧(méng
ló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朦胧:不清楚,模糊。
3.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4.文体链接
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背景链接
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范读全诗(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把握形象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3.内容领悟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4.结构分析(学生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
(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交流点拨】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交流点拨】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交流点拨】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寓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三)思想主旨
小组讨论:
1.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交流点拨】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如何把握诗歌的主旨?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四、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向往光明)———————寒冷、残酷(否定现实)
(对比)
五.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交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3.
星星变奏曲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不颓废、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像,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研习课文
1.如何理解诗的题目《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2.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一句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再现星星的特征,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学生说到意象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本文主题进行把握,一从内容,二从诗歌结构。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星星”这一意想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