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回忆我的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性质
《回忆我的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文的四种体例,即记事、写人、写景、状物。本文被编排到由记事记叙文的第一单元过渡到写人记叙文的第二单元第一课,对于写人记叙文的学习具有开篇的奠基作用。课的性质属于讲读课。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整体规划和本课的教材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
②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回忆了哪些事迹;
②通过课堂讨论说话活动,体会并概括母亲的好品德;
③通过赏读课文,品味质朴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意与怀念。
(3)情感目标
①学习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③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感。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并着眼于表现人物的特点。本文侧重于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结合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重点:
a、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
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c、学习母亲的优秀品质;
(2)难点:
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这种方法是所有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引导方式。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从哪个方面读懂课文,通过思考问题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方式。但是问题不能随意提,必须斟酌再三,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误解,答非所问。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一定要贴近学生,不能生涩难懂。
2、自主探究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三、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是探求知识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快乐。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中来。同时根据知识的建构原理,制定本课的学法为:
1、整体阅读法:是一种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文章从整体上加以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这种程序是根据文体的特点并结合阅读目的而设计的一套阅读步骤运用整体阅读法,可以有步骤的对信息进行筛选,使阅读的过程变的井然有序,大大的提高阅读的效率。
此外,我还运用了读、写、说结合法、情感朗读法等。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年级的过渡阶段,对于字词还处于积累阶段,因此要认真做好生字词的解读,以及文字背后包含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第一环节:导入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见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当然,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哺育子女、培养子女。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有关于母亲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世界。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明确回忆录的定义: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的要素:回忆对象、事件、人物性格、写作手法、思想主题。
了解回忆录的定义以及回忆录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章。
指导预习
: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以下几点: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一下字、词练习。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妯娌(zhóu
lǐ)
勉强(qiǎng)
迁徙(xǐ)
慰勉(wèi
miǎn)
溺死(nì)
衙门(yá)
私塾(sī
shú)
调料(tiáo)
血溅(jiàn)
瞒着(mán
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
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三、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仅仅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由母亲的逝世而回忆起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研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家庭环境,突出家境贫穷。在这种环境下,母亲却要花大半的时间做家务和耕种,来维持整个家庭,从而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具体表现。
研读课文第4~7自然段
1、(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
段落
(母亲)性格特征
典型事例
4
好劳动
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跳水挑粪
5
整日劳碌着
做农活、干家务
6
聪明能干
做饭、纺衣
7
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自己节省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六、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品析课文语言。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半开放性问题“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哪一句写得好?简单的说明一下理由。”这样就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
例如“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平静的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例如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看似平常的语言,蕴藏着作者对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再如“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这句对比,平静说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于持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本文没有运用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和抒情,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起来亲切而又感人。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由母亲逝世生发出悲痛的情感,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文章的2~7自然段,通过叙述母亲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来表现母亲的性格特征,从而歌颂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美好品德。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熟读课文的第8~17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写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内容上力求少而精;样式上要求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好的板书应该成为一堂课的灵魂!我把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总线索
→
性格特点
→
典型事例
↓
↓
↓勤劳一生
好劳动
种田种菜、纺棉花
整日劳碌
整日在地里劳动
聪明能干
纺衣、做饭
性格和蔼
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宽厚仁慈
周济和照顾亲戚(共35张PPT)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在《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冰心在《母亲》中说:“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庇!”母亲,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去认识他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回忆录
回忆我的母亲
11
(重点)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材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
用。
3、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
挚情感深沉的爱。
(难点)
来自《点拨》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来自《点拨》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0多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来自《点拨》
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回忆录
来自《点拨》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国民党在军事上的一、二次“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围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下山挑粮。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朱德的扁担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劳碌
管束
不辍劳作
lù
shù
chuò
部分来自《点拨》
横:hénɡ(横幅)
hènɡ(蛮横)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横”在表示“粗暴、凶暴”或“意外的;不吉利的”等义时读“hèng”,如“蛮横”“横祸”;在表示其他义时均读“héng”,如“横幅”。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祖jí(
)
私shú(
)
为富不rén(
)
聊xù(
)
和ǎi(
)慰
miǎn(
)
籍
塾
仁
叙
蔼
勉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劳碌:
事情多而辛苦。
劳碌、忙碌辨析:“忙碌”指事情多,不得闲。两个词都含有做事多的意思。“劳碌”强调的是“劳”,即“辛苦”,着重的是“结果”,如:他年纪不算
大,然而经年的忧虑和劳碌,使得他几乎像一个衰弱的老人了。“忙碌”强调的是“忙”,即“繁忙”,着重的是“状态”,如: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成天忙碌不停。
1.
部分来自《点拨》
2?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例句:“嫦娥三号”是科学家夜以继日、任劳任
怨地工作的结晶。
3?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4?管束: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5?为富不仁:
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例句:生活告诉我们,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最终是不
会有好结果的。
部分来自《点拨》
6?慰勉:
安慰勉励。
慰勉、慰问辨析:“慰问”是指用话或物品安慰问
候。两词都有“安慰”之意。“慰勉”除“安慰”
外还含有
“勉励”的意思,只能通过话语来表达,
如:这次考试我成绩不太理想,妈妈慰勉我不要灰心
丧气,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慰问”有多
种方法可表达,如:春节来临之际,各级部门开展
了一系列走访慰问活动。
7?聊叙:
姑且谈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回忆我的母亲》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从第
段可以
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答案】示例:从第
4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勤劳的人。学生可能说话:
从第
5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的人。
从第
6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
从第
7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
从第
8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从第
12
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支持革命的人。
部分来自《点拨》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部分来自《点拨》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
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答案】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
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部分来自《点拨》
3.第11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答案】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部分来自《点拨》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部分来自《点拨》
5.第15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
所谓深层含义是指句子除字面含义之外的隐含含义。理解时要联系具体语境;要联系文章主题;要联系作品背景;要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和目的;要联系人物身份、性格特点和精神;还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重点品析第16、17段
7.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
的结合起来写的?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8.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
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在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之后,热情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
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做好吃的饭、做结实的衣服表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1.【难点探究】课文围绕中心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表现了母亲
哪些优秀品质?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有“爱”有“敬”还有“哀”;有“怀念”有“歌颂”还有“感激”。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唱出了一曲歌颂母亲的深情之歌。
2.【难点探究】本文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情感?
回忆我的母亲
勤劳俭朴、聪明能
干、宽厚仁慈、坚强
不屈
支持“我”投身革命
母亲对“我”的教育
和影响
痛悼母亲,表
达决心
痛悼母亲逝
世,引出回忆
爱母亲
忠于民族
和人民
母亲的一生
(升华)
忠于党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1.通过典型、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形象。
本文虽然没有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描写,但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却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2.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记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叙述事件有详有略,如:回忆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很详尽,分析母亲的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恩、怀
念、哀悼写得较简略,突出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一、
复述课文略。选材、组材方面:一方面围绕母亲的勤劳俭朴,选择了母亲“一手养大”子女,终日“不辍劳作”,“聪明能干”,“任劳任怨”等材料。另一方面又围绕母亲的逐步觉醒,选择了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母亲下决心“节衣缩食”,培养“支撑门户”的“读书人”,以及母亲对“我”参加革命后的“慰勉”等材料。这样选材、组材的原因:这些日常小事,看似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示例:我应该感谢老师,他教会我做人要坚强。我在今后的学习上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我却从未被挫折击败,更没被挫折吓倒。老师还教会了我要自信、乐观,使我从未感到悲观、彷徨。我应该感谢老师,他教给我许多有用的知识和缜密的思维逻辑,鼓励我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认真地学习。在人生的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缜密的思维逻辑,才是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
二、
1.劳碌:着重于“碌”,忙碌,干得又多又累,常用于书面语与口语中。有时可以作动词,如“母亲整日地劳碌着”。
劳动: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有时也专指体力劳动,句中指母亲做各种体力活儿。劳作:泛指母亲从事体力劳动。
2.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亲,多指对人的态度,句中指母亲的性格好。和睦:相处融洽友爱,多指与人相处的关系,句中指大家庭里,各人相处都很好。
3.管理:句中是经管,料理的意思。管束:句中指约束,使不越轨。
略。
三、
四、回忆我的母亲
学案
【目标要求】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3、体会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
4、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
【课文解析】
一、注音释义
1、注音(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韶关(sháo) 仪陇县(lǒng)
豌豆(wān)
妯娌(zhóu
lǐ)
和睦(mù)
庚子(gēng)
佃农
(diàn)
祖籍(jí)
榨油(zhà)
溺水(nì)
私塾(shú)
忙碌(lù)
衙门(yá)
横蛮(hèng
mán)
不辍劳作
(chuò)
和蔼(ǎi)
差役(chāi
yì)
管束(sh
ù)
灶(zào)
2、释义(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山关,客籍人。佃农: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祖籍:祖先的籍贯,这是对现在的籍贯说的;客籍:迁居后的籍贯,是对原籍说的。
(2)母亲是个好劳动。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3)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这里指最且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等共同点的农民。
(4)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不怕埋怨。任,担当。劳,劳苦。怨,指别人的埋怨。
(5)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6)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7)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周济:给人物质的帮助。
(8)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仁慈:仁爱慈善。
(9)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压迫穷人。
(10)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随便。
(11)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不辍:不停。辍,停。
3、多音字注音组词
二、内容主旨
朱德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其母钟太夫人是一位朴实、善良、坚强而能干的劳动妇女,是她的身教言传,给了朱德同志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朱德深爱着自己的母亲。1944年钟太夫人在家乡病逝,朱德同志怀着对母亲的深挚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恩,写下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以此文悼念母亲的逝世,并表达了自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以“我爱我母亲”直接抒发真挚深厚的内心情感,并以“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了本文记叙的重点和线索,总写了母亲的美德,又申明了题旨,从而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至13段。这一部分是文章
的主体,它以时间为序,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从多个角度展现母亲的美好品质。
首先,作者先交代了自家的身世,“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又交代了母亲的生存状况,“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只留下了8个……把8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只寥寥几笔,便描绘出母亲艰辛苦难的处境,多子,贫穷,家务繁重,为下文具体展现母亲的优秀品质作了铺垫。
接着,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是勤劳的。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整日劳碌着。因为“母亲是个好劳动”,所以作者从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道:“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是节俭而能干的。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并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有铜线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母亲性格和蔼,宽厚仁慈,同情贫苦的人。她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从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影响下,虽然在这样的二十几人的大家庭里,家庭成员相处都很和睦。虽然自己并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自己很节省,也严格管束孩子,不允许他们沾染烟酒。作者由衷地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位坚强不屈,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当灾难来临,她表现得特别坚韧和刚强。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逼得许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遭到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是作者家庭不幸遭遇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地主还变本加利,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办不到就威胁着要作者一家退佃,搬家。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分两处住下。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不但未使母亲灰心,相反,“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种坚毅不屈爱憎分明的品质,给了作者很大的影响,作者写道:“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是有见地的,她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作者读书,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爱地主豪绅的欺压。这是当时劳动人民摆脱生存困境,反抗不合理的压迫剥削制度的正当愿望和要求。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宁可负债,母亲仍支持我读书,这正是母亲不屈性格的表现。
母亲识大义,顾大局。当作者瞒着母亲,远走云南,参加革命,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她不但不反对,还给了作者许多安慰和勉励。当作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与家里完全音讯隔绝,母亲就靠那30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抗战结束。作者对此满怀感激,深情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儿子革命,盼望革命成功。
可见,母亲是一位明理、顾全大局的人。作者在即将结束回忆时,又特别强调了“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并再举两个小例──“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年老“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母亲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从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母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令人钦佩和敬仰。
第三部分,14至17自然段。第二部分中作者以质朴的文笔,细述母亲点点滴滴的事迹以及她言传身教对作者的影响。这一部分,是对上文的概括,以议论抒情为主,再次申明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并表达作者决心以献身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信念。
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概括有三: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为此,作者反复强调:“我应该感谢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给予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使作者感激不尽,作者深入阐述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由此,母亲的逝去更使作者不胜悲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但是,作者深深懂得,人类的历史,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的,自己献身的民族解放事业,正是为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苦大众谋福利,这曾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也符合母亲的愿望与理想,所以,作者将对母亲的追思和感恩与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热爱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感融合,他坚定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使我们看到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三、写作特点
1、开门见山
文章第一部分,以朴实无华的三句话开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高尔基曾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
2、事例典型
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如母亲每天的劳碌,作者写道:“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要挑水挑粪。”这里展示的是母亲最平常的一天的劳作内容,母亲的勤劳辛苦不言自明。又如第7自然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里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井然有序,句式整齐,表现了母亲及家庭其他成员勤劳朴实的生活。
3、线索清晰
母亲勤劳一生,是全文叙事线索。从家史写起,依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作者从小到大看到的母亲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己方方面面的教育和影响,“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勉励作者献身进步事业等动人事例,恰当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
4、夹叙夹议
文章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议论是以作者自身的切实感受为基础的,写来具体、详实,读着亲切、感人。如写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触目惊心啊。作者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它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例就概括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如写自己幼年时期看到母亲如此劳碌,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养成了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得了生产知识,作者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再如写母亲善良的个性,她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同情穷人,管束子女,作者总结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当家庭面对天灾人祸,母亲的坚强不屈再次感染了作者:“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以及文章末尾几段的议论更是深化了主题。
5、情真意挚
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重点段研读】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一段文字质朴庄重,文如其人,是一位山岳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在抒写他对母亲深挚的孝心能以及他对民族解放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全段分三个层次,一抒哀痛之情,二评母亲的价值,三表自己的决心,写得深沉、简练。
第一句与本文开头呼应。开头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这里将“去世”改为“离我而去”,将“悲痛”改说“哀痛”,变换用词,避免单调。前后呼应的两句,把全文笼罩在一种深沉哀痛的氛围之中。“离我而去了”,语中已包含哀痛之情,而作者心中的哀痛之情不能自已,接着又写“我将永不能再见他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一再抒写,感情的抒发极为深沉、饱满。这位坚强的革命家对母亲怀着一颗挚爱之心,令人敬爱。
接着,作者评价母亲的一生,“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既非常谦逊,又非常深刻。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创造了”是指过去,“创造着”是说现在,这种评价不但是冷静的哲学的思考,而且饱含了热爱人民、忠于人民的感情。朱德同志把自己的母亲放在普天下劳动人民中间,通过对劳动人民的评价来评价自己的母亲,话是说得很合适的。
接下来是一句设问,“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是在沉痛的哀悼中更深一步的思考,作者把古代圣贤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在革命的意义上发扬光大了,表现了一种最崇高最美好的革命情操。“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1944年尚处于抗日战争阶段,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所以突出“民族”,表现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时朱德同志已年近花甲。“继续”一词表现了老当益壮、矢志不渝的坚强决心。“尽忠”既是一种感情,又是一种实践,用词非常准确凝练。第二个“尽忠”,是“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用了一个复指成分“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将上下句有机联系起来了,同时表明了党和民族、和人民的关系,表明了对党的坚定信念。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一句不说“使千百万劳动人民”而说“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既与纪念母亲的主题联系了起来,又体现了母亲生前的希望,体现了自己爱母亲与爱天下劳动人民完全一致的感情。“快乐”一词非常朴实,大众化,含义又是非常丰富,非常含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都能包含其中,也避免了在纪念文字中多讲道理。最后说“这是我能做到的”,“能”就是信心,接着在“能”字前面又加上“一定”,“一定能做到的”,表达了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非常有力。由此我们可以充分认识朱德同志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
【解题指导】
一、辨析近义词的不同含义,选词填空
1、勤劳
勤苦
a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
)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b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
)的农妇生活。
2、管束
管教
a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b这个小男孩需要严加(
),他经常恶作剧,搅得班里乌烟瘴气。
3、期望
希望
a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
)。
b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
)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4、和睦
和蔼
a她性格(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
5、周济
救济
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虽然自己不富裕,还(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b云南发生地震,政府向全国发出紧急呼吁,八方(
)难民。
6、隔绝
断绝
a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
)了。
b我们志不同,道不合,终于(
)了来往。
7、滋味
风味
a这首诗很有民歌(
)。
b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
)。
8、悄悄
默默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
)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
)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解题指导:辨析近义词的不同含义,要抓住不同的语素,并根据上下文,具体把握应填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第1题,a句填“勤劳”,b句填“勤苦”。“勤劳”是辛勤劳作,不辞劳苦的意思,用于概括母亲一生最大的特点比较准确:“勤苦”是辛勤劳苦的意思,虽然儿子已任高官,但母亲劳动惯了,离不开土地,她就靠30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其繁忙劳作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用“勤苦”来修饰她的农妇生活最为准确。
第2题,a句填“管束”,b句填“管教”。两个词的差别是:“管束”是加以约束,使不越轨,“管教”有管束教导的意思。从原文看,母亲不希望孩子沾染烟酒等不良嗜好,因此用强调“约束”意的“管束”最为妥当;b句使用“管教”,强调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第3题,a句填“希望”,b句填“期望”。“希望”用作名词词性时指盼望实现的某种情况或达到的某种目的,与“愿望”同义;“期望”指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a句填“希望”,与谓语动词“报答”搭配恰当,一般不说“报答期望”;b句填“期望”因有期待等待之意,可以加上紧跟其后的时态助词“着”,并与宾语“成功”搭配妥当,填“希望”则显得很别扭。
第4题,a句填“和蔼”,b句填“和睦”。“和蔼”意为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和睦”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前者特指人的性格,后者指人与人的关系,两词很容易区分。
第5题,a句填“周济”,b句填“救济”。“周济”指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救济”特指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困难的人。两词使用的对象不同。a句母亲帮助贫苦的穷人,用“周济”最准确;b句指对地震受灾地区的物质帮助,用“救济”恰当。
第6题,a句用“隔绝”,b句填“断绝”。“隔绝”指由于客观条件的阻隔而隔断、断绝。“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有主动切断之意。作者与母亲由于战乱而导致音讯不相通,因而用“隔绝”;b句是由于主观意见不合而断交,所以用“断绝”。
第7题,a句用“风味”,b句用“滋味”。“风味”指事物的特色,“滋味”指味道或心理感受。a句中指该诗具有民歌的特色,所以用“风味”;b句指母亲将十分简陋的饭菜做得很好吃,因此用“滋味”。
第8题,a句填“悄悄”,b句填“默默”。“悄悄”指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或行动不让人知道,“默默”指不说话,不出声。a句写幼年朱德体贴母亲,从小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主动在放学后帮妈妈做事,用“悄悄”有不让母亲知道的意思;b句写少年魏巍对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依恋,在放假前因为要和老师分离一个假期而心里恋恋不舍的感情,“默默”中含有千言万语无从表达之意。
二、不是并列短语作主语的句子是(
)
A.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B.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C.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D.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
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解题指导:本题答案C。C句的主语是“母亲”谓语是“教给”,有两个宾语中心语,一是“我”,一是“知识”,属于复杂单句双宾语的情况。其余ABD句的主语,均由两个偏正短语并列构成,是并列短语作主语的情况,各句主语的中心语都是两个,A句为“同情”和“反感”,B句为“习惯”和“态度”,D句为“欺压”和“横蛮”。D句的谓语“逼”后面有一个很长的补语,是主谓短语作补语的情况。
三、下列各句是复句的是(
)
A.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B.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C.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D.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解题指导:本题答案为D。D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1层在“但”前,是转折关系,前一分句中间划分,是因果复句,后一分句是一个递进复句。其余ABC句为单句。A句的主语是“这类……饭食”,谓语是“母亲却能……有滋味”,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B句主语是“我”,谓语是“知道”,后面的一个递进复句是“知道”的内容,是宾语。C句与B句相似,主语是“我”,谓语为“认识”,冒号后全为宾语,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
chā 差错
chà 差不多
chāi 差役
cī
参差
(1)
差
(2)
强
qiáng
强健
qiǎng
勉强
(3)处
chǔ
相处
chù
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