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着重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
融于字里行间真
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4.学习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方法——截取法。
一、导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歌曲《父亲》
2、导入:
是啊,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叙事记实散文《背影》,就是一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2页,让我们一同走近作者,共同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吧。
二、整体感知。
播放《背影》视频录音,回答下面问题(1—4为抢答题)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明确: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2.
“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明确: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的主要事件?
明确:浦口车站送别儿子
4.
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5.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回忆往事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6.作者用“背影”做题目好在哪里?
a.具有代表性。
b.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
c.角度新颖,给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符合当时人物所处的特殊位置关系。
四、精读赏析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许多事,比如: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拣定座位…….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齐读这一部分,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望父买橘最让人感动。
1、请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神态及动作的句子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明确:父亲的穿戴:
黑、深青
(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
蹒跚
(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
(艰难的背影)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有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贵在以情感人。文中有几次作者的泪在悄悄地流,为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c
、惜别之泪:
父子离别
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过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贷又是他内心充满忧愁;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社会境况又使他深感痛苦和绝望。日渐苍老的父亲却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儿子,宽慰儿子。有些事本来不是他非做不可的,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但他不做便于心不安。为了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难万险中为儿子做的一切,比平常顺境中更难能可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流泪。
4.
可这篇文章在选入中学课本时,有人却认为,父亲穿过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不宜当作教材,你怎样认识?(合作交流)
过渡:父爱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梁,甚至于以透支生命的方式为儿女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五、情感迁移(打出齐读)
(齐读)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
过渡: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沓零碎地学费,一句体贴的话,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的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申请的对他们说一声:我懂你们,我爱你们!
打出字幕背景,播放歌曲《懂你》
六、
写作指导
过渡: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除却作者洗练的文笔,细心的观察,用心的感悟,还缘于作者独特的的选材构思——截取法
1〉截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
2〉链接:教师下水作文《永远的怀念》
永
远
的
怀
念
文
/
王燕婷
公元2003
年1月25日
,与病魔苦苦抗争了两年的公公,怀着对亲人无限的眷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作为儿媳的我对于老人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但老人生前对我们关爱呵护的一幕幕,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的定格在我记忆地屏幕上。(开头点题,引起回忆)
公公一生共养育了四儿一女,所受的煎熬与窘迫可想而知。老人硬是凭着坚强和勤劳迈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使原本贫苦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三个儿子相继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在当地一度成为美谈,可那段岁月留给老人的却是满身的病痛。(坎坷的经历)
公公脾气不好,但对儿孙们却极尽慈爱之心。我是教师,爱人在乡镇工作,前几年工资经常拖欠,老人为此寝食难安,除了时不时叮嘱兄长们关照我们,他老人家更是竭尽所能地帮助我们,使我们安然度过了那段漫长而艰辛的岁月。最难忘那个冬日的早晨,放学我去接孩子,路过十字路口时,蓦地看到了公公的背影。他正手忙脚乱地从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一件件往下卸行李。每取一件,便下车小心地放好。公公穿着一身厚厚的灰布棉衣,每挪动一步腿脚都显得那么的力不从心。脚下的东西快要堆积成小山了,一床捆扎的严严实实,方方正正的棉被,一大袋自家磨制的面粉,大竹篮里更是装的鼓鼓囊囊。。。一旁的售票员满脸不耐烦的催促着,公公则满脸陪着笑。“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带着那么重的行李,全然不顾路途遥远颠簸,不顾惜自己年老体衰,只为了远在他乡的儿子省下买面粉的钱;只为了小孙女赶在上冻前和别的孩子一样盖上新棉被,穿上新棉衣……此情此景,每每忆起都让人无语凝噎。(送东西)
到了该享福的年龄了,辛苦了一生的老人却闲不下来。我上班的学校较偏僻,业余又要参加自学考试,无暇顾及年幼的女儿,他又挑起了帮婆婆照顾孙女的重担。女儿小时侯特别淘气,公公总是耐着性子变着法哄她开心,大冬天,屋外漫天飞雪,女儿闹着要玩雪,老人便将女儿裹在皮袄里,在雪地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陪她一起堆雪人,掷雪球。。。女儿开心的笑了,他那患严重类风湿的双手却冻的不听使唤了;那年秋天,婆婆病了,我又恰逢在大力考试,公公一人忙的焦头烂额,为了让他邻居孩子陪女儿玩,他不惜买了许多小食品和玩具,家里几乎成了幼儿园。可老人怕我分心一直瞒着我,等我3天后回到家,公公已是筋疲力尽,躺在床上直呻吟……(照顾小孙女)
公公病倒后,大哥,二哥访遍了各大医院也无法遏制病情的发展。疼痛难忍时,他就用乒乓球拍使劲顶住胃部,满头大汗硬是不吭一声,在我们面前总是装着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照旧有说有笑,看到我们难过掉泪反倒过来劝慰我们。可我却几次分明看见当他一个人枯身静坐时,常常盯者墙上那张全家福发呆,那声声压抑,近乎绝望的叹息声一次次撕裂着儿女的心……(与病魔抗争)
公公去世的那天晚上,狂风大作,我一夜难眠,凌晨时刚闭上眼睛,恍惚中便见公公急匆匆走进家门,喊了声:“月(女儿的名字),爷爷走了。。。”瞬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一下惊坐起来,随即电话那头便传来爱人的啜泣声:“爸走了。。。”女儿从梦中惊醒,大声哭喊着爷爷,我在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大滴大滴地流了下来……
公公一生勤劳俭朴,不曾给儿女们留下什么贵重的东西,但环顾家中,却处处留下了老人爱的踪迹。如今,公公当年亲手栽种的杏树,桃树已挂满了累累果实,绿荫遮盖了大半个院落;他老人家历时半个月精心打造的那张苹果木案板放在新厨房里不大不小;那口从老家辛苦辗转运来的大水缸,总在盛夏缺水的紧要关头发挥着莫大的作用;还有摆放在储藏室那堆由公公亲手扎结的扫帚用了还不到一半…….每每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想起艰难岁月里一家人相濡以沫的一幕幕。顿时,一股浓浓的亲情,无边的思念,揪心的痛楚便会交替滚过我的心扉,泪眼朦胧中,我仿佛又看见老人正微笑着向我走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表达思念之情)
七、布置作业
截取你父亲身上的一个闪光点,写一段有关父爱的文字。
父
子
情
深(共47张PPT)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地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乐地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
父亲就如一部大书,什么时候品读,都会收获不同的味道。今天我们就跟随不同处境、不同年龄段的朱自清一起去品读父亲的《背影》。
散
文
背
影
10
3.
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
写人物的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
的深情。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来自《点拨》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来自《点拨》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来自《点拨》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散
文
来自《点拨》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颓唐
簌簌
踌
躇
颇
赋闲
迂
丧服
沮丧
tuí
sù
chóu
chú
pō
fù
yū
sāng
sàng
魔法记忆之语境记音法:
他穿着丧(sāng)服,神情非常沮丧(sàng)。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pán
shān
(
)
举zhù(
)
狼jí
(
)
suǒ
(
)屑
交xiè(
)
蹒跚
箸
藉
琐
卸
部分来自《点拨》
1.祸不单行: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例句:他刚入伍,就经历了女友变心及父亲病重的双重
打击,真是祸不单行。
2.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4.典质:
(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
失业在家。
6.勾留:
短时间停留。
7.踌躇:
犹豫。
部分来自《点拨》
踌躇、徘徊、彷徨辨析:
三者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踌躇”侧重于内心反复思考而拿不定主意,如:他踌躇了半天,终于直说了。“徘徊”侧重于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拿不定主意,如:他在公园一角徘徊了很久,最后还是遗憾地离开了。“彷徨”侧重于心神不定,如:我母亲只气得面白唇青,一句话也没有,婶娘也是彷徨失措。
部分来自《点拨》
8.颓唐:
颓唐、颓丧辨析:
衰颓败落。
两词都有精神不振作的意思。但“颓唐”侧重于人的精神面貌。如: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让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而“颓丧”除指人的神态外,还指诗文的情调。如:这首诗的情调太颓丧了。
部分来自《点拨》
9.蹒跚:
蹒跚、踉跄辨析: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两个词语均有“走路不稳”之意,但“蹒跚”是因腿脚不便造成的,程度更深,如:他年老力衰,总是蹒跚地走在村里的小路上。而“踉跄”则是心情起伏大造成的,如:听了这个消息,他踉跄了几步,差点摔倒在地。
部分来自《点拨》
10.不能自已: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例句:当我读讫掩卷的时候,一种爱慕与崇敬之情油
然而生使我不能自已。
11.情郁于中:
感情积聚在心里。
例句:李清照失去丈夫以后,情郁于中,就借诗歌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分来自《点拨》
12.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例句:离开家乡这么久再次回到这片热土,家乡衰败
的景象使我不禁触目伤怀。
13.琐屑:
细小而繁多的事。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背影》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
【答案】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部分来自《典中点》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答案】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部分来自《点拨》
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
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
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
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
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部分来自《点拨》
2.
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
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答案】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
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
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
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
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
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部分来自《点拨》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
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
达效果。
【答案】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
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
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第一,了解词性、感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答题模式:如果是动词,“……表现(刻画)人(物)的特点
,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格式来回答;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
,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格式回答。
部分来自《点拨》
4.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
的情感?
【答案】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
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
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
定由自己亲自送。
部分来自《点拨》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
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
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
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
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
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
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
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重点品析第六段
部分来自《点拨》
6.
父亲在这一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
赏析:父亲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
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自己没尽够
心意,看见月台上有卖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
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父亲的关怀真是无
微不至。
部分来自《点拨》
②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赏析: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部分来自《点拨》
7.
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
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答案】(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部分来自《点拨》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
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
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多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
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
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
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部分来自《点拨》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这一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运用白描手法,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
部分来自《点拨》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背影是全文内在的主线,是作者叙事抒情的线索,
它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造成
悬念,使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中间叙事——望父买
橘,刻画背影,令人深受感动,热泪潸然;父子分别——
惜别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结尾思念——读父来信,
再见背影,照应开头。同时背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另外,背影还凝聚了父子之间的深情,高度涵盖了文章的
中心思想。
1.【难点探究】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说说题目“背影”
有什么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作者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没有浓墨重彩地着意渲
染,而是用如叙家常般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
抒写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
与思念之情。如写“我”的悔恨自责——“我那时真
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写“我”的动情落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
2.【难点探究】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且饱含深情,试结合相
关语句简要赏析。
部分来自《点拨》
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
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显得格外自然、真挚、感人,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又如写父亲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甚是仔
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父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见“背影”
父
子
情
深
背
影
开门见山
形神交融
催人泪下
照应深化
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1.以“背影”为线索,四写“背影”、四次写流泪,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现出父亲挚爱儿子的深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2.细节描写,生动感人。本文通过看似琐碎寻常、实则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使得父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3.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本文是在感情如潮的情况下下笔成文的,但作者表达这强烈的感情时没有浓墨重彩地着意渲染,而是以白描的手法记叙事实,用如叙家常般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描绘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
4.重视剪裁,详略得当。文中略写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
现在我们一齐欣赏《父亲》这首歌的歌词,感受父亲对儿女的一片深情。
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第一次见到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样惨淡的特殊环境中出现的。这种特定背景和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平时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父亲在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比在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所以“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第二次见到的背影是在父亲告别儿子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出现的。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使“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见到的背影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这次流泪,是因为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所流
一、
之泪,是伤心之泪。
点拨: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要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应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语句的分析,应依据文章的中心进行。
1.这个“再三”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去。但经过“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他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2.这表示父亲为儿子想得十分周到,怕他旅途辛苦,口渴,故想到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谆谆嘱咐,放心不下,生怕有什么闪失,浓浓深情见于简短的话中。
二、
3.父亲买回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似乎毫无惊人之笔,但仔细体味,父亲买橘子之艰难,却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的用心以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后的踏实满足、轻松愉快,全都表现了出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临别时的谆谆嘱咐,希望儿子旅途平安之心跃然纸上。
4.直接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着无限的情意。
点拨:描写句往往饱含感情,抒情句则是情满于胸,不得不发。这两种句子都以“情”为中心,因此在分析时,应突出“情”字。
“蹒跚”“探”“攀”“缩”“倾”等字词的使用最生动。作者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先写看见父亲的衣着,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在平地上走路,就用“蹒跚”,可见他肥胖体衰,步履艰难。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准确地写出了下去的过程。“攀”是写手的动作,月台的高、陡,攀得吃力可以想象;“缩”是写脚的动作,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了;“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向左微倾”有两个原因,一是右手支撑比较有力,二是右脚跨上月台有些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里连用“攀”“缩”“倾”,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作过程,写出了父亲爬上
三、
月台的艰难,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儿子看到父亲这一情景,想到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当然要感动得流下眼泪了。假如从父亲的正面看:一个身材肥胖的中年人,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想爬上那边的月台。月台又高又陡,一个胖子爬上去真不容易。只见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拼命用力,眼睛瞪得大大的,嘴紧闭,屏住气,几经努力终于爬上了月台。他咻咻地喘着气,脸上的汗珠在寒风中闪闪发亮……父亲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付出了如此艰辛的努力,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如海。
“穿过铁道”说明了买橘子很费事,加上父亲身材肥胖,年岁大了,就更显得父亲爱子情深。“爬上那边月台”中的“爬上”,可以看出父亲到对面月台的不易,体现了父爱之深。“攀着上面”中的动词“攀着”也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易。“抱起橘子”中的“抱起”可以看出父亲当时的忙乱。“扑扑衣上的泥土”中的“扑扑”看出父亲此时内心的轻松。
四、背影
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定场景展开描写的方法。
3.感受父爱,感受真情,学会感恩。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定场景展开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资料链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二是以《背影》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春》、《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作者的家庭原属于殷实人家,但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失业,祖母亡故,父亲在遭受打击之后,颠沛流离,贫病交迫。《背影》正是通过描写在家庭遭逢变故后,父亲送“我”远行时的情景,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动荡的生活和郁悒的心情,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
导学
1. 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字词,会读会写。
奔丧
迂腐 踌躇 颓唐
蹒跚
交卸
差使
琐屑
狼藉
举箸
2. 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
)
(2.)纷纷落下的样子。
(
)
(3.)凄惨暗淡,不景气。
(
)
(4.)失业在家。
(
)
(5.)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7.)衰颓败落。
(
)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
)
3、迅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事?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找表示时间的词)
2.)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分别是怎样情形下的背影?
二、课堂研讨:
一、导语: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二、问题研讨:
1.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阅读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回答问题。(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 )大马褂,( )棉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以及其中蕴含的感情。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4)、原来觉得很“聪明”的作者,为什么看到父亲的背影两次流泪?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2.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并概括概括“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
父亲:
“我”:
3.“父亲”的话语是最朴实无华的了。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请从文中划出父亲说过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潜在的情感。
①
②
③
④
4.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
5.在文中划出儿子的四次流泪,说说作者是什么心情?
第一次
的泪
第二次
的泪
第三次
的泪
第四次
的泪
巩固、拓展: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仿写句子: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我要说父亲是
阅读《远行》,完成文后题目。
远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可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看,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7.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8.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9.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10.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请你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你的父母或亲人让你最最感动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写作。
【答案】
7.①母亲探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④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歉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②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农,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毋亲目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
8.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么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 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9.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
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10.“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问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