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6分钟)
☉
以时间的顺序编写
☉
以专题编写
☉
强调我们要记住是什么
☉
思考为什么、怎么样
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
我们翻开历史书,请同学们找一找,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何不同之处?
选修课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必修课程
一模块:政治文明历程
二模块:经济成长历程
三模块:文化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
本学期学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
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
了解中外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和重要历史现象,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好教育云平台
http://www.jtyhjy.com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人教版
必修一
(1)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2)理解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3)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及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4)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学习,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感受
宗法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影响深远。
教学目标
课件简介
本课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产生背景。本课的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通过图表分析分封制的对象、义务、特点等,明确分封制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对于宗法制,主要通过案例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突出嫡长子继承制,并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明确宗法制的现实影响。难点是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授课过程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派鲧(音gǔn,大禹之父)去治理水患。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花了九年时间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被处死。舜派禹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山),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同学们,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禹继舜位
因治水有功,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3分钟)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什么是禅让制?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尧——舜——禹
禅让制:公天下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6分钟)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传承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1.
夏朝
戴冠冕的夏禹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夏朝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说一说
有人说,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出的是独裁,禅让制是选贤任能,体现的是民主,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你是否认同此观点?
不同意此观点,这是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测吉凶,决定行止。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2.商朝的建立
你能发现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殷商时期占卜用的龟甲
甲骨文卜辞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形势图
商朝形势图
思考:周武王灭商后,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通,人数较少的周人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阅读教材第5页,请回答: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封:“圭(音gui)”指“分茅裂土”。指分封时给诸侯一块土地加一把茅草,表示这块土地上的所有都归诸侯所有。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1.内容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
(10分钟)
读图思考:
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同姓和异姓的封国分封有何特点?反映了统治者什么目的?
西周分封示意图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的主体是王族;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维护统治,扩展疆域。
2.权利和义务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页,概括被分封者有何权利和义务。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三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管辖王畿
庶
民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周朝分封制度
分封制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2.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作用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4.分封制的崩溃
材料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
(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两则材料说明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崩溃。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势力的壮大。
天子老了,欲立继承人,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妃子所生,二儿子和三儿子都为王后所生。天子还有三个兄弟。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王位之争
该把王位
传给谁呢?
我是您的长子,
当然是传给我了。
我是正室夫人所生,
继承王位,舍我其谁?
父王最疼我,他
一定会选我的。
我们哥三也能继承
哥哥的王位呀!
天子
大儿子
二儿子
三儿子
三兄弟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会意,从宀示。示,神祇(祖宗的神主);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宗庙,祖庙。《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法制与什么有关?
血缘
宗法制的“宗”字
(10分钟)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各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什么是宗法制?
嫡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是正妻所生之子。
嫡长子:即宗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小宗: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概念:嫡子、嫡长子、庶子、大宗、小宗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下的血缘关系
作用: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想一想:宗法制起到什么作用?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宗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天子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天子
诸侯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诸侯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卿大夫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卿大夫
(小宗)余子分封为
士
想一想,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怎样的?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族谱
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偕家人在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马崎村,举行祭祖仪式并祭扫祖墓。
公祭黄帝陵
课题探究
材料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近几年,世界各地华人后裔回归祖国大陆,掀起寻根热。
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任人唯亲),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重男轻女),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唯上是从)。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宗法制的影响
你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四、分封制、宗法制的补充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了一些规范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1分钟)
材料一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随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课题探究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材料三
1.以血缘为纽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神权与王权结合。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分钟)
课堂笔记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
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
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
“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
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1.如图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令人燃起烽火,诸侯蜂拥而至。这个故事可以反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
)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课堂检测
C
(6分钟)
2.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请你判断,在西周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B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
A.
家国一体
B.
中央集权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A
4.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
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
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
崇拜(
)
A.
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
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
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
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B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晋
王室子弟
今山西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卫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鲁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燕
王室子弟
今北京一带
注:古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3.《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5.春秋末期某人,祖先是贵族,到他这一代时己无法享有食邑、俸禄,沦落为平民,以教书为业不再享有世袭特权。他面临此困境时的时代背景是(
)
A.周天子废除贵族特权
B.学校制度兴起
C.宗法制度废除
D.“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6.下面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的是(
)
A.诸侯与大夫
B.天子与诸侯
C.大夫和士
D.士和诸侯
7.《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8.“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9.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11.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规定了大量系统性的礼仪:“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这反映了(
)
A.
儒家与道家思想融合的结果
B.
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
C.
皇室贵族受到礼法制度制约
D.
孔子倡导的周礼已不复存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种制度对西周政权所起的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的这种治国方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1.【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指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表中显示晋、卫、鲁和燕在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表中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4.【解析】“中国传统”“中国文化”是指相对于四夷的中原文明,该学者强调,分封制度对中原文明的向外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扩大了西周文化的作用,还包括“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对西周统治、中华民族融合的作用,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末期“”无法享有食邑、俸禄“”不再享有世袭特权“可以看出此时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选D.
【答案】D
6.【解析】依据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天子”不具有小宗身份,士不具有大宗身份,诸侯和大夫具有大宗和小宗双重身份。
【答案】A
7.【解析】材料大意是: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他是庶出,不能继承王位;纣王虽然年幼,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继承了王位。这反映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答案】B
8.【解析】由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可知大小宗之法的实行在于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9.【解析】本题解题角度是“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也就是选择与宗法制无关的。A项中“封建亲
戚”是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B项是宗法制在家族中的体现;C项是王位或皇位的继承制度,其实质是王位或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宗法制有关;D项是举荐人才,与宗法制无关。
【答案】B
10.【解析】中国的姓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中国人强调姓是强调家族宗法血缘观念。
【答案】B
11.【解析】题干信息“六礼”“七教”“八政”的礼仪,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道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从“六礼”“七教”“八政”大量系统性礼仪规定和内容,可以看出汉代礼制的规范化与世俗化,故B项正确;题干所说礼仪,无法体现皇室贵族礼仪,故C项错误;汉代《礼记》维护的封建统治秩序与周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本质上有一定继承性,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12.【解析】第(1)问根据“裂土田而瓜分之”即可得出这一制度是分封制。第(2)问根据“以藩屏周”可概括目的。第(3)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其消极作用回答。
【答案】
(1)分封制。
(2)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不可以。因为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从长远来看,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