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
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2.
(1)取甲乙两支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检测结果: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该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pH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实验中,需要设置不同pH条件下的对照。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难以将果汁的pH调整到合适的数值,而只能调整好酶液的不同pH,再分别与果汁混合。果汁的pH难以调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体血液的pH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血液中有许多对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 )
A.一种弱酸和一种弱碱盐组成
B.一种强酸和一种弱碱盐组成
C.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组成
D.一种强酸和一种强碱盐组成
4.
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
A.消化道内
B.肾脏内
C.细胞内
D.内环境
5.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其变化范围很小,这是由于血液中含有许多对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其中H2CO3/NaHCO3在血液中浓度最高,缓冲能力最强,对维持血液正常最重要。
(1)当人体内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加时,H2CO3/NaHCO3缓冲对中的_______就与之作用,生成_______,过多的该物质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维持pH基本不变。
(2)若人体内酸性物质(如无氧呼吸产物乳酸)增加时,则该缓冲对中的_______就会与乳酸作用,从而维持pH基本不变。
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1)如果正常人处于饥饿初期,血液中含量降低的激素是
。
(2)维持细胞内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的无机盐离子是
。
(3)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人的血液的pH通常在
之间。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①材料:加了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血液、洁净试管若干、质量浓度为l%的盐酸、蒸溜水、Ph
试纸。
②步骤方法: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第四步:
。
③结果分析:
。
④结论:
。
7.
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
(2)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
(3)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加入量相等,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1,2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2,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1________ΔpH2,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3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pH,与刚才测定值比较,3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3,4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3________ΔpH4,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
(2)在四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
(3)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加入量相等,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1,2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2,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1________ΔpH2,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3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pH,与刚才测定值比较,3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3,4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3________ΔpH4,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10.
[实验探究]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填表。
③对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2.
答案:
(1)在一定范围内,血浆具有调节pH达到稳态的能力 (2)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
解析:
3.
答案:
C
解析:
4.
答案:
C
解析:
从新陈代谢的概念可以知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5.
答案:
(1)H2CO3 NaHCO3 (2)NaHCO3
解析: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的,血液的pH之所以保持在7.35~7.45之间,是因为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从而调节血液的pH。
6.答案:
(1)胰岛素
(2)K+
(3)7.35~7.45
②取洁净的试管2支,编为1号、2号
在l号试管中加2
mL加了抗凝剂的血液,2号试管中加2
mL蒸馏水,并用pH试纸测定它们各自的酸碱度
再分别在1、2号试管中各加l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
结果观察,用pH试纸测定
③1号试管pH试纸颜色与加入盐酸前测试的pH试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测试蒸馏水的pH试纸颜色与加入盐酸前测试的pH试纸比较明显变红
④血液对pH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或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解析:
从实验的角度证明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首先要进行单一变量的设置,其次是设置对照实验,分别加蒸馏水和血液,其他条件都一样,最后通过现象即可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7.
答案:
(3)< 血液中碳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4)< 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5)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血液中含有能缓冲酸碱度的物质(缓冲对),单一变量为是否含有血液(实验组含有,对照组含有蒸馏水)。然后向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酸碱度的变化。
8.
答案:
(3)< 血液中碳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4)< 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5)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血液中含有能缓冲酸碱度的物质(缓冲对),单一变量为是否含有血液(实验组含有,对照组含有蒸馏水)。然后向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酸碱度的变化。
9.
答案:
C
解析:
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10.
答案:
(1)Na2CO3、乳酸 pH试纸、滴管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乳酸(或Na2CO3) ③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或乳酸) (3)加蒸馏水的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或升高),其余试管pH变化不明显 加蒸馏水的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或降低),其余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PAGE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最大的突破就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宇航员翟志刚在出舱前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吸氧排氮过程。这是因为在快速减压的时候,由于氮气在人体内环境中溶解度比较低,易形成气泡,这个气泡如果进入心血管就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以主动运输方式从呼吸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变化不能引起内环境中气体发生变化
D.人体内的内环境中不应含有气体
2.
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同时也能控制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B.在探究洗涤剂对植物细胞DNA提取的影响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洗涤剂和植物细胞
C.常温下,DNA遇二苯胺被染成蓝色
D.将滤液放在60~75℃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能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其原理是利用了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
3.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重吸收是同时进行的
B.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口渴,同时排尿量减少
C.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D.下丘脑分泌的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4.
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
⑥CO2—O2平衡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
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
A.消化 呼吸 神经 内分泌 B.消化 呼吸 循环 泌尿
C.循环 泌尿 消化 神经 D.呼吸 内分泌 循环 运动
6.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胰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7.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才能维持动物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B.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D.胰岛素作用在血浆上降低血糖浓度
8.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仍具有活性,因为其具有高效性
B.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体内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
C.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人体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9.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稳态失调的是(
)
A.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B.血糖过低,引起肾上腺素分部增多
C.饮食过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10.
骆驼在沙漠中,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0C,晚上能将体温降至340C。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第二天的酷热。下列理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骆驼白天体温升高可增加出汗量
B.骆驼白天体温升高能减少身体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C.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高到骆驼白天可达到的温度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氧气以自由扩散方式从呼吸道腔中进入内环境;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
2.
答案:
ABC
解析:
3.
答案:
C
解析: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吸收是自由扩散的过程,对无机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以不是同时进行的,因此A错误。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不是降低,因此B错误。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是调节无机盐代谢的,因此D错误。
4.
答案:
D
解析:
Na+、K+平衡,血糖平衡,体温调节,蛋白质平衡,CO2—O2平衡以及血浆中含有的酸碱缓冲对维持的酸碱平衡,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答案:
B
6.
答案:
D
7.
答案:
D
8.
答案:
D
解析: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A错误。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体内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B错误。生物体内兴奋一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错误。
9.
答案:
A
解析: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说明体温失调;A正确。血糖过低,引起肾上腺素分部增多,升高血糖,有利于血糖的相对稳定;饮食过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有利于水平衡的调节;环境温度下降,机体散热增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通过增加产热,使产热与散热能维持动态平衡。
10.
答案:
BD
PAGE
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
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2.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血糖浓度
B.尿液浓度
C.体内温度
D.细胞外液渗透压
3.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 )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化的状态
4.
下列不会导致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少
B.毛细血管破裂,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C.花粉过敏,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
D.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
5.
在索契冬奥会的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比赛中有适度的紧张,他分泌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垂体分泌的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可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
B.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
C.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的食盐水,以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葡萄糖,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
6.
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了正常的生命活动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7.
下列实例不属于稳态失衡,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的是(
)
A.尿毒症
B.寒冷中的战栗
C.急性胃肠炎
D.过敏反应
8.
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9.
一个人出现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
10.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的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B.动物体内所有的液体是内环境
C.内环境稳态是各种因素保持不变
D.内环境稳态仅由神经调节维持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正常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医学化验是高度精确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误差”无关。
2.
答案:
B
解析:
3.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指其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等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稳态是动态的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平衡。
4.
答案:
D
解析: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引起组织水肿;花粉过敏,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会引起水肿;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不会升高,或者降低,不会引起水肿。
5.
答案:
C
解析:
运动员在比赛中有适度的紧张,他分泌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垂体分泌的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A错;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B错;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的食盐水,以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D错。
6.
答案:
D
解析:
废墟下的个体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血浆渗透压增加,
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高
7.
答案:
B
解析:
尿毒症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造成稳态失衡;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电解质和液体的丢失,造成稳态失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这三种都是稳态失衡所出现的机体功能紊乱,而寒冷中的战栗是针对寒冷环境做出的正常反应。
8.
答案:
A
解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溶血性贫血,而血红蛋白异常是由基因突变所致。
9.
答案:
D
解析:
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子、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尿酸等小分子物质均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由这些小分子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的渗透压,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基本相等的,但由蛋白质构成的渗透压血浆大于组织液。组织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生成组织液的动力主要是毛细血管中的血压。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的阻力是很大的,所以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血压较低,与组织液的压力基本接近。组织液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动力主要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构成的渗透压。如果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过少,就会使组织液中的水分难以回渗到毛细血管,水分在组织液中积存,引起组织水肿。
10.
答案:
A
解析:
A、动物的细胞外液即为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只是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B错误;
C.内环境的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维持,D错误.
故选:A.
PAGE
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
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3.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细胞外液中
C.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D.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总是保持恒定不变
4.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5.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年龄、性别不相同的人,体温不同;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相同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红蛋白、淋巴因子
②淋巴因子、葡萄糖
③Na+、HCO3-和胰岛素
④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细胞内液
⑦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
A.②③⑦
B.③④⑦
C.①②③⑦
D.②③④⑥⑦
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
pH值
C.
酶
D.渗透压
8.
下列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是( )
①心脏病 ②癌症 ③糖尿病 ④尿毒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
胰岛素具有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源的功能。对这一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抑制合成肝糖原
B.抑制血糖的氧化分解
C.抑制血糖的重吸收
D.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10.
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
A.淋巴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血红蛋白正常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
2.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3.
答案:
A
解析:
过氧化氢酶、载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项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并不能说明人一定不会生病,C项错误;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保持恒定不变,
D项错误。
4.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指标,所以B项是正确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5.
答案:
B
解析:
稳态的定义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也是变化的,但一般不超过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
答案:
A
7.
答案:
C
8.
答案:
D
解析:
:①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后天性心脏病是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疾病,①错误;
②癌症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②错误;
③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③正确;
④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
所以③④正确.
故选:D.
9.
答案:
D
解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它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以及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10.
答案:
D
PAGE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是(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造成组织液积累
C.淋巴液的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2.
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渗透压浓度升高
C.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3.
下列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红细胞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4.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7.
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
,这是因为
。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
(3)对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
。
8.
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
)
A.维持机体温度的稳态
B.维持机体pH的稳态
C.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
D.提供营养
9.
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以下与之有关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1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C.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2.
答案:
B
解析:
3.
答案:
B
4.
答案:
D
5.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主要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凡是存在于这些里面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故A正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故B正确。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故C错误。内环境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维持在稳态,故D正确。
6.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温度。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身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维持,故A、B、C正确。D也是神经-体液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7.
答案:
(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组织液
水肿
(3)各种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
(1)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2)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3)体温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反应正常进行。
8.
答案:
C
解析:
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从而维持细胞形态。
9.
答案:
D
解析: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所以A正确;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则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B正确;因严重缺水,为了维持幸存者内环境的水平衡,则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所以C正确;遇难者肌肉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离子等从而是血浆渗透压增大,所以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0.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A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B错误;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PAGE
1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
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发生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2.
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3.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有
( )
A.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B.抗体与抗原结合以至杀灭抗原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4.
下表为某人的尿液、原尿和血浆经化验后得到的主要数据:
A液(%)
B液(%)
C液(%)
蛋白质
微量
8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5
0.72
1.25
尿素
0.03
0.03
1.8
尿酸
0.004
0.004
0.05
请据此表回答:
(1)表中______液为尿液,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C液中出现了蛋白质,表明肾脏的___________部位可能发生病变,C液中不含葡萄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研究元素及物质的转移变化途径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的应用及结果正确的是(
)。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CO2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O
B.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也能检测到
C.用15N标记的DNA置于含14N的脱氧核苷酸的溶液中进行复制,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可以分析得出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制取32P的培养基
6.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
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颤栗
B.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C.胰岛β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D.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7.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
下列哪项不是内环境的作用( )
A.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B.为细胞代谢提供必要的酶
C.免疫作用,保障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D.将细胞的代谢废物带走
9.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2CO3/NaHCO3构成的缓冲液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
B.内环境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蛋白和钾离子维持的
C.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场所,其稳态是代谢的必要条件
D.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使其恢复正常
10.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体育比赛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会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稳定不变
C.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相关激素
D.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
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稳态是新陈代谢的各种酶促反应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都是影响酶促反应的条件,故细胞代谢紊乱的根本条件不是A、B、C项所述内容。
2.
答案:
A
解析:
人在大量出汗时,既大量丢失水分,又会排出无机盐。为维持内环境稳态,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3.
答案:
B
解析:
人体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人体“内环境”,相对于细胞内液而言属于细胞外液,它包含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细胞外;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自然也不是细胞外,故选项A、C错误;人体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故选项D错误;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由效应B细胞分泌,主要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故选项B正确。
4.
答案:
(1)C
该液中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2)肾小球
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
解析:
该题主要区分人体内环境中的各种液体,尿液中没有各种营养物质,如果出现大分子物质,说明产生尿液的肾脏出现了问题
5.
答案:
解析:
18O2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形成HO,如果HO接着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则18O会进入C18O2,故呼出的二氧化碳中可能含有18O,核糖体的组成分子中不含胸腺嘧啶,噬菌体只能在活细胞中生活,所以要使噬菌体带有放射性,必须先培养带有放射性的细菌
6.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可以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故A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尿液量减少以维持体内水分,故B不符合题意。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已无法维持稳态,故C符合题意。剧烈运动后血浆pH值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故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7.
答案:
D
解析:
8.
答案:
B
解析:
A、内环境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A正确;
B.细胞代谢必要的酶由细胞内产生,B错误;
C.内环境内有免疫细胞核免疫活性物质,故有免疫作用,保障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C正确;
D.内环境可通过血液循环将细胞的代谢废物带走,D正确.
故选:B.
9.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H2CO3/Na2HCO3构成的缓冲液能够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为7.35~7.45,故A正确;内环境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蛋白和钠离子、氯离子等维持的,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部,故B错误;细胞是细胞代谢的场所,内环境稳定是代谢的必要条件,故C错误;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使其恢复正常,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体育比赛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升高,A项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B项错误;寒冷刺激,身体的温度感受器会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神经传到下丘脑,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C项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
和激素等,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及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PAGE
1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
一个健康人若一次进食了较多的糖,在短时间内,他血液中胰岛素的量和排出尿液中
所含的葡萄糖量:
A.前者增加、后者未见增多
B.两者都增加
C.前者未增加、后者增多
D.两者都未增加
2.
下列各项属于体温的是(
)
A直肠温度
B腋窝温度
C内环境温度
D以上都可
3.
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失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无关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4.
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成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2-O2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5.
某位同学在长跑运动结束后过半小时左右呼吸频率、体温、血压、PH值慢慢趋于正常,过一天后酸痛也逐渐消失。试分析回答:
(1)
在运动中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这种二氧化碳的调节属于___________。
(2)体内产生酸痛物质的场所在肌细胞的____________。在调节乳酸含量的过程中,会产生乳酸钠,就此方面预计尿量应该会____________,这是因为人体下丘脑的感受器兴奋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_________激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动消耗大量能量,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是依靠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形成的,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更多能量以热能的形式出现,这样势必会导致体温的升高。此时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的温度感受器会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位于_________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4)大量运动后,喝一些淡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5)从代谢的角度分析稳态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7.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糖尿病
B.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C.细胞代谢紊乱
D.渗透压下降
8.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正常体温保证了酶的催化作用正常发挥
D.在炎热环境中人体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9.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促反应需要稳定的内环境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
D.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10.
与维持内环境稳定无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C.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D.炎热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2.
答案:
C
解析:
3.
答案:
A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正确;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3PO4-等离子有关,故C项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4.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成分都达到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①②③④⑤⑥都为内环境的某个方面。
5.
答案:
(1)体液调节
(2)细胞质基质
减少
抗利尿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吸收
(3)
下丘脑
(4)补充因大量出汗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
(5)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需要温和的条件
解析:
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组成,其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各种成分的含量等)必须维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过多或减少,都将引起一系列疾病,如水分过多,可导致水肿;尿素过多,可导致尿毒症;哺乳动物血液中的钙盐含量减少,可导致抽搐等。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6.
答案:
D
解析:
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正常的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故A正确。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故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组成代谢的必要条件,故C正确。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可以在一定范围波动,保持相对稳定,故D错。
7.
答案:
C
解析:
A、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A错误;
B.当温度和PH值等环境条件适宜,使得酶促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C.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当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减小,使得渗透压下降,D错误.
故选:C
8.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渗透压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A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酶促反应需要稳定的内环境,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保持其成分的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C.
10.
答案:
A
解析:
A、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这样不能维持稳态,A错误;
B.人少量失血后,血很快恢复,这样可以维持血量的平衡,B正确;
C.干渴时尿量减少,可以维持体内水平衡,C正确;
C.炎热的夏天,出汗增多,增加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PAGE
1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
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2.
人体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适量的CO2对维持这个pH变化范围起主要作用,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H2O+CO2??H++HCO3-。又知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静状态下,长时间太快且太深的呼吸可以使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大于5%
B.人在痛苦中,长时间太深的呼吸可导致血液pH降低
C.人在安静状态下,长时间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血液pH降低
D.窒息而死的人血液pH高于7.45
3.
生物的体液都有一定的酸碱度,且生物的体液对外加的酸、碱都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如向体液中加入1
mL的10
mol·L-1的盐酸,其pH只由7.4降到7.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胃液的pH
保持在1.8~2.0左右,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碳酸溶液于其中所致
B.血浆对外加酸碱的缓冲作用主要是通过化学平衡移动实现的
C.当某些酸性物质进入体液,机体排出的尿液中酸性物质含量增加
D.生物材料如肝匀浆、黄瓜匀浆等的性质类似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pH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探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略
(3)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号,并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1.5%的______及蒸馏水,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置于7个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如果红细胞在0.
9%NaCl溶液中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__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
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5)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怎样的实验措施?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
5.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探究目的: 。
(2)实验材料:略
(3)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号,并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1.5%的 及蒸馏水,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置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
(4)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 ,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 ,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 ,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6.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血浆蛋白
B.麦芽糖
C.Ca2+
D.激素
7.
下列各项不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8.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积累了大量酸性物质
B.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其清除
C.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会导致呼吸中枢抑制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9.
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从体内排出
C.H2CO3
/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10.
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B.血浆中的一对缓冲物质是H2CO3/Na2CO3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2.
答案:
C
解析:
3.
答案:
A
解析:
4.
答案:
(1)确定适合于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3)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4)①吸水涨破 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失水皱缩 (5)①偏高 ②分组更精细一些。③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的分析能力。0.
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细胞在等渗溶液中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5.
答案:
(1)确定适合于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3)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4)①吸水涨破 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失水皱缩
解析:
人的体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若配制的溶液浓度比实际浓度偏低,则说明红细胞应在大于0.9%
NaCl溶液中才能保持形态不变,即所得生理盐水的浓度应高于0.9%。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6.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浆蛋白、Ca2+、激素均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麦芽糖是植物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机体吸收,故内环境中不可能存在麦芽糖。
7.
答案:
D
解析:
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加。正常情况下,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量会增加,但是多余水分不会滞留,会通过形成较多的尿液将其排出。
8.
答案:
B
解析:
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也进行有氧呼吸,只是在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血液中CO2浓度升高时由于缓冲物质的调节,合成碳酸氢钠后可随尿液排到体外;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9.
答案:
C
解析:
10.
答案:
C
解析:
A、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A错误;
B.缓冲物质是一对弱酸和强碱盐,H2CO3是弱酸,但Na2CO3不属于强碱盐,B错误;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
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只要通过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C.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