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答案
一、
1.《观潮》第三、四自然段。
(1)
(1
沸腾(2
横贯
点拨方法:按课文填写即可。
(2)
(马上)(仿佛)(颤抖)(渐渐)
点拨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再去联想其近义词。
(3)声如洪钟 惊天动地
如雷贯耳
震耳欲聋
点拨方法:按结合平时积累填写。
(4)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点拨方法:按课文填写即可。
(5)人声鼎沸
沸腾
点拨方法:掌握重点词语的基本意思,再结合句子意思理解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作用。
(6)
④
(7)浪潮
浪潮很高
点拨方法:水墙在这里是喻体,用来比喻浪潮。
(8)从远到近
“移来、
再近些、
越来越近。”
2.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点拨方法:结合词语意思去理解。
(2)(1
品种和颜色多
姿态多(2
不是没有鸟
鸟儿都归巢了,我看不见而已。(3
①
②
(3)寂静
高兴
目不暇接
点拨方法:掌握词语意思后去联想。
(4)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点拨方法:结合拟人句定义和特点去寻找。
5)我看榕树
点拨方法:缩句后句子只剩下主干部分,且句子原意不变。
(6)更能突出这里的鸟生活得快乐。点拨方法:结合课文整体内容去理解。
二、
1.
(1)嫩红
嫩绿
绿
点拨方法:抓住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颜色”去寻找。
(2)匀称
吹过
舒适
(3)叶子
排列
颜色
点拨方法:结合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去概括。
(4)①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②
触、巴、拉、紧贴
③
嫩红、灰色
点拨方法:根据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形状”“动作”“颜色”去找对应的词语即可。
(5)三自然段: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四自然段: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
的爪子。
2.(1)6句
主要写蟋蟀如何选择住宅的
点拨方法:根据标点符合或者看句子是否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去判断。
(2)指的是别的昆虫
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意思是: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点拨方法: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3)作比较
点拨方法:理解作比较的定义。
(4)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点拨方法:阅读相关句子找到答案。
(5)①
弯曲---平坦
光滑---粗糙
②
吵闹
朴实
单一
③我们班的成绩即使全校第一,校长也不会表扬。
(6)从外到内顺序
(7)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8)(朝着阳光的堤岸)
(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一座门)
(隐蔽)
(很光滑)
(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卫生)
点拨方法:按课文原文填写即可。
三、
1.(1)巨人有一个漂亮的花园
(2)巨人的花园
点拨方法:联系上下文即可得到答案。
(3)时间
鲜花
绿树
鲜果
白雪
(4)①喧闹(热闹)
训斥(斥责)
②隆冬—(盛夏)
孤独—(热闹)
荒凉—(繁华)
漫长—(短暂)
③(第7自然段第4、5句)
④小男孩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5)懂得分享才会收获快乐。
点拨方法: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去作答。
2.(1)睁着
盯着
看
点拨方法:寻找和眼睛有关的词语即可。
(2)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来了。
(3)小鸟曾经答应过树:明年春天回来给它唱歌。
点拨方法:联系上下文填写。
四、
1.(1)A
(2)声大、很凶
(3)第三句(4)①必然
果然
②依然
仍然
(5)中心
过渡
承上启下
点拨方法: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
2.(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点拨方法: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句首或句末。
(2)猫的老实,表现在: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
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贪玩表现在: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尽职又表现在:可是她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点拨方法:抓住题干要求中的“老实”“贪玩”“尽职”填写即可。
(3)他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动摇。他非要把事情做好不可。
点拨方法:先理解关联词语的关系再根据关系写句子。
(4)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
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点拨方法: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要掌握,先去掉反问词,再进行否定(加一个否定词或者减一个否定词使句子变通顺),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
(5)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
(6)贪玩
尽职
勇猛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7)①√②X
五、
1.(1)高大坚固
点拨方法: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
(2)①射击和瞭望②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点拨方法: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即可。
(3)牢固
陡峭
;
(4)魄√
历√
坚√
巨√
砖√
点拨方法:仔细分析字形和字义的区别。
(5)①站
踏
扶
自然②山海关
嘉峪关
一万三千
点拨方法:按课文原文填写即可。
(6)yìnɡ
yīnɡ
shǔ
shù
zhònɡ
chónɡ
(7)(
①
)(
②
)(
③
)
(8)(比照、列数字)
点拨方法: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1)长
美
点拨方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万寿山、佛香阁、树丛、玻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城墙、白塔。
昆明湖
“镜子”
“碧玉”
(4)
1)列数字
长
2)佛香阁
颜色
形状
点拨方法: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掌握句子意思。
(5)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6)按游览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按方位顺序)(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点拨方法:根据地点的变化可得到答案。
(7)
2)√
点拨方法: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体会。
(8)反义词:隐约(
清晰
)
古老(
年轻
)
近义词:耸立(
矗立
)
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
)
(9)(
著名
)的长廊
(
长长
)的栏杆
(
低垂
)的杨柳
(
美丽
)的公园
(
华丽
)的宫殿
(
高高
)的城楼
(10)(s)(大)(③)(①)(c)(千)(8)(一)(②)(①)
(11)(树丛)(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城墙和白塔)(近)(远)
(12)不好。因为“滑”字颇有情味,与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
衬托,一静一动更突出湖水静。
点拨方法: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去体会。
六、
1.(1)人们遇到这些事都会这样做。
点拨方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去体会。
(2)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旅游。点拨方法:理解关联词语的关系再写句。
(3)如有两个人面对面在溪边,会让对方先走;假如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会背老人过去。
(4)体会到山里的人互相礼让,尊敬老人。
(5)(搭石)(搭石景)(情美)
2.(1)生命桥: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生命的火种:爱心。
点拨方法: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去掌握。
(2)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重要。
(3)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4)小钱说:“感谢你让我这朵即将凋零的花朵重新绽放。
(5)因为他们想救小钱。他们会想到:无论地震有多可怕,我们也要救活小钱。
七、1.(1)蒸蒸日上
历历在目
彬彬有礼
点拨方法:根据词语ABCC式的特点去仿写。
(2)反义词:惩处(表扬)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指望(失望)
(3)谁
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个地方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点拨方法:围绕“中华不振”去寻找。
(4)我一定要振兴中华呀。
(5)周恩来可能会看到公园只给外国人游玩,中国人不得内进。
(6)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2.(1)幸运
榜样
特殊
(2)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不同一般
觉得自己很庆幸,第一次见到作家
点拨方法:先理解词意,再理解短文去寻找原因。
(4)“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八、1.(1)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明了恐龙家族很庞大。
点拨方法:理解排比定义和特点。
(2)不可以删掉,因为删掉了就说一定是,可这里不是一定是。用词准确性。
点拨方法:对比原句和删掉后的句子。
(3)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他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点拨方法:仔细阅读课文找到对应的答案。
(4)(笨重)(凶恶)(上升)(迟钝)
2.(1)古代,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
(2)依赖(依靠)
愿望(梦想)
改观(改变)
(3)设问
(4)
1)说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来到得很快,没人想到。
2)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专项
一、
1.读《观潮》第三、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
给下列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①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跨)江面。
(2)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
)
犹如(
)
颤动(
)
逐渐(
)
(3)依照课文例子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
例:山崩地裂
(
)(
)(
)
(4)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
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
(5)从第一段话中的“
”“
”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
热情之高。
(6)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③所看到的样子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7)“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
:
说明
(8)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
从(
)到(
)的顺序写的。
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2.读课文《鸟的天堂》倒数第一二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写出文中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2)按文中内容填空。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
和
多。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
。
2)
“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没有
________
,而是
。
3)
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
: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
。(把序号填在横上。)
①对大榕树的称呼
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3)根据课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静寂(
)
兴奋(
)
应接不暇(
)
(4)写出文中的拟人句:
(5)写缩句: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6)在百鸟争鸣中为何单独写画眉鸟的叫声?
二、
1.读《爬山虎的脚》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在后面。
(2)写出句中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均匀(
)
拂过(
)
舒服(
)
(3)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
,从
和
两个方面来写。
(4)作者分别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①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②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③颜色: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5)写出第三自然段中比喻句:
写出第四自然段中比喻句:
2.
读《蟋蟀的住宅》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话共有(
)句,主要写
(
)。
(2)文中的“它们”是指
(
),“随遇而安”的意思是(
)。
这段中哪些语句具体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
)
(3)这段话用了(
)说明方法。
(4)蟋蟀选择的住址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
(5)读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
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并写下来。
(
)---(
)
(
)---(
)
②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
简朴——(
)
简单——(
)
③照样写句子。
例: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6)写蟋蟀的洞穴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
(7)我们之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蟋蟀的住宅在(
)上,出口的地方总有(
),
就像(
)。门口很(
),内部墙壁很(
)。整个住所
(
)。
三
、
1.
阅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回答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巨人
。
(2)文中“那里”指的是
(3)第二句话按
的顺序写的,依次描写了
和
这些景物,表现了花园
的特点。
(4)读第7—9自然段
①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
)
训斥--(
)
②写反义词。
隆冬—(
)
孤独—(
)
荒凉—(
)
漫长—(
)
③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
④是
(谁)使巨人终于明白了
(5)读完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2.《去年的树》第15—17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话中和眼睛有关的词语是(
)、(
)、(
)。
(2)我发现这几句话中用了两个“看了一会儿”。第一个看仿佛在说:
第二个看仿佛在说:
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的深情和留恋。
(3)我知道小鸟唱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是因为
。
四、
1.
阅读《白鹅》第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选填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第三自然段写了鹅的叫声(
)的特点。第三自然段还采用了
(
)写法突出鹅的叫声这一特点。(选填序号)
A
、比喻
B、对比
C、排比
(3)写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养鹅等于养狗?
(4)在下列句中填上含有“然”的词语。
①凡有生客进来,鹅(
)厉声叫嚣,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
狗,(
)如此。
②今天(
)下着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了,天气(
)没有一点转晴的迹象。
(5)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既是全文的(
)句,又是(
)句,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2.读《猫》第1自然段,
回答问题。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猫的老实,表现在:
贪玩表现在:
尽职又表现在:
(3)造句。
任凭…也…
:
非…不可…
:
(4)找出本段的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5)“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换一
种说法。
(6)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老实又(
),既贪玩又(
),
既胆小又(
);高兴时(
),不高兴时(
)。
(7)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
②“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
五、
1.读《长城》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长城,特点是:
(2)以下建筑有什么作用。
①垛子:
②城台:
(3)近义词:坚固(
)
反义词:平整(
)
(4)
读句子,选择恰当的汉字(在正确答案上划“√”)。
①这样气(魄
魂)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
厉)史上是一个伟
大的奇迹。
②这一段长城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
艰)固,是用(巨
具)条
石和城(砖
专)筑成的。
(5)照课文原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
)在长城上,(
)着脚下的方砖,(
)着墙上的条石,
很(
)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人们。
②长城的东头是(
),西头是(
),长(
)多里。
(6)读一读,选一选,正确画“√
”。
你答应
(yīnɡ
yìnɡ)别人的事,就应
(yīnɡ
yìnɡ)该做到。
这数(shǔ
shù)不清的条石,全是靠无数(shǔ
shù)的肩膀抬
上来的。
要把这么重(zhònɡ
zhōnɡ)的条石抬上山,真是困难重重(zhōnɡ
chónɡ
)
(7)选一选正确的解释,填一填序号。
①自然界
②理所当然
③自由发展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
站在长城上,很自然
地就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
既然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就听其自然吧。(
)
(8)“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使用(
)说明方法。
2.
读《颐和园》第二、三、四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长廊的
和
两个特点。
(2)写出课文中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过渡句。
(3)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这段话中,作者写了(
)、(
)、(
)、(
)、(
)、(
)、(
)、(
)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
),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用“(
)”来比喻它;二是“绿”,作者用“(
)”来比喻它。
(4)理解文中的句子填空。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运用(
)的方法,突出长廊(
)的特点。
2)一座八角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个三层建筑是(
)。作者抓住了(
)和(
)两个方面来写这个三层建筑。
(5)读完了《颐和园》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吸引了我。
(6)课文中第四段景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7)“掩映”一词说明什么?对的打“√”
1)
绿树十分茂盛,看不见其它景物。
(
)
2)
绿树十分茂盛,只能看见景物的一角。
(
)
(8)写出文中词语的反义词:隐约(
)
古老(
)
近义词:耸立(
)
隐隐约约(
)
(9)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长廊
(
)的栏杆
(
)的杨柳
(
)的公园
(
)的宫殿
(
)的城楼
(10)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
②舒服;
③明朗,清亮。
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
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垂”字共有(
)笔,
第四笔是(
)。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①将近;
②东西的一头向下;
③流传。
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
(11)从万寿山下往下望,作者依次写到的景色有(
)、(
)、
(
),是按照从(
)到(
)的顺序来写的。
(1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一句中“滑过”改成“划过”好吗?为什么?
六、
1.读《搭石》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的“理所当然”指的是:
(2)
造句:如果…就…
(3)
经常到山里的人,见过几种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课文围绕(
),不仅写了(
)美,还写了(
)。
2.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最后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生命桥:
。
生命的火种:
。
(2)改变下列句式,意思不变。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3)你对“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4)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台湾青年说
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下来。
(5)在发生余震的时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什么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此时此刻,他们会想到些什么?
七、
1.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八自然段。
(1)照样子写词语: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
左摇右摆
)
得意洋洋
(
)(
)(
)
(2)反义词:惩处(
)
得意扬扬(
)
指望(
)
(3)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4)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5)想像一下,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6)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2.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最后自然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
)
楷模(
)
非凡(
)
(2)与课文标题呼应的一句话是:
(3)作者认为“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
意义非凡的原因是: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八、
1.读《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
(1)这段话出现6个“有些”,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2)文段中有这么一句:“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可以删掉“可能”这个词语吗?为什么?
(3)写出这些猎食性恐龙最终变成什么样子?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小巧(
)
温顺(
)
降落(
)
敏捷(
)
2.《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自然段。
(1)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
(3)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在生活中分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