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隋唐时期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宋元时期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大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时,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 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自北向南分为 、通济渠、邗沟和 四段,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作用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贞观之治” 评价唐太宗
1.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 登上皇位,年号“贞观”,称为唐太宗。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的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治国举措 (1) 上: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虚心纳谏。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修订律令,完善法制;(2)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负担;(3)文化上:完善 ,重视文化教育;(4) 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3.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到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武则天 “开元盛世”
1.武则天 这是我国历史上 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郭沫若称其统治 。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他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考点四:隋唐科举制
1.产生 科举制指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时期,正式开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完善 唐太宗时期,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人数、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期, 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影响 (1)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4)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4.衰退及废除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主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年,光绪帝废除了科举制。
◆考点五:唐与吐蕃等民族的友好交往
1.吐蕃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 一带。首领称 。
2.唐与吐蕃的交往 (1)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 (今拉萨)。唐太宗将 嫁给赞普松赞干布;(2)唐中宗时,将 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称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3)823年,唐与吐蕃正式结盟,设立唐蕃会盟碑。意义:这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3.对唐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发展趋势:以和为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积极影响: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考点六: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1.日本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唐朝时期 派遣到中国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玄奘西行 为求取佛教经义, 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 学习佛法,最终成为佛学大师。贞观后期,他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著有《 》。
3.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他除讲授佛经,还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唐代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海路交通发达。
5.唐朝对外交往对世界的影响
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丝织品、造纸术、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证明了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点七:辉煌的隋唐文化
1.建筑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 设计并主持建造,这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
2.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 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文学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仙” ,代表作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不朽的篇章;白居易生活在唐中期,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2)唐代大散文家 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艺术 (1)书法: 创立“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等;柳公权创立“柳体”,代表作为《 》。(2)绘画: 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为《步辇图》等。吴道子被后世称为“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3)雕塑:敦煌莫高窟,是 时期开凿的,堪称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4)盛大欢腾的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舞》等。
◆考点八: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1.北宋 年,汉族,建立者是赵匡胤,都城在 (今开封)。
2.辽 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者是 ,都城在 。
3.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建立者是元昊,都城在 。
4.金 12世纪初期,女真族,建立者 ,都城在会宁(后中都)。
5.南宋 1127年,汉族,建立者赵构,都城在 (今杭州)。
6.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宋、辽、金、西夏等政权关系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在这一时期,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考点九: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原因: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数;江南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南方的灌溉和耕种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引进了优良水稻品种 ; 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手工业: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誉为 。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宋代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商业:北宋时, 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已发行了纸币“ ”;大量集市出现,南宋临安是繁荣的商业都市;海外贸易活跃,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当时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2.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况: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南方 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天下著名的粮仓。手工业: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考点十:宋代的社会生活
1.衣食住行习俗的变化
衣:行业不同,着装特征不同;官员和老百姓服饰明显不同;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食:饮食丰富,北方以 为主,南方以 为主,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以鱼为主,饮茶、饮酒之风盛行。住:农民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以瓦顶平房为主;贵族住宅富丽堂皇;内地人已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行:百姓多以牛车、驴车为主,富人多乘轿子和马车;南方有小舟、大船;海船备有指南针。
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瓦子:又称“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 兼 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是都市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产物。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宋代称春节为 ,最受重视。
◆考点十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 为大汗,尊称其为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蒙古政权建立。
2.忽必烈建制 建立元朝: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 (今北京),忽必烈即元世祖。改制:(1)政治上: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 (在中央还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2)农业上:推行重农政策;(3)作用:忽必烈的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代,国家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的重视。
3.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逐渐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民族——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考点十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印刷术 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但它费时又不经济,北宋时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 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代加以改进,制成大量的火药和火器,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指南针 战国时我国就有 , 时制成指南针,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由 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考点十三:宋元文化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 到
的历史。
2.宋词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北宋、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宋之交、婉约派)、辛弃疾(南宋、豪放派)。
3.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4.绘画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
宋代 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 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 ,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神品”。
5.书法 宋元时期,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 ,人称“宋四家”。元朝赵孟畹氖榉ǎ?⑿阈劢。?αι詈瘛?
1.唐朝前期繁盛局面
形成原因 一是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二是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调整统治政策,为唐朝前期繁盛局面打下了基础。三是唐初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四是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历史启示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二是政治清明、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三是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2.隋唐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弊端:一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3.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因为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较合适的表述方式。而且,这一时期,“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互相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在边界设置榷场,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是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这三点,表现了“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5.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启示
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及过程
东汉末年——东晋南朝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纷,大量人口迁移,加速南方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呈现南移趋势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北宋灭亡,大量人口南下,南宋建都临安,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重视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大力发展科技,重视人才引进,注意保护环境。
6.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色彩的政策,使人感到当时的中国有一种异族统治和多民族、国际化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原地区契丹、女真和汉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生活特点,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2015?湖北咸宁)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2、(2017?怀化)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3、(2017?连云港)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4、(2017?海南)“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5、(2017?山东省滨州)唐朝时期,修建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长安城。具体负责长安城工程建设的是六部中的( ? )
A、吏部 B、户部 C、刑部 D、工部
6、(2015?宿迁)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7、(2016?连云港)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8、(2015?山东省烟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2016?绵阳)唐朝进入全盛时,世界上还有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国家是( )
A、印度 B、埃及 C、巴比伦王国 D、阿拉伯帝国
10、(2016?淮安)如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
A、①北魏 ②南宋 ③元 B、①北周 ②陈 ③西晋C、①辽 ②南宋 ③元 D、①辽 ②东晋 ③元
11、(2016?丽水)读中国历史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
A、①——出现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C、③——创立行省制度 D、④——戚继光抗倭
12、(2016?潍坊)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
A、推行重农政策 B、下令合并州县C、重用汉族官吏 D、设立驻藏大臣
13、(2015?湖南张家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于元朝的新民族是( ? )
A、回族 B、白族 C、苗族 D、维吾尔族
14、(2017?泰安)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15、(2015?山东省聊城)右面的著作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在这两部著作中均有记载的史实是( )
A、秦国统一六国 B、东汉建立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6、(2017?呼和浩特)下列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描述准确的是( )
?选项
?时间
情况描述
?A
?西汉
?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B
?魏晋
?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
?C
?唐朝
?柳公权是成就最大的书法家
?D
?宋元
雄浑敦厚的草书盛行
A、A?? B、B?? C、C?? D、D
17、(2015?陕西)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 ( ?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C、南宋定都临安后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政权时
18、(2017?东营)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C、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D、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9、(2015?四川乐山)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2017?黔东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等管理西城地方日常事务,有效地保证了西域各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材料二? 中外交往图一唐朝对外交往???? 图二郑和下西洋? 图三广州十三行(油画)?? 图四 深圳夜景材料三 乾隆皇帝为款待班禅六世, 下令在避署山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修建了须弥福寿之庙, 供他居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西汉政府于何时设立西域都护?该机构的设置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四幅图,请你概括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请认真阅读材料三,你从中能读出什么历史信息?? ?????????????????????????????
1、(2017?深圳八校模拟)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是今天的哪一城市( )
A、北京 B、洛阳 C、扬州 D、杭州
2、(2017?广东一模)秦国的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工程,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相似之处是( )
A、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3、(2016?江西高安一模)2015年《中小学生守则》第9条勤俭节约护家园;古人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下列人物中倡导节俭的有(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太宗 ④唐玄宗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7?江苏徐州二模)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是西汉武帝时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末的“宣统”。郭沫若诗句中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以“贞观”和“开元”作为年号的皇帝分别是( )
A、唐高祖唐太宗 B、唐太宗武则天C、武则天唐玄宗 D、唐太宗唐玄宗
5、(2017?广东一模)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6、(2016?汕头一模)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7、(2017?江苏灌南)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鉴真 ②遣唐使乘坐的海船 ③ 玄奘西行 ④文成公主入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2017?山东潍坊模拟)在海外,与华侨华人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唐人街”了。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在其他国家城市中“华人店铺”聚集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①在海外有“唐人街” ②“唐人街”还有其他名称③华侨华人的居住区就是“唐人街” ④“唐人街”的名称来源与唐朝的强盛有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9、(2017?江苏镇江一模)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乐,不乐战争。”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岳飞抗金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10、(2017?山东兰陵模拟)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该王朝的都城位于( )
A、开封 B、长安 C、洛阳 D、临安
11、(2016?江西高安一模)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诸侯争霸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2、(2016?鄂尔多斯模拟)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 C、驻藏大臣 D、军机处
13、(2016?广东汕头模拟)如图所示四幅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14、(2017?深圳二模)南宋设有“市舶司”机构。这一机构的职能是( )
A、管理海外贸易 B、管理少数民族事务C、管理沿海行政事务 D、管理海防
15、(2016?江苏淮安二模)下列连线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赵匡胤——澶渊之盟 B、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C、南宋——毕昇——雕版印刷术 D、清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16、(2017?日照二模)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17、(2017?日照一模)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其中,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是( )
A、《敦煌飞天图》 B、《百子嬉春图》C、《清明上河图》 D、《秋郊饮马图》
18、(2017?日照模拟)如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 )
A、吴道子 B、赵孟? C、阎立本 D、张择端
19、(2017?济南二模)如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0、(2016?鄂尔多斯一模)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 )
A、海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21、(2017?山东临沂模拟)人民币成功纳入SDR的国际货币篮子,是中国货币国际化之路上的里程碑。我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下列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①②③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22、(2017?湖北襄阳一模)【影响深远的古代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封建制度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历时最久的国家,它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汉朝统治者的最高明之处是用某一种学术思想来统治国家,找到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精神武器”和“理论依据”。材料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贤明君主均坚持“戒奢从简”“民本思想”,这些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材料三:我国现代的疆域版图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新疆、西藏、台湾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汉朝统治者所使用的“精神武器”是什么?其“理论依据”的核心是什么?
(2)请举出唐朝践行这些治国思想的皇帝及措施?(2例即可)
(3)哪些朝代为我国现代疆域的确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4)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摆脱其优良传统,当前我国还有哪些措施是从古代借鉴而来?(一例即可)
第3讲【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隋唐时期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宋元时期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大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隋炀帝时,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作用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贞观之治” 评价唐太宗
1.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年号“贞观”,称为唐太宗。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的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治国举措 (1)政治上: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虚心纳谏。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修订律令,完善法制;(2)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3)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文化教育;(4)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3.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到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武则天 “开元盛世”
1.武则天 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他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考点四:隋唐科举制
1.产生 科举制指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开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完善 唐太宗时期,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人数、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武则天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影响 (1)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4)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4.衰退及废除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主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1905年,光绪帝废除了科举制。
◆考点五:唐与吐蕃等民族的友好交往
1.吐蕃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首领称赞普。
2.唐与吐蕃的交往 (1)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2)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称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3)823年,唐与吐蕃正式结盟,设立唐蕃会盟碑。意义:这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3.对唐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发展趋势:以和为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积极影响: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考点六: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1.日本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玄奘西行 为求取佛教经义,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最终成为佛学大师。贞观后期,他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著有《大唐西域记》。
3.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他除讲授佛经,还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唐代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海路交通发达。
5.唐朝对外交往对世界的影响
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丝织品、造纸术、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证明了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点七:辉煌的隋唐文化
1.建筑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这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
2.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文学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代表作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不朽的篇章;白居易生活在唐中期,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2)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艺术 (1)书法:颜真卿创立“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等;柳公权创立“柳体”,代表作为《玄秘塔碑》。(2)绘画: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为《步辇图》等。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3)雕塑:敦煌莫高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堪称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4)盛大欢腾的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舞》等。
◆考点八: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1.北宋 960年,汉族,建立者是赵匡胤,都城在汴京(今开封)。
2.辽 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都城在上京。
3.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建立者是元昊,都城在兴庆。
4.金 12世纪初期,女真族,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都城在会宁(后中都)。
5.南宋 1127年,汉族,建立者赵构,都城在临安(今杭州)。
6.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宋、辽、金、西夏等政权关系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在这一时期,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考点九: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原因: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数;江南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南方的灌溉和耕种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引进了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棉花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手工业: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之国”。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宋代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商业: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已发行了纸币“会子”;大量集市出现,南宋临安是繁荣的商业都市;海外贸易活跃,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当时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2.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况: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南方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天下著名的粮仓。手工业: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考点十:宋代的社会生活
1.衣食住行习俗的变化
衣:行业不同,着装特征不同;官员和老百姓服饰明显不同;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食:饮食丰富,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以鱼为主,饮茶、饮酒之风盛行。住:农民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以瓦顶平房为主;贵族住宅富丽堂皇;内地人已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行:百姓多以牛车、驴车为主,富人多乘轿子和马车;南方有小舟、大船;海船备有指南针。
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瓦子:又称“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商业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是都市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产物。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考点十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其为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蒙古政权建立。
2.忽必烈建制 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即元世祖。改制:(1)政治上: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还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2)农业上:推行重农政策;(3)作用:忽必烈的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代,国家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的重视。
3.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逐渐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考点十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印刷术 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但它费时又不经济,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代加以改进,制成大量的火药和火器,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指南针 战国时我国就有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考点十三:宋元文化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宋词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杰出的词人有苏轼(北宋、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辛弃疾(南宋、豪放派)。
3.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4.绘画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睿?笔比顺扑趟?幕?粲凇吧衿贰薄?
5.书法 宋元时期,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元朝赵孟畹氖榉ǎ?⑿阈劢。?αι詈瘛?
1.唐朝前期繁盛局面
形成原因 一是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二是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调整统治政策,为唐朝前期繁盛局面打下了基础。三是唐初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四是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历史启示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二是政治清明、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三是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2.隋唐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弊端:一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3.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因为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较合适的表述方式。而且,这一时期,“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互相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在边界设置榷场,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是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这三点,表现了“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5.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启示
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及过程
东汉末年——东晋南朝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纷,大量人口迁移,加速南方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呈现南移趋势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北宋灭亡,大量人口南下,南宋建都临安,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重视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大力发展科技,重视人才引进,注意保护环境。
6.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色彩的政策,使人感到当时的中国有一种异族统治和多民族、国际化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原地区契丹、女真和汉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生活特点,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2015?湖北咸宁)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坑,全长两万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B是作用,CD和隋朝大运河关系不大。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沟通南北、便于统治。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能力。
2、(2017?怀化)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使得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朝臣进谏成风,他重用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3、(2017?连云港)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以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的统治措施促进社会发展。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评价人物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而其他标准不能作为根本标准。
4、(2017?海南)“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由材料“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体现了唐太宗重用贤才的治国政策,可以看出唐太宗唯才是举。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2017?山东省滨州)唐朝时期,修建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长安城。具体负责长安城工程建设的是六部中的( ? )
A、吏部 B、户部 C、刑部 D、工部
【答案】 D
【解析】唐朝的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工部尚书为其长。因此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六部职能的掌握。
6、(2015?宿迁)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答案】B
【解析】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这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常识能力和知识面,上课时老师一般也会讲。
7、(2016?连云港)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答案】 A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所以有人写诗描述其统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状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教材所学作答。
8、(2015?山东省烟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四个选项中,②③④三项都属于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①和亲结盟反映唐朝的民族关系。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民族交流与中外交流的区别。
9、(2016?绵阳)唐朝进入全盛时,世界上还有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国家是( )
A、印度 B、埃及 C、巴比伦王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 D
【解析】四个选项中印度、埃及、巴比伦王国都不是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排除ABD;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在盛唐时期。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本题难度一般,可通过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这一限制,进行排除法选择。
10、(2016?淮安)如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
A、①北魏 ②南宋 ③元 B、①北周 ②陈 ③西晋C、①辽 ②南宋 ③元 D、①辽 ②东晋 ③元
【答案】 C
【解析】题目给出的①处时间为916﹣1125,可知是辽,②处时间为1127﹣1276可知是南宋;③处时间为1206﹣1367可知是蒙古政权与元朝。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368年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政权的建立或灭亡时间。
11、(2016?丽水)读中国历史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
A、①——出现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C、③——创立行省制度 D、④——戚继光抗倭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不是唐朝;②960——1127年北宋时期推行重文抑武政策;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时实行的行省制度被废除;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不是清朝。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主要史实的掌握。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2、(2016?潍坊)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
A、推行重农政策 B、下令合并州县C、重用汉族官吏 D、设立驻藏大臣
【答案】 C
【解析】“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忽必烈重用汉族官吏,采取汉族的政治制度。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元世祖的治国措施.
13、(2015?湖南张家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于元朝的新民族是( ? )
A、回族 B、白族 C、苗族 D、维吾尔族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成于元朝的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于元朝的新民族是回族,回族是由元朝时期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尔等族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新民族,而白族、苗族和维吾尔族很早就已经形成了。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朝民族融合出现的新民族——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14、(2017?泰安)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能力。题目中的“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洒脱,豪迈不羁。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其他著名词人:北宋著名词人除苏轼外,还有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5、(2015?山东省聊城)右面的著作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在这两部著作中均有记载的史实是( )
A、秦国统一六国 B、东汉建立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隋朝开凿大运河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叙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述都有的部分是战国到汉武帝时期,A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学生对《史记》和《资治通鉴》起止时间及历史的比较能力。
16、(2017?呼和浩特)下列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描述准确的是( )
?选项
?时间
情况描述
?A
?西汉
?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B
?魏晋
?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
?C
?唐朝
?柳公权是成就最大的书法家
?D
?宋元
雄浑敦厚的草书盛行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我国汉字历史悠久,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由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各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了一种艺术。东汉的蔡邕是当时有名书法家;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东晋的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书法艺术。
17、(2015?陕西)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 ( ?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C、南宋定都临安后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政权时
【答案】 B
【解析】关中地区是指陕西山西一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迁离”,A.汉末三国,政治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故A错。C.南宋定都临安后,临安为杭州不符合迁离,D.朱元璋建都南京,朱元璋灭元后建都南京,不符合迁离,所以ACD选项和迁离无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的时空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细心。
18、(2017?东营)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C、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D、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①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图②中罗盘针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图③交子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图④中的著作《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BD解读正确,吧符合题意。C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9、(2015?四川乐山)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社会的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高屋建瓴地对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20、(2017?黔东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等管理西城地方日常事务,有效地保证了西域各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材料二? 中外交往图一唐朝对外交往???? 图二郑和下西洋? 图三广州十三行(油画)?? 图四 深圳夜景材料三 乾隆皇帝为款待班禅六世, 下令在避署山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修建了须弥福寿之庙, 供他居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西汉政府于何时设立西域都护?该机构的设置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四幅图,请你概括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请认真阅读材料三,你从中能读出什么历史信息?? ?????????????????????????????
【答案】(1)公元前60年?? 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对外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2)由主动对外交往到闭关锁国,再到主动对外交往(3)清朝对西藏的管理(对西藏地区宗教优惠政策) 【解析】(1)本题以“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等管理西域地方日常事务”为依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和重要意义。据材料“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等管理西域地方日常事务。 有效地保证了西域各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答案为:公元前60年;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本题以中外交往四张图片为依托,考查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据材料二提供的四幅图,图一“唐朝对外交往”和图二“郑和下西洋”反映了古代开放的对外政策;图三“广东十三行”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图四“深圳夜景”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的成果。因而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再到开放。故答案为:由开放到闭关再到开放。(3)本题以乾隆皇帝款待班禅六世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据材料“乾隆皇帝为款待班禅六世,下令在避暑山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须弥福寿之庙 ,供他居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能读出的历史信息有乾隆帝接见五世班禅,为他修建须弥福寿之庙。清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不仅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而且与当时清王朝处理边疆地区事务紧密相关,体现了康熙、乾隆颇具卓识远见的民族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故答案为:乾隆帝接见五世班禅,为他修建须弥福寿之庙。【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等相关知识。
1、(2017?深圳八校模拟)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是今天的哪一城市( )
A、北京 B、洛阳 C、扬州 D、杭州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隋朝的余杭就是今天的杭州,故本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及杭州的古称。
2、(2017?广东一模)秦国的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工程,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相似之处是( )
A、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 D
【解析】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 2000 多千米,它沟通了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灌溉、排沙、泄洪等多种功能,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秦国的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2016?江西高安一模)2015年《中小学生守则》第9条勤俭节约护家园;古人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下列人物中倡导节俭的有(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太宗 ④唐玄宗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倡导节俭的皇帝,隋文帝建国初期提倡节俭,他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唐太宗提倡节俭,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提倡节俭,他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而隋炀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修建大运河,徭役繁重,人民起义不断,导致隋朝灭亡。根据所学知识,应选C。4、(2017?江苏徐州二模)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是西汉武帝时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末的“宣统”。郭沫若诗句中有:“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以“贞观”和“开元”作为年号的皇帝分别是( )
A、唐高祖唐太宗 B、唐太宗武则天C、武则天唐玄宗 D、唐太宗唐玄宗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是“开元”。因此,以“贞观”和“开元”作为年号的皇帝分别是唐太宗、唐玄宗。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唐玄宗的相关知识。
5、(2017?广东一模)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文成公主曾远嫁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当时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吐蕃的都城是逻些,因此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文成公主进藏。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
6、(2016?汕头一模)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答案】 B
【解析】从题文中杨万里的话可以看出,诗歌到唐朝时会繁荣,是因为唐朝科举制有设诗赋,以此取士,使得士人倾尽心思来研究诗赋。由此可见,是科举制以诗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杨万里诗歌的含义。
7、(2017?江苏灌南)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鉴真 ②遣唐使乘坐的海船 ③ 玄奘西行 ④文成公主入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都能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8、(2017?山东潍坊模拟)在海外,与华侨华人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唐人街”了。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在其他国家城市中“华人店铺”聚集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①在海外有“唐人街” ②“唐人街”还有其他名称③华侨华人的居住区就是“唐人街” ④“唐人街”的名称来源与唐朝的强盛有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知在海外有“唐人街”,唐人街也叫华埠或中国城,是海外华侨的聚居地,但是通过材料我们不能看出唐人街与唐朝的关系。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9、(2017?江苏镇江一模)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乐,不乐战争。”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岳飞抗金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答案】 B
【解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澶渊之盟的重大意义。
10、(2017?山东兰陵模拟)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该王朝的都城位于( )
A、开封 B、长安 C、洛阳 D、临安
【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1279年南宋被元所灭,D项符合题意;开封是北宋都城;长安是隋唐都城;洛阳是曹魏的都城。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政权并立。
11、(2016?江西高安一模)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诸侯争霸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这个时期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根据所学知识,应选A。
12、(2016?鄂尔多斯模拟)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 C、驻藏大臣 D、军机处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相关知识,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巩固统治,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所以答案是A。
13、(2016?广东汕头模拟)如图所示四幅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答案】 C
【解析】①由图的行省可以看出,这是元朝时期的疆域图;②由图中《尼布楚条约》可以看出,这是清朝时期的疆域图;③由图中都城长安和西域都护府可以看出,这是西汉时期的疆域图;④由图中长城东到辽东和都城咸阳可以看出,这是秦朝时期的疆域。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是④③①②。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够明确①②③④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即可得出答案。
14、(2017?深圳二模)南宋设有“市舶司”机构。这一机构的职能是( )
A、管理海外贸易 B、管理少数民族事务C、管理沿海行政事务 D、管理海防
【答案】 A
【解析】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故选A。
15、(2016?江苏淮安二模)下列连线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赵匡胤——澶渊之盟 B、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C、南宋——毕昇——雕版印刷术 D、清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答案】 B
【解析】澶渊之盟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而不是赵匡胤,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明朝宋应星测《天工开物》,B所述是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
16、(2017?日照二模)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答案】 B
【解析】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但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就以胜求和,强逼岳飞等了班师回朝,解除岳飞等人兵权。后秦桧还网罗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岳飞班师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由此可以判断B不合史实。故选B。【点评】本题以“岳飞书房的场景”为切入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岳飞抗金。识记岳飞生活的时代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岳飞的遭遇与宋金和议的时间顺序关系。
17、(2017?日照一模)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其中,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是( )
A、《敦煌飞天图》 B、《百子嬉春图》C、《清明上河图》 D、《秋郊饮马图》
【答案】 C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城市经济”“宋代”“民间风情的风俗画”A 项可以排除,《敦煌飞天图》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石窟艺术;B 项是南宋著名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盛行,不符合城市经济的范畴;D 项是元朝赵孟畹淖髌罚?梢耘懦??项正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本题应选择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明上河图》。
18、(2017?日照模拟)如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 )
A、吴道子 B、赵孟? C、阎立本 D、张择端
【答案】B 【解析】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睿??纳剿??⒒?窕?⑷宋锘?⑽薏淮?瘢?挥星槿ぁK?幕?怀扑涛?吧衿贰薄K?忻??恰肚锝家?硗肌贰9恃?。【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赵孟睢T??蠡?艺悦项的画传神生动,富有情趣。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神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成就。
19、(2017?济南二模)如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 C
【解析】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016?鄂尔多斯一模)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 )
A、海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长江流域,所以答案是C。
21、(2017?山东临沂模拟)人民币成功纳入SDR的国际货币篮子,是中国货币国际化之路上的里程碑。我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下列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①②③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①乾隆通宝是清朝乾隆时期。②交子出现在北宋前期,③秦半两钱是秦统一全国后的货币,④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期的货币。故选B。【点评】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出现时间。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22、(2017?湖北襄阳一模)【影响深远的古代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封建制度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历时最久的国家,它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汉朝统治者的最高明之处是用某一种学术思想来统治国家,找到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精神武器”和“理论依据”。材料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贤明君主均坚持“戒奢从简”“民本思想”,这些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材料三:我国现代的疆域版图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新疆、西藏、台湾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汉朝统治者所使用的“精神武器”是什么?其“理论依据”的核心是什么?
(2)请举出唐朝践行这些治国思想的皇帝及措施?(2例即可)
(3)哪些朝代为我国现代疆域的确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4)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摆脱其优良传统,当前我国还有哪些措施是从古代借鉴而来?(一例即可)
【答案】 (1)儒家学说。仁政。(2)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唐玄宗实行“开元之治”: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以身作则,提倡节俭。(3)元清。(4)行省制度、郡县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2)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贞观新政,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唐玄宗实行“开元之治”: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3)依据所学可知,元代在西藏设置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清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元清两代为我国现代疆域的确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4)依据所学可知,隋唐兴起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学说。
(2)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
(3)本题主要考查元清的相关知识。
(4)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