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参考答案】猿声。【试题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答题策略:
【提问角度】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XX形象?有何作用或者意义?
2.XX诗句体现了某物象的怎样的特征?
3.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其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最后,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
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红梅
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东君:司春之神。
3.“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4.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梅花的形象。
一、
1.
C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错,这句诗写炉火燃尽的情景;D项,“借代”错,应是用典。
2.
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评价诗歌的情感能力。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本联有“黄昏乱云”“急雪”“回风”三个意象,一是点明天气,营造氛围;二是借景来抒情,同时也点了题。
二、
3.
运用典故、类比(衬托),用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忘情迷途来比游人因梅花而迷入江南,突出了梅花的迷人风姿。(得分要点:答出“用典”和“类比(衬托)”两种手法中任意一种;点明典故和类比的具体运用及作用)
4.
①一个“先”字,写出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绽放的品格。②“点点胭脂污”写出梅花在霜雪中胭脂般红艳的娇容。③“娇无语”用拟人手法写出梅花的娇羞可人,不炫耀自己,默默装点春色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词的上片从色艳香浓的外部面貌来礼赞梅花,下片则是从凌霜傲雪的内在品质来颂扬梅花。下片三句从三个方面描写梅花的艺术形象。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017年8月24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望”字用得更好。理由: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示例二:我认为“空”字用得更好。理由: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试题分析】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其中,赏字词是指炼字,所谓炼字主要是指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炼意
诗歌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炼境
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命题往往与意境相关。
炼结构
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
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词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别薛华①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3.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4.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一、
1.
A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的理解错误,“兵”应理解为“战乱”。D项“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的分析不恰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议论而不是抒情。
2.
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考生不仅要准确界定描写方法,还要分析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麻苎衣衫鬓发焦”是肖像描写,“时挑”“旋斫”是行动描写,再结合“纳税”“征苗”“无计避征徭”等内容可以得出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是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
二、
3.
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4.
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题干问的是“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要比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薛华”,
“别”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情感关键词关键词“送送”“遑遑”“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同为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的是:《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2017年8月26日
周末培优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2.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3.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1.B2.B3.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试题分析】旨远,物我浑然。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4.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一、
1.
“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晓晴寒未起”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床。“寒”字一方面是指天气寒冷,已经是深秋时节,经过一晚上的秋雨秋风,早上即使放晴,但天气寒凉,老翁不想起床的原因自然显露。另外还要考虑到注解的提示,诗人官务清闲,生活自然闲散;亲密的朋友谢世,诗人老年丧友,孤单寂寞,因此“寒”字也包括了诗人内心的寒凉。
2.
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二、
3.
CE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错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E项“不乏幽默”错误,这里没有幽默。
4.
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善于劝说。(或“说话委婉含蓄”)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作答,如诗中提到的“堂前扑枣任西邻”“只缘恐惧转须亲”等诗句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特点;“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等诗句表现了作者心忧天下的特征,答案可以结合这些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2017年8月22日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试题分析】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
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元稹《遣悲怀》塑造了一位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妻子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鉴赏时,应根据诗词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主要是环境烘托和渲染。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联系以上常见的形象分析作答。
以上这些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系统地了解到。
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涉及的人物形象主要有《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的诗人形象、《雨巷》中塑造的“撑着油纸伞”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诗人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塑造的吃苦耐劳善良包容的“大堰河”的形象等。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请概括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葵扇
(清)陈恭尹
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谁结轻丝裁作月?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
声价顿能添,安石①风流久不传。寂寞空斋谁是伴?翩翩。荷叶香来亦偶然。
【注】①安石:指谢安,晋代宰相,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今广东清新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介绍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长环境,描绘了一片翠绿繁盛、郁郁苍苍的景观,渲染了蒲葵生长地方的非凡美丽。
B.作者在上片以风趣的笔调点出了葵扇的作用,随后用“声价顿能添”来表明大家对免费唤取清风的葵扇的喜爱,纷纷购买。
C.词的最后用“荷叶香来亦偶然”,表明在葵扇的轻拂下,偶尔飘来荷叶香,在习习清风与阵阵香气的缭绕中,暑气自消,执扇者好不自在。
D.本词善于用提问引发读者思考,比如上片引发人们猜测,是谁能制作出这圆而精致的葵扇呢,充满了对葵扇的赞美之情。
E.全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结构层次清晰,运用了比喻、对偶、设问、用典等多种手法,堪称咏物小词中的佳作。
4.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
一、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2.
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地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可抓住关键词,根据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如满月”“减清辉”明显是比喻,比喻女子思念丈夫而日益消瘦的情形。在表达效果方面,可从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从生动形象或委婉含蓄的角度答出其描绘女主人公形象的效果。
二、
3.
BE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表明大家对……的喜爱”说法不当,“声价顿能添”是对趋从行为的嘲讽。E项,没有“设问”。
4.
本词写词人独处书斋,在淡淡的荷香缭绕中,手摇葵扇纳凉的样子,刻画出一个朴实自然、风度翩翩、悠闲高雅的词人形象;“安石风流久不传”,却在自己这里得到了延续,表达了对质朴、清高品质的坚守,对随波逐流、追求浮华世风的行为的反对。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2017年8月27日
每周一测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ɡě)
叱骂(chì) 峥嵘(zhēn)
忸怩不安(niǔ)
B.深邃(suì)
漫溯(shuò)
火钵(bō)
浪遏飞舟(è)
C.寥廓(liáo)
凌侮(wǔ)
彳亍(chì)
荆棘丛生(jīng)
D.方遒(qiú)
荡漾(yànɡ)
颓圮(yǐ)
色彩斑斓(l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虹霓 开疆辟土 憩息 追本朔源
B.滞消 凝神屏息 攀援 玲珑剔透
C.泥淖 终成眷属 叫嚣 峥嵘岁月
D.笙萧 耐人咀嚼 枯槁 银装素裹
3.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十年浩劫,许多人_____________,遗憾终生;也有许多人奋发苦读,成就非凡。
(2)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大都是_____________的中青年,他们的举措备受关注。
(3)新闻媒体的_____________,能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为社会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A.蹉跎岁月
年富力强
激浊扬清
B.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隐恶扬善
C.蹉跎岁月
风华正茂
隐恶扬善
D.峥嵘岁月
年富力强
激浊扬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美丽中国唱起来》是央视音乐频道旨在用音乐和文化来展示中国美丽山河、展现中国基层风貌、传递中国人文精神为目的,倾力推出的一档全新的特别节目。
B.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和善后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C.中国经济正经历L型发展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数据来看,银行业不良资产有见底迹象,但是否已到拐点尚无定论,银行利润在短期内很难一时恢复高增长。
D.如今,打通老百姓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以其覆盖面广、使用便捷、品类繁多等诸多优势,深得人们的喜爱。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你可以转向诗歌或是音乐,数字还是会在节奏和音阶里和你碰面。有些学者轻视数量的理论,这是不正确的。
①说这个国家很大毫无意义——到底有多大?
②要想说话有道理,就得用数字来描述。
③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代数是用来量化世界的一个智力工具。
④你不能逃避数量的概念。
⑤你无法回避它,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
A.②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②⑤④①
6.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朗读分为①
。正确朗读主要解决读音、读法的正确;理解朗读主要解决②
;表情朗读主要使自己在朗读中得到思想的教育、艺术的熏陶。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③
,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披情入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陶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尾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8.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题农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9.“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10.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C
【解析】
A项,“峥”应读zhēng;B项,“溯”应读sù;D项,“圮”应读pǐ。
2.C
【解析】
A项,朔—溯;B项,消—销;D项,萧—箫。
3.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1)句形容“十年浩劫,许多人因虚度光阴,遗憾终生”,所以用“蹉跎岁月”。“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2)句形容“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大都是精力旺盛的中青年”,用“年富力强”。“隐恶扬善”: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3)句“新闻媒体对好的发扬,对坏的清除,能弘扬社会的正能量”,用“激浊扬清”合适。
4.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旨在……为目的”句式杂糅,可删去“为目的”,或把“旨在”改为“以”。B项,搭配不当,“召开”和“具体部署”不搭配。C项,成分赘余,“短期内”与“一时”重复。
5.C
6.①正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
②词语、句子的含义
③音调抑扬顿挫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补写句子要通读原文,把握文段大意,之后结合上下文提示进行补写。本文段介绍的是朗读的内容。整体而言,第一空补写的是朗读的分类,即后文一一介绍的正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第二空,由前文对正确朗读的解释可知,理解朗读就是要解决朗读内容的含义;第三空,是对音调表情的解读,朗读对音调的要求自然是抑扬顿挫的。
7.A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项,“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8.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解答本题要紧扣“意境”(也就是描述句子表达的意境),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本句运用的手法是“以景结情,语意双关”),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
9.“绿”字用得最好,看似信手拈来,却生动地表现出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来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1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逸自然、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这首诗歌所描绘的图景,可以从标题入手,明确写作的对象为“农舍”,这就告诉我们诗歌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对象的。而在整个诗歌中,也确实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这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就可以得到答案。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2017年8月21日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试题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所谓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而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求概述画面,题目比较简单。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需要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内容,概括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特征,点明情感。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2.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3.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一、
1.
AC
2.
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抓住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一幅图,重点写景,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一幅图,直接写边塞情况,处于中间部分,作用可以考虑为承上启下;“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是一幅图,写将士思亲,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最后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二、
3.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④)。
4.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答如何写景。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
【解析】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即可。“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2017年8月25日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试题分析】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二)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炼句,古人非常重视炼句,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何谓炼句?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
高考诗歌鉴赏炼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一般可分为“结合全诗,赏析句子”“分析诗句妙处”“比较鉴赏”等几种题型。典例属于“分析诗句妙处”型。这道炼句题的解题要领是这样的:(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简而言之就是: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4.《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一、
1.
BC
2.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中的“赏析”两字没有提供任何赏析的方向,解答时要根据词句内容来确定切入点。“多情谁是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除“多情”二字外,均为写景句。题目据此可以理解为:词句有什么特点?只须答出写景技法上的特点、写景对抒情的作用即可。从手法上看,词句将南山月拟人化,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心意,将地让暮云散去,呈现出一片开阔景象,便于作者望远抒怀。
二、
3.
BD
误。
4.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可从修辞、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角度分析。“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