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同步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B.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超过36V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1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1.01×105Pa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只有超声波才能传递能量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D.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和光一样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超声波在医学上能击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D.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5.我市进行防空演练时,那种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这样尖锐刺耳的声音平时我们说它是一种
,但这次它却向大家传递着一种
。
6.目前,很多同学喜欢用手机上网,用耳机听音乐,若使用不当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眼睛长时间近距离靠近手机屏幕,使眼睛内的睫状肌、晶状体长期处于绷紧状态,容易患近视眼,人眼内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近视眼患者应配戴合适的
镜制成的眼镜;长期使用耳机听摇滚乐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鼓膜的
产生的.
7.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选填“大”或“小”).一次下雨时小李看到闪电后约5秒听到雷声,则小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约为
米.
8.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将要上钩的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表明除了空气,
也能够传声.
9.如右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
。
10.(3分)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会“拐弯”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拐弯”。
1923年,荷兰的一个火药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千米到160千米的地区内,人们却什么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千米的地方的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
这真是件有趣而又奇怪的事!声音怎么会拐弯绕过中间地带呢?
原来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得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烈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_拐弯。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1020m,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至少是______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传来的。
(3)自从无锡高速火车通行后,每天不同时刻都有火车经过离我们家或学校不太远的地方,你注意过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所以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超过36V,否则通过人体的电流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为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由托里拆利实验可知1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0mmHg产生的压强,约为1.01×105Pa,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
光速、声速、一标准大气压的大小、人体的安全电压。
2.A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选项A正确;人听到声音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引起听觉,所以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选项B不正确;可闻声、次声波、超声波都可以引起别的物体振动可以传递能量,故选项C不正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选项D不正确。
考点:
声现象
3.B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要想听到声音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有声源,二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三声音的频率在20—20000Hz以内,四有健康的耳朵。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用口语交谈,而要靠电磁波。故选B
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4.C
【解析】
试题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符合题意;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所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是340m/s,不符合题意;C.声音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在医学上能击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处减弱噪音,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考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递能量和信息;减弱噪声的途径
5.空气;
噪声;信息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听到的防空警报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对噪声的感受因个人的感觉、习惯等而不同,因此噪声有时是一个主观的感受。防空警报声平时就是一种噪声,但在抗震减灾疏散活动中,它却向大家传递着一种求生信息.答案:空气
噪声
信息
考点:传声介质判断;噪声辨别;声音传递信息的应用。
6.凸透;凹透;振动.
【解析】
试题分析:人眼好比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若长时间不休息或眼睛过于疲劳,即长时间近距离靠近手机屏幕,使眼睛内的睫状肌、晶状体长期处于绷紧状态,容易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即患近视眼,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可将像落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患者应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鼓膜的振动产生的.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声音产生的条件。
7.大
1700
【解析】
试题分析:空气中的光速接近3×108m/s,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所以,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一次下雨时小李看到闪电后约5秒听到雷声,则小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约为s=vt=340
m/s×5s=1700m.
考点:空气中的光速比声速大;路程的计算
8.振动
液体(或水)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要上钩的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表明除了空气,液体(或水)也能够传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9.被弹开
振动
能量
【解析】
试题分析:(1)敲响音叉乙,声音通过空气传递给音叉甲,音叉甲振动发声,这种振动使乒乓球被弹开;(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音叉乙的声音不但能传到音叉甲,而且能引起音叉甲的振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递能量
10.(1)上(2)3(3)早晚地表温度低,声音向地表附近传播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得地方走,烈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上,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离地面很高的空中温度较低,所以声音向上拐弯,所以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2)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乘客距离声源1020m,所以声音传播到乘客的时间为t=,所以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至少是3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传来的;(3)由材料知道声音向温度低的地方拐弯,夜晚和早晨地表温度较低,声音沿地表传播,所以此时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地表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开始上升,声音就向上拐弯,在地面不远处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
考点:声音的速度大小跟温度的关系;声音测量距离《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同步练习
1.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
铁管、水、空气
B.
水、空气、铁管
C.
空气、水、铁管
D.
水、铁管、空气
2.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
A.
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
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
C.
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实验中学有一个150m×8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高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两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甲、乙、丙、丁四处(他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点处是(
)
A.
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丁和丙
4.(1)如图1,木块的长度是
cm;
(2)如图2,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物物体的重力为
N;
(3)如图3,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将
.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5.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填“大”或“小”);一块太空岩石撞击月球,天文学家可借助
(填“显微镜”或“望远镜”),观察到撞击时产生的明亮闪光.
6.期中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7.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
(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8.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m/s,如果看到闪电后,3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1962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2.6秒后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m。
9.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有时要敲锣打鼓,当鼓正在发声时,我们把小纸屑放在鼓面上,发现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__________的,鼓声是通过_______(填介质名称)传到人们耳朵中的。
10.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发出的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静止的,回声音调不变;如果回声音调变高,说明目标向声呐靠近;如果回声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远离声呐。
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在发出声波信号10s后接收到经潜艇
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求A和B的距离是多少?(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视潜艇B,突然接收到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变低,且测出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A、B连线上,经1min后B与A的距离是多少?
月球上能否要用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铁管、水、空气。故选A
考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C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故选C
考点:声音的产生
3.B
【解析】
试题分析:人耳能分辨出两个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约为0.1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故同一声音,到达某点的距离相差Δs=Δtv声=0.1s×340m/s=34m时,就会被人耳分辨出来,听起来含混不清。读题并观察图示可见,两个音箱S1和S2同时在不同地点放出相同声音,到达乙、丁两地的距离是相等的,相同声音同时到达乙、丁,听起来声音是清晰的;两个音箱S1和S2同时在不同地点放出相同声音,到达甲、丙两地的距离相差150m,时间间隔约为,人耳可以分辨出同一声音到达的时间不同,声音听起来含混不清。对照各选项,B符合题意,选填B。
考点:人耳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公式应用。
4.(1)4.50.(2)0.2N;3.6.(3)变小,真空.
【解析】
试题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物体的端点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2)最小分度值是相邻两刻度线示数大小;弄清最小分度值,由图可读出测力计示数,即物体的重力大小.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1)由图知物体的长度是6.50cm﹣2.00cm=4.50cm.
(2)由图知3N刻度线与4N刻度线间有5个小格,则最小分度值为=0.2N,由图知物体重力为3.6N.
(3)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铃声变小,当中招内没有空气,即为真空时,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4.50.(2)0.2N;3.6.(3)变小,真空.
【点评】最小分度值是测量仪器两相邻的刻度线间距表示的示数大小,对测量仪器读数时,要先分清最小分度值是多少.
5.大;望远镜
【解析】
试题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距离之外的物体按一定倍率放大,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
解: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3×108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地月间相距3.84×108m,要观察太空岩石撞击月球,天文学家必须借助望远镜
故答案为:大;望远镜.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传播速度和望远镜,属于基础题.
6.振动
空气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7.音叉的振动较小,不易观察
不能
音叉停止振动
【解析】
试题分析:音叉的振动较小,不易观察,当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时,可以感觉到有震动,说明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音叉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所以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
8.340
1020
3×108
3.9×108
【解析】
试题分析: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s=vt=340m/s×3s=1020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8
m/s,1962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2.6秒后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s=vt=(3×108m/s×2.6s)/2=3.9×108m。
考点:声速与光速及有关计算
9.振动
空气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靠空气传播的。发声的鼓面上的小纸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在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朵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0.①7500m
②8100m
③不能;
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解析】
试题分析:解:①∵υ=1500m/s
t=10s
根据
∴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
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接收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变低,说明潜艇B远离潜艇A。
当
潜艇B行驶的路程为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不能;
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考点:声音的反射;速度公式综合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