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同步练习2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同步练习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8-30 16:59:28

文档简介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同步练习
1.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保险箱”,当人们存放自己的贵重物品后,用仪器记录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信息,以便今后用这些独有的信息才能取自己的东西,防止被别人盗领.这里的“声纹”,主要记录存放的是人发声的哪个特征(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2.下列四幅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声音调越高
B.
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的声音越大
C.
纸板划得越慢梳子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D.
安装噪声检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
3.小海在自习课上“吼”了一声,“吼”声达到85分贝,旁边同学的耳朵被震得嗡嗡响,关于他的“吼”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吼”声属于超声波
B.
“吼”声传递了能量
C.“吼”声属于噪声
D.
85分贝说明“吼”声响度大
4.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
)
A.组成的材料
B.振动的快慢
C.振动的幅度
D.自身的结构
5.声音有“乐音”与“噪声”之分,从声音的特点看,
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
(有规律/杂乱无章)
6.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佛光普照,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是不同的。
(2)莲花座上,“千手观音”身披绚丽霞光,这些是由红、
、蓝三原色依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
(3)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产生的效果。
7.击鼓时,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声音的
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
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8.如图A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轻些,第二次用力些,则第二次发出的声音的
大。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
梳子发出的声音的
高.
9.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明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音叉如图所示:
①当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发声的同时必须注意观察

②当小明加大敲击的力度时,他听到和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④乒乓球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10.如图1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2、3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的特色叫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也不同。故选C
考点:声音的三特色
2.C
【解析】
试题分析: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A选项不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
空气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小,B选项不符合题意;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纸板划得越慢梳子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C选项符合题意,选填C;安装噪声检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防治噪声,D选项不符合。答案:C
考点:音响声音特征的因素辨别;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监测仪的用途。
3.A
【解析】
试题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范围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吼”声不属于超声波,因为超声波人耳听不到,故选项A错误,符合题意;“吼”声使旁边同学的耳朵被震得嗡嗡响,说明声音引起鼓膜振动传递了能量,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吼”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属于噪声,故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等级,85分贝说明“吼”声响度大,故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
声现象
4.C
【解析】
试题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振动的幅度。故选C
考点:响度
5.乐音
有规律
【解析】
试题分析:“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噪声”是发声体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指那些刺耳的,令人难以接受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考点:“乐音”与“噪声”
6.音色
绿
升华
【解析】
试题分析:(1)声音的特色叫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乐器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莲花座上,“千手观音”身披绚丽霞光,这些都是三原色依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
(3)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吸热。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就是由于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产生的效果。
考点:音色;光的三原色;物态变化
7.音调;响度.
【解析】
试题分析: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击鼓时,鼓皮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响度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考点:
音调和响度
8.响度

音调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轻些,响度小,第二次用力些,则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乙梳子的齿比较密,薄塑料片振动的频率高,则声音的音调高.
考点:响度和音调
9.①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
②听到音叉的响度越大,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越大
③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④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转换法。
【解析】
试题分析:①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与敲击的力度有关。敲击的力度越大,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越大。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判断音叉振动的幅度大小。当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发声的同时必须注意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以便了解音叉的振幅。②当小明加大敲击的力度时,音叉的振幅增大,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他听到和观察到的现象是:听到音叉的响度越大,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③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④乒乓球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答案:①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
②听到音叉的响度越大,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越大
③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④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转换法。
考点:实验现象猜想;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方法识别—转换法。
10.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2和3,2图中钢锯条偏离原来位置距离大于3图钢锯条偏离原来位置距离,所以2图比3图钢锯条振幅大,又因为2图比3图钢锯条响度大,所以得出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考点: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小明敲鼓
广口瓶中的手机
用纸板划动梳齿
噪声监测仪《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同步练习
1.小月同学认为生活中的现象出现原因不正确的是(

A.蝙蝠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是采用了回声定位法
B.大象们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
C.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D.冰块熔化时温度不变说明晶体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下面关于音调和响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调高就是响度大
B.音调低就是响度小
C.“高声大叫”的“高”是指响度大
D.“低声细语”的“低”是指音调低
3.(3分)“洋装虽已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能听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哪一特征来断定的(

A.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音速
4.对下列物理量的认识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41

B.现在考场中的温度大约37℃
C.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大约在11
Hz
D.一般的城市交通噪声估计在80分贝左右
5.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A.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大。
B.宋祖英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宋祖英的歌声的
好。
C.小女孩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她的说话声
高。
6.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从物理学科角度来讲,它们都属

7.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气,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骑自行车的速度大约为

8.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
的力拨动(选填“相同”或“不同”),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9.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1(Do)”、“2(Re)”、“3(Mi)”、“4(Fa)”四个音调,你觉得声源是
,则吹出“2”声的瓶子序号是

10.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子的声音,这样做加快了录音机喇叭纸盆振动的
,使
变高。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蝙蝠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是采用了超声波回声定位法,故选项A是正确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大象们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地震、台风、核爆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选项B是正确的;C选项中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说明的是响度与振幅有关,该选项是错误的;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选项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符合题意的选项是C。
考点: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声音的特性——响度与音调,晶体熔化的特点
2.C
【解析】
试题分析:音调反映的是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而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和声音的传播范围有关,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传播范围越小,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由题意知:本题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是C。
考点:声音的特性——响度与音调
3.C
【解析】
试题分析: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我们能听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断定的
考点:
声音的特性
4.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37℃接近人的体温,人感觉很热,所以现在考场中的温度大约30℃左右;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我们能听到蜜蜂飞行时的声音,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可能是11
Hz;噪声超过70分贝聚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一般的城市交通噪声估计应小于80分贝。
考点:
热现象和声现象
5.响度
音色
音调
【解析】
试题分析:(1)“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响度大;
(2)宋祖英的歌声“悦耳动听”,是说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色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是指讲话声的音调高。
考点:声音的特性
6.甲和乙;
甲和丙;
乐音.
【解析】
试题分析: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对应波形越密,表示声源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题中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响度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对应波形波峰越高(或波谷越低),表示声源振动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题中响度相同的是甲和丙;从物理学科角度来讲,噪声是由声源做无规则振动而产生,而乐音是由于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故题中它们都属乐音。
考点:音调高低、响度大小在波形上的显示,乐音与噪声
7.丁甲乙丙;丙乙甲丁;
5
m/s

【解析】
试题分析: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一般物体越短,振动发声时振动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单调越高,物体越长,振动发声时振动频率越慢,发出声音的单调越低。由题意知:对着瓶口吹气,是由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故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丁甲乙丙;敲击瓶子时是由瓶内水振动发声,所以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丙乙甲丁;由日常生活常识可知骑自行车的速度大约为5
m/s。
考点: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速度的估测
8.相同
音调
声音小于20Hz,属于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
【解析】
试题分析: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使它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此时钢尺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
考点:
音调
人的听觉范围
9.空气柱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使玻璃瓶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四个音调的声源是应该是空气中,瓶内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则吹出“2”声的瓶子序号是乙
考点:
声音的产生
音调
10.音色
频率
音调
【解析】
试题分析:音色:由发声体自身结构、材料等决定。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子的声音,这样做加快了录音机喇叭纸盆振动的频率的快慢,使、音调变高。
考点:
声音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