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尝试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1.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2.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3.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4.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5.一元硬币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某同学认为其中含有铁.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咱们拿磁铁来吸一下试试”。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来说,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D.分析与论证
6.小敏想探究小球滚上斜面的最大高度与斜面倾角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将两个斜面AO与OB对接成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让质量为5g的小球,在斜面AO上高H处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经O点滚上斜面OB,测量小球达到的最大高度h,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改变斜面OB的倾角θ,重复实验;
②用质量为7g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m/g
小球在斜面AO上释放高度H/cm
斜面OB的倾角θ/o
小球在斜面OB上的最大高度h/cm
1
5
10
40
9.0
2
30
8.6
3
20
8.0
4
7
10
40
9.0
5
30
8.6
6
20
8.0
(1)比较实验1、2、3(或4、5、6),说明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_______有关。
(2)比较实验2和___(选择序号),说明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小球质量无关。
(3)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小球在斜面OB能达到的量大高度是____cm。
7.在“探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甲、乙二组同学采用三个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在空气中的重力G,然后把三个物体分别浸没在水、酒精中,并记录下此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h和测力计的示数F拉.接着甲组同学还改变了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h进行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已知ρ水>ρ酒精)
同学
液体的种类
实验
序号
h(厘米)
G(牛)
F拉(牛)
甲
水
1
5
2.0
1.0
2
5
4.0
3.0
3
5
5.0
4.0
4
10
5.0
4.0
乙
酒精
5
5
2.0
1.2
6
5
4.0
3.2
7
5
5.0
4.2
(1)甲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深度h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5、6与7)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
.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
(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的最后两列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1、2与3或5、6与7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
.
(b)分析比较1、2与3和5、6与7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
.
(5)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他们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们的研究目的.
同学
液体的种类
实验序号
h(厘米)
G(牛)
F拉(牛)
甲、乙
8
/
9
/
10
/
8.小雨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孩荡秋千,她发现无论小孩秋千摆荡得高还是低,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好像并没有不同,当小孩离开后,秋千继续摆动的快慢似乎和有人时也相同.那么秋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
A.可能与秋千摆动的幅度有关B.可能与秋千和人的质量有关
C.可能与秋千吊绳的长度有关
她决定用单摆来模拟秋千,探究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她准备了不同质量的小铁球(质量大小已知)、细线、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器材还应该有
.
实验次数
摆幅(m)
小球质量(kg)
摆长(m)
时间(s)
1
0.1
0.03
0.8
1.8
2
0.1
0.04
0.8
1.8
3
0.2
0.04
0.8
1.8
4
0.2
0.04
1
2.0
(2)小雨完成了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要研究摆动的快慢与小球质量的关系应选择
两次实验进行比较.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
有关.
(4)在摆线悬挂点O的正下方固定一个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碰到铁钉后摆球仍能继续摆动,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如图乙所示,若摆线OA长为0.8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应
1.8s(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9.如图所示,小明看到打桩机思考“重锤对地面打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提出猜想一:打击力的大小与重锤的质量有关.
请你完成猜想二:打击力的大小与重锤
有关.
(1)小明找来排球和足球模拟“打桩”,验证猜想一.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台秤分别称出排球和足球质量m1、m2;
②在光滑平整的地板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叠放一张复写纸.将排球从纸的正上方一定高度静止下落,排球打在复写纸上,在白纸上留下打击的复写印迹,记为“印迹1”;
③换用足球从另一高度落下,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到足球打击的“印迹2”;
④比较两次“印迹”大小,“印迹”大者说明打击力大.
(2)请你对小明的实验方案做出评估:
.
(3)看到小明的实验后,聪明的小华设计测出排球和足球的打击力大小方案:他将留有“印迹1”的白纸铺于台称上,排球放在印迹上,用力挤压使排球发生形变后…,同理可测出足球打击力的大小,请你完成“…”所代表的方案:
.
(4)此种测量打击力大小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经常使用,请你列举一例:
.
10.人们发现汽车在行驶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F1与汽车迎风面积S和汽车行驶速度v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为汽车行驶速度v=20m/s时空气阻力F1与迎风面积S的有关数据,表2为迎风面积S=4.0m2时空气阻力F1与汽车行驶速度的有关数据)
表1
S/m2
1.0
2.0
3.0
4.0
F1/N
103
206
309
412
表2
v/m s﹣1
10
20
30
40
F1/N
103
412
1648
(1)由表1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
关系.
(2)表2漏填了一个数据,漏填的数据应为
N.
(3)汽车在行驶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
有关.(写出一个因素即可)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故选C。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2.C
【解析】
试题分析: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故选C。
考点:机械能转化
3.C
【解析】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故选C.
【点评】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4.C
【解析】解: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
“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5.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小明同学就用磁铁吸引了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进行实验的环节,故选C。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6.(1)斜面OB的倾角θ;
(2)5;
(3)10
【解析】
试题分析:(1)由表中实验序号为1、2、3(或4、5、6)的实验可知,在小球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斜面倾角越小,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越小,由此可知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斜面OB的倾角θ有关;
(2)由表中实验序号2和5的数据可知,在斜面倾角一定时,小球质量不同,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相同,由此可知: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小球质量无关;
(3)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小球达到最高点时的动能为零,小球的机械能等于其重力势能,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高度与初始高度相同,小球在斜面OB能达到的量大高度是10厘米。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7.(1)无关.
(2)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随着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
(3)1与5或2与6或3与7.
(4)(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值相等;
(b)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值越大.
(5)
同学
液体的种类
实验
序号
h(厘米)
G(牛)
F拉(牛)
甲、乙
煤油
8
5
2
/
9
5
4
/
10
5
5
/
【解析】解:(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与4能看出,将同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不同深度中,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重力的关系可知:同一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不同深度处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相同,即深度h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重力的关系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随着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
(3)结论是: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越小.故我们的实验应是选用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中,故选用1与4与7(或2与5与8或3与6与9)实验步骤可得出结论;
(4)(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值相等;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值越大;
(5)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在选择其他液体(如煤油),将不同物体(重力分别为2N、4N、5N),浸没在相同深度处(h=5cm),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无关.
(2)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随着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
(3)1与5或2与6或3与7.
(4)(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值相等;
(b)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值越大.
(5)
同学
液体的种类
实验
序号
h(厘米)
G(牛)
F拉(牛)
甲、乙
煤油
8
5
2
/
9
5
4
/
10
5
5
/
【点评】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弹簧秤的示数变化,分析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本题在分析问题时要思路清晰,明确控制的是什么变量,改变的是什么因素,对比表中数据一般是按行或按列分析.
8.(1)秒表;
(2)1、2;
(3)摆长;
(4)小于.
【解析】解:(1)实验中要涉及到摆长、摆动幅度、质量、往返摆动的时间的测量,她准备了不同质量的小铁球、细线、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因此还缺少测量往返摆动的时间的仪器﹣﹣﹣秒表.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研究任意一个因素和往返摆动时间的关系时,一定保证其它因素不变.所以要研究摆动的快慢与小球质量的关系应控制摆动幅度、摆长不变;故应选择1、2两次实验进行比较.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往返摆动的时间在摆动幅度、质量变化时,摆长不变,摆动的时间不变;只有在摆长改变了,往返摆动的时间才改变;所以可得结论:往返摆动的时间与摆长有关,与小球质量和摆动幅度无关.
(4)由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与摆幅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短了,会小于1.8s.
故答案为:(1)秒表;(2)1、2;(3)摆长;(4)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知道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往返摆动的时间越长.
9.(1)高度;
(2)没有控制两球下落高度相同;
(3)使排球的形变与“印迹1”重合,读出此时台称的示数,即为排球的打击力F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足球的打击力F2.
(4)平面镜成像中用后面的蜡烛等效替代前面蜡烛的像.
【解析】解:据生活经验可知,在高度一定时,重锤的质量越大,其打桩时的打击力越大;且在质量一定时,重锤的高度越大,其对桩的打击力越大,故打击力的大小与重锤的质量和重锤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2)该同学在c中,换用足球从另一高度落下,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到足球打击的“印迹2”;没有控制两球下落高度相同,同时他采用的这种测量力的方法不易操作.
(3)使排球的形变与“印迹1”重合,读出此时台称的示数,即为排球的打击力F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足球的打击力F2.
(4)将排球从纸的正上方一定高度静止下落,排球打在复写纸上,在白纸上留下打击的复写印迹利用了等效替代法,利用等效替代法的如:平面镜成像中用后面的蜡烛等效替代前面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高度;
(2)没有控制两球下落高度相同;
(3)使排球的形变与“印迹1”重合,读出此时台称的示数,即为排球的打击力F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足球的打击力F2.
(4)平面镜成像中用后面的蜡烛等效替代前面蜡烛的像.
【点评】本题考查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便于理解和解答问题.
10.(1)正比;(2)927;(3)风速(或空气密度、车的外形、车的表面情况).
【解析】
试题分析:(1)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汽车行驶的速度相同,探究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也称风阻)与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S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也称风阻)与行驶的速度关系时,要控制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一定,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3)汽车在行驶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还与风速有关,还有可能与空气密度、车的外形、车的表面情况等因素有关.
解:
(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时,汽车正面投影面积S增大到2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2倍;汽车正面投影面积S增大到3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3倍;所以可得出结论:当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与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成正比;
(2)探究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也称风阻)与行驶的速度关系时,要控制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相同;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2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4倍;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4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16倍;所以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3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9倍,所以缺少的数据为103N×9=927N;
(3)汽车在行驶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还与风速有关,还有可能与空气密度、车的外形、车的表面情况等因素有关.
故答案为:
(1)正比;(2)927;(3)风速(或空气密度、车的外形、车的表面情况).
【点评】此题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量与几个量的关系,这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要熟练掌握.《1.4尝试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1.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2.有一个银白色的金属硬币,同学们想知道它是不是由钢材料制作而成,小明拿出一块磁铁去吸引它,看其是否能被吸引,小明拿磁铁去吸引硬币的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D.得出结论
3.在科学探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
)
A.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B.做出一个假设
C.制定一个探究计划
D.得到一个实验结论
4.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5.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猜想与假设;②评估;③提出问题;④分析论证;⑤设计实验;⑥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①④⑤⑥②
C.③①⑤⑥②④
D.③①⑤④⑥②
6.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小王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____和____,结论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
)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
(3)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铺,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
(同时/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中两片纸作的
(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7.小明注意家里摆钟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2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摆长l/m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周期T/s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周期平方
1.2
1.6
2.0
2.3
2.9
3.2
3.6
4.0
(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l越长,周期T越
(选填“长”或“短”).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3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的关系图象.
(3)分析图3所示图象,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成
关系.
(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
.
(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
8.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9.炎夏,小雁骑着打足气的自行车出去玩.路上遇到同学小明,她就将自行车停放在烈日下与小明聊天.正聊在兴头上,猛听的“砰”的一声巨响,车胎爆裂!这是怎么回事?
(1)请你用刚才探究出的结论解释一下.
答:在烈日照射下,车胎内空气温度
,空气的体积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破.
(2)小雁和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程序是
.
10.体育课上老师安排男女同学分组打篮球,小华发现男女同学组的篮球落地后都会反弹,但反弹的高度却不同.篮球由静止开始下落,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与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1: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3: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地面材料有关.
于是,小华用两只充足气的#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制地板上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球的型号
下落高度/cm
地面材料
反弹高度/cm
1
#7
120
木质
80
2
#7
120
水泥
90
3
#7
150
水泥
110
4
#6
120
木质
80
(1)要验证猜想2,需要选用实验序号为
、
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2)通过他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篮球反弹的高度与
有关;与
无关.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素:
第一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第二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实验的核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解:
对于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影响因素,小明认为可能与颜色有关,是对影响因素的判断,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故选A.
【点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只是记住有关的探究步骤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
2.C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利用磁铁吸引铁的性质,“拿磁铁来吸一下”来判断物体是否有磁性,这一过程是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环节.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采用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此题.
3.A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但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后面的探究步骤都是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进行的,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的掌握作答.
解: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科学家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并没有去做实验或做结论等.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科学探究各环节的认识,熟悉探究过程的组成,正确运用探究方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第一步.
5.C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是什么.
解: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评估、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环节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由猜想,自由落体运动快慢可能与物体的材料、下落的高度和质量有关,所以探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要验证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就必须控制物体的质量和下落高度相同,而材料不同.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序号1和3的下落高度相同,材料不同,所以应比较实验序号1和3;当质量相等铁球和铅球从同一高度下落时,它们下落的时间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可得出结论:质量和下落高度相同时,物体下落的快慢与材料无关;
(2)
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铁片和羽毛下落过程中不受阻力,因此同时落地;
(3)虽然两片纸的质量相同且都从同一高度下落,但由于它们的面积不同,所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对折的纸片会下下落到地面,平展的纸片会后下落到地面;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而纸片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于重力是比较大的,不能忽略,所以纸片在下落过程中做的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7.(1)长;
(2)
(3)正比;
(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5)将钟摆的长度调短.
【解析】
试题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周期和摆长数据,看周期随摆长的增大怎样变化;
(2)作图时要先根据数据进行描点,横坐标是摆长,纵坐标是周期的平方,然后用平滑的线连接各点;
(3)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的特征判断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l的关系:
如果图象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说明它们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是双曲线说明它们是成反比例关系;
(4)由于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摆动一次所需时间;
(5)可以通过调整摆的长度来调整摆动时间,因为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长,摆长越短,摆动周期越短.
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时间越长;
(2)按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作图如下:
(3)做出的图象是直线,说明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4)因为单摆摆动一个周期所需时间很短,所以可以采用累计法进行分析计算,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5)若摆钟走慢了,说明钟表的摆动周期长了,所以应该将表的摆长调短些;
故答案为:(1)长;
(3)正比;
(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5)将钟摆的长度调短.
【点评】此题结合单摆实验考查了学生的表格分析能力,描点作图能力,以及利用累积法求解摆动周期问题.
8.(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解析】
试题分析:此实验是把玻璃板振动的强弱转换成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观察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就可以比较单层和双层玻璃板的振动强弱.
解:(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
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故答案为:(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点评】解决此类实验题目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9.(1)升高,增大;(2)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通过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解:(1)在烈日照射下,依热辐射的形式增加车胎内空气的内能,从高使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的体积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破;
(2)该问题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升高,增大;(2)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及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10.2;3;下落高度、地面材料;球的型号
【解析】
试题分析:(1)要验证猜想2,即篮球反弹高度和下落高度的关系,就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下落高度和地面材料一定而球的型号不同;
(2)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1和2得出篮球反弹高度和地面材料的关系,分析2和3得出篮球反弹高度和下落高度的关系,分析1和4得出篮球反弹高度和篮球型号的关系.
解:(1)要验证猜想2,即篮球反弹的高度与下落高度的关系就要保证下落高度和地面材料相同而篮球型号不同,2和3符合题意;
(2)通过分析1和2可知,在篮球型号、下落高度一定时,地面材料不同,篮球的反弹高度是不同的;
通过分析2和3可知,在篮球型号、地面材料一定时,下落高度越大,篮球的反弹高度越大;
通过分析1和4可知,在地面材料、下落高度一定时,篮球型号不同,篮球的反弹高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
2;3;下落高度、地面材料;球的型号.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的能力,每年中考都会有一个课外实验,要求使用我们所学过的实验方法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