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1
春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畅谈春游时的美丽景色,说说春游时的好心情。
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感知语言美
1.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朗润(
)
眨眼(
)
抚摸(
)
酝酿(
)嫩叶(
)
蓑衣(
)
稀疏(
)
巢(
)
rùn
zh
fǔ
yùn
ni ng
nèn
suō
shū
ch o
2.朗读指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朦胧)。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陶醉)
语调:轻盈、明快
盼望着,盼望着……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3.配乐朗读,感受春之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野花遍地是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1)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运用大量叠字,读来朗朗上口;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使句子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
(2)找出文中那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和比喻、拟人描写的景物,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并仿例造句。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仿句:
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理清层次
1.跳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描绘春景的语段。
明确:课文的二至七段。其中第二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以下五个语段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
2.轻读第一段,体会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运用反复的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
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松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第2课时
1.口头描绘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2.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
研读赏析
3.分小组探究、研读
要求:
(1)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4.(1)(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四幅图的异同。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体验反思
讨论、交流:《春》是不可多得的美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结论: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拓展延伸
交流有关春的诗句。
结束语: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布置作业:
请先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