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8-31 21:3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八单元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2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修铁路》 (俄)萨维茨基 1874年沙皇俄国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却仍然封闭保守,民穷国弱,远远落后于欧美诸国。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阻碍着俄国社会的进步。19世纪中叶,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促使沙俄进行改革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672.5.30~1725.2.8
俄国沙皇  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俄国沙皇(1682~1725)。他在位期间,积极向西方学习,兴办工场,振兴贸易;改革军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营建新都圣彼得堡。他的统治为近代俄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721年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俄国原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出现于9世纪。近代俄国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莫斯科原是偏僻小乡村,12世纪中期建城。以它为中心逐渐形成莫斯科公国,陆续合并周围几个公国。13世纪为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一个封建小邦。俄国,即俄罗斯封建国家。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人控制而独立。莫斯科公国逐渐成为俄罗斯统一国家的核心。1547年始,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俄罗斯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沙俄是沙皇俄国的简称,即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他在位时,希望自己能像古代罗马皇帝凯撒(“沙”是凯撒的俄文音译)那样行使权力,不满大公这一称号,于是在1547年1月16日加冕改称沙皇。莫斯科公国由此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 伊凡四世学习目标1、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评价。
2、能够正确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3、认识沙俄的发展史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  此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地主向农奴收欠租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农民破旧的茅草房间;一位交不起租的妇女正跪在地上,乞求地主稍微宽限些时日。冷酷的地主毫不理睬她的乞求,指着农妇身后的那头耕牛,准备让人将牛拉走。一、农奴制的危机←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
↓?依附于封建地主。
?使用地主的土地(称为份地),只有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地主可以没收农奴的份地。
?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要向地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财产继承税,服劳役和交纳一定数额的实物作为地租。
?地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简单地说,农奴就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1825年12月(俄历)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
(12月党人起义)  1825 年12月14日清早,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之机,3000多名俄国陆海军官兵,列队走向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元老院广场。他们全副武装,一路高呼“拒绝宣誓”“反对宣誓”“要求宪法”“要求民主”。上午10时,陆海军官兵们在元老院广场彼得一世铜像旁布成战斗方阵,荷枪实弹,直指正在准备登极为皇的尼古拉一世。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  1853年至1856年间,尼古拉一世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战。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俄国失败,暴露农奴制的弊端,加剧国内矛盾。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
1818.4.17~1881.3.13
1855~1881在位   1855年秋,尼古拉一世在克里米亚战争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在俄国内外危机的冲击中,其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为了阻止革命的爆发,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于1861年3月5日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制废除的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二、1861年改革  此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的场面。它表现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性质: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解放”后的农奴20世纪初俄国的冶金工厂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后,俄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的地位。评价俄国农奴制废除①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的封建残余。没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
和沙皇专制制度进步性局限性1.19世纪前期俄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
2.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3.工人、士兵、新兴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农奴制的危机1.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农奴制的弊端
2.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农奴制
3.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具体措施
4.对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评价农奴制的废除1.俄国废除农奴制是一次(   )。
 A.农奴兴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B.资产阶级兴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C.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资产阶级与沙皇联合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号召(   )。
 ①建立农民政权         ②用革命手段废除农奴制
 ③推翻沙皇统治         ④改变工资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史学界普遍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
 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B.改革使农奴无偿获得了土地
 C.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改革废除了沙皇统治CCC4.19世纪中期,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统一战争           D.民族解放运动
5.农奴制度的废除对俄国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6.19世纪中期,俄国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请回答:
(1)是谁在维护什么人的前提下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改革?
(3)农奴制的废除在俄国历史上地位如何?
(4)产生了怎样的进步作用?
(5)这次改革的不彻底性是什么?B  答: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亚历山大二世;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