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8-31 16: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导入新课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老百姓几乎目不识丁,甚至
许多官吏都是文盲。 在这片文化的荒漠中,只有教会
的主教、神甫等神职人员属于“知识分子”,长期垄断
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与教育等。是什么原因
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学习本课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导航目录课堂演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归纳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弱。新课讲授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森严的等级社会
3.基督教势力的膨胀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小 封 建 主大封建主帝 王给予土地和保护给予土地和保护提供农耕土地效忠和提供军队效忠和服兵役服劳役和耕种西欧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说明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有何特点?封建主和附庸之间,
逐级保护和负责。基督教的诞生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丕平献土 梵蒂冈教皇国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由丕平献土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时间:10世纪2.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时间、城市及意义。动脑筋: 1.法国琅城的市民起义反映了什么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2.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早期资产阶级。动脑筋:他们谁说得更有道理? 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的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文化。1.6世纪: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3.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简要回答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 垄断的天堂、特权的天堂、家长式的天堂。
皇族和政府要员都穿上与黄金等价的丝绸服装……
“全世界船只云集的市场”。拜占廷帝国曾经的繁荣课堂小结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查理·马特改革
3.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2.法国琅城的市民起义
3.作用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拜占廷帝国的概况
2.由盛转衰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请解释一下所给材料的含义?
(2)材料体现了哪一制度?这种制度源于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的改革。课堂演练活动与探究(3)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是对何地何种制度的形象概括?上图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制度的哪些主要特点? 是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概括。西欧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封主,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活动与探究 (1)形成:10世纪以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在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2)影响:市民阶级形成后,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城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西欧市民阶级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出现对历史有哪些影响?活动与探究 3.拜占廷帝国曾一度辉煌,却因长期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而黯然失色,直至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说明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意义: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我们今天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活动与探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