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
1、内容:《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毛泽东再游长沙,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
2、解析: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的革命心路历程。本文反映了作者游经长沙,看到壮阔秋景抒发了革命志士主宰祖国命运的豪情。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
(1)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解析: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沁园春·长沙》中众多意象的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渲染等表现手法,学生在鉴赏是容易遇到赏析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鉴赏全诗。
四、教学条件支持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步骤
(二)教学情境
一、问题与例题
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关于“秋”的文学知识,通过比较阅读,感受文章感情基调。
二、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设计意图:掌握词的文学常识。
三、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并掌握字词
1、重点字词。
2、情境朗读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为理解感悟做准备。
四、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问题1: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学生开发式地回答问题,小组内同学先交流自己的阅读初感,然后请几位回答,估计学生会说毛泽东很大气,志存高远;有学生会说这首词很豪放,表达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问题2: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关键词(动词)立、看、问、忆、记
由此看来:上阕的“立、看、问”则主要写眼前之景,下阕的“忆、记”则侧重写追忆往事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帮助记忆。
问题3:词的上阙景物描写很精彩,选出你喜欢的景物分析其妙处。
1、独立寒秋图
a、请学生描述这幅图,并调整开头三句词的语序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b、诗歌的语言高度浓缩、凝练,这首词也不例外。一般的,诗人们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从而形成了“炼一字而全篇皆活”的艺术效果。 “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湘江秋景图
a、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仰视,有俯视;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b、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思路。
问题4:作者面对美景问了什么问题?作者之问和景物有什么联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不是怅惘。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 “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问题5:下阕对上阕的问题是否做了回答,答案是什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严谨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6:(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请熟读掌握)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请熟读掌握)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小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设计意图: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作者情感。
三、目标检测
1.根据下面图表背诵全词。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的思路,帮助背诵。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词,感受毛泽东的诗歌风格。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巩固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和关系。
七、配餐练习(见学案)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掌握下片情感抒发
分析上片景物描写《沁园春·长沙》
教材分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篇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的,去感悟,去品味情感。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抒写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少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新生,虽然在初中接触学习过一些篇目新诗,但对于新诗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背诵上,鉴赏诗歌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将朗读作为重点和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诗歌,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去鉴赏诗歌情感。学习本节课文可以为诗歌鉴赏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本课学习,既是一个引子,又有一个例子,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能力有所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3.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
对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主要运用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品读语言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看今朝,问在座学子,谁主沉浮?”没错,此句化用了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到底是“谁主沉浮”?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气诗作,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二、题解:提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出现的位置?(回忆词的相关知识点:词的概念,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以朗诵促探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1、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片的内容。2、二读:朗读上片─→注意字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等。3、三读:朗读上片─→把握层次。(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由“看”领起的内容: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碧”数量之多─→“万”“层”“百”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找一找诗歌中的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4)第四层:说一说意象的特点。(提示:这些意象的描写性语言。)“万”
“红遍”字的作用。“层”
“尽染”的作用。“漫”
“碧透”
的作用。“百”
的作用。“击”
的作用。“翔”
的作用。(5)第五层:把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拓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的散文。(5)第五层:提问“谁主沉浮”位置的作用。(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4、四读:朗读下片─→注意读出感情。过渡语:上片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下片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提示:⑴ “携来百侣曾游”与上片“独立寒秋”形成对比。⑵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⑶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⑷ 下片照应上片。5、五读:读全词。6、归纳主题。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学生回答:上片学生回忆齐背《沁园春·雪》学生听读mp3,标记节奏、语调升降。学生齐读。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认清字形。找两个学生代表以竞赛形式朗读。小组内品读探讨。学生归纳:山、林、江、舸、
鹰、鱼学生分析:在山的描写上,用“万”字突出山之多,“红遍”说明秋天景物之广,颜色之深。也突出了秋高气爽,作者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楚。森林描写上,用“层”突出森林树木重重叠叠,面积之大,用“尽染”突出森林树木全都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秋之深,秋韵之广阔,秋味之浓厚。描写江时,用“漫”字突出了江水势之大,“碧透”突出了江水碧绿清澈,这为下句的“百舸争流”做好了铺垫。舸时,用“百”字,这里是虚指,说明船只极多,数量之大。“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鱼儿本在水中游,一个“翔”字,却写出在空中游,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小组为单位评出一个写得最好的。学生朗读下片展开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传达的感情。学生归纳上下片诗歌的内容。学生:上片:描写湘江秋日美景图。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图。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朗读全词。
此句是本诗上下片的过渡句,所以在词的结构上和内容上作用关键。由此句引出词的相关知识点。两首诗歌横向比较,以利于掌握词牌特点诗歌本就以多读多诵为基础来生发想象和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片。通过探讨品读揣摩诗歌感情。学生在宏观上朗读涵咏全词。
课堂小结2分钟
诗歌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反复朗读,理清思路,把握意象,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全诗。比较分析《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及其特点。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意”
诗人的思想感情
上片:秋景
秋日美景、绚丽恢弘
“象”
所写的客观物象“谁主沉浮”
下片:
抒情
革命精神、豪情壮志 课题名称
沁园春 长沙
三维目标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4.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目标三导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二、学做思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3、学生自读课文(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三、学做思二,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1、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3)比较鉴赏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评价,再表演。(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染、击、翔(5)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6)想象能力训练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形态,颜色,动画,特写)交流想象,帮助背诵。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五、学做思三,积累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如: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4.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第二课时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学做思一,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三、学做思二,归纳总结,指导学法(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四、课堂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解答: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鉴赏提示: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六、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七、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达标检测
一、检查朗诵和默写。二、课堂训练在下面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动词。
虎(
)深山
鱼(
)潭底
驼(
)大漠
雁(
)长空
备选项: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沁园春·长沙》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
教材分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篇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的,去感悟,去品味情感。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抒写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少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新生,虽然在初中接触学习过一些篇目新诗,但对于新诗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背诵上,鉴赏诗歌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将朗读作为重点和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诗歌,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去鉴赏诗歌情感。学习本节课文可以为诗歌鉴赏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本课学习,既是一个引子,又有一个例子,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能力有所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3.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
对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主要运用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品读语言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看今朝,问在座学子,谁主沉浮?”没错,此句化用了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到底是“谁主沉浮”?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气诗作,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二、题解:提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出现的位置?(回忆词的相关知识点:词的概念,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以朗诵促探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1、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片的内容。2、二读:朗读上片─→注意字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等。3、三读:朗读上片─→把握层次。(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由“看”领起的内容: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碧”数量之多─→“万”“层”“百”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找一找诗歌中的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4)第四层:说一说意象的特点。(提示:这些意象的描写性语言。)“万”
“红遍”字的作用。“层”
“尽染”的作用。“漫”
“碧透”
的作用。“百”
的作用。“击”
的作用。“翔”
的作用。(5)第五层:把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拓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的散文。(5)第五层:提问“谁主沉浮”位置的作用。(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4、四读:朗读下片─→注意读出感情。过渡语:上片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下片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提示:⑴ “携来百侣曾游”与上片“独立寒秋”形成对比。⑵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⑶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⑷ 下片照应上片。5、五读:读全词。6、归纳主题。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学生回答:上片学生回忆齐背《沁园春·雪》学生听读mp3,标记节奏、语调升降。学生齐读。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认清字形。找两个学生代表以竞赛形式朗读。小组内品读探讨。学生归纳:山、林、江、舸、
鹰、鱼学生分析:在山的描写上,用“万”字突出山之多,“红遍”说明秋天景物之广,颜色之深。也突出了秋高气爽,作者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楚。森林描写上,用“层”突出森林树木重重叠叠,面积之大,用“尽染”突出森林树木全都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秋之深,秋韵之广阔,秋味之浓厚。描写江时,用“漫”字突出了江水势之大,“碧透”突出了江水碧绿清澈,这为下句的“百舸争流”做好了铺垫。舸时,用“百”字,这里是虚指,说明船只极多,数量之大。“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鱼儿本在水中游,一个“翔”字,却写出在空中游,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小组为单位评出一个写得最好的。学生朗读下片展开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传达的感情。学生归纳上下片诗歌的内容。学生:上片:描写湘江秋日美景图。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图。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朗读全词。
此句是本诗上下片的过渡句,所以在词的结构上和内容上作用关键。由此句引出词的相关知识点。两首诗歌横向比较,以利于掌握词牌特点诗歌本就以多读多诵为基础来生发想象和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片。通过探讨品读揣摩诗歌感情。学生在宏观上朗读涵咏全词。
课堂小结2分钟
诗歌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反复朗读,理清思路,把握意象,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全诗。比较分析《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及其特点。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意”
诗人的思想感情
上片:秋景
秋日美景、绚丽恢弘
“象”
所写的客观物象“谁主沉浮”
下片:
抒情
革命精神、豪情壮志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教学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关于词的常识
1、产生时间
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
2、名称
“曲子词”(曲词、曲子)《
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
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
“
乐府”
《中州乐府》
、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
3、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4、分类
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
5、词的流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
二、课文相关知识
1、沁园春
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标题。
2、毛泽东
1910年毛泽东脱离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水池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远大抱负。后来他还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窗去湘江游泳,写下了“信心十足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
泽东参加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诵读、背诵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全班课内美读成诵。
2、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3、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四、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词上下片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2、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明确:1、上片主要写景,写眼前景和心中所思。下片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2、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五、分析四幅图画,学会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一)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语序正常不?
2、如何体会这个“独立”的“独”字
,你想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诗人是一位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着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无畏气概的革命家。
(二)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3、在描绘湘江秋色图的词句中,你最喜欢那个字?为什么?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何特点?
明确:生机勃勃,壮阔明丽
5、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明确: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
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
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
领略之,品味之。
六、练习:比较阅读
比较课文中独立寒秋图和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中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
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毛是胸怀博大的革命伟人;柳是决不妥协的封建士大夫。
第2课时
一、抽背
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三)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有何深意?
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
1、用语形象生动
“万”写出了山之多
“遍”写出了红之广
“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
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
“透”写出了江水之清
“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
“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
2、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
立—看—怅—问—忆—记
4、立意
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
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五、作业
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六、板书设计
万山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万类
峥嵘岁月
忆
同学少年
精神
中流击水
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