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朱”“井”“军”等9个生字,会读“德”“扁”“伍”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感受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感受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教学素材】
1.朱德等伟人或名人热爱劳动的故事。
2.教育人们应热爱劳动的俗语、名言或书法作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田字格内的9个生字,会读两条横线内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文章中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趣,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课当中,我们认识了哪位伟大的领袖?他关心的是什么人?
学生齐答:毛主席,关心的是小八路。
教师总结:同学们答得非常好。今天我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就是朱德同志。朱德同志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但他并不摆架子,而是和战士们一样干各种各样的活,因此战士们都亲切的称呼他“朱老总”,在井冈山的时候,他就主动和战士们一起去山下挑粮,那他是怎么挑粮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3课。同学们,第13课的标题是什么呢?
学生齐答:《朱德的扁担》
教师回答:对,就是《朱德的扁担》。
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板书:13.朱德的扁担),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展示课件。(课件出示1)
教师解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想一想,扁担是什么样的?谁见过真正的扁担?它可以做什么用呢?都知道的请举手。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酌情进行,如果大部分能回答该问题,则在讨论交流后进入第二环节,如果大部分不能回答该问题,直接进入第二环节,在初读课文后再讨论交流该问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学指导:
教师:(表扬学生)大家预习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具体看看朱德是怎样用扁担挑粮食的。请大家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是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通顺,有感情。如果遇到比较生疏的字,请圈画出来。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初读课文,并圈画出比较生疏的字。教师在教室来回巡视,以便发现问题)
2.自学检查: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自学效果,并根据学生自习情况点名让一两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展示自己自学情况,教师与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学生朗读完后,鼓励其他学生找出该学生在汉字拼读中的错误与感情把握方面的不足。)
教师:总结学生朗读的效果与纠错的成果,然后进行具体的指导。如在汉字拼读方面,“扁担”的“担”与“穿着”“带着”的“着”应读轻声,声音短而轻,“朱德”的“朱”、“储备”的“储”、“生产”的“产”、“穿着”的“穿”“三尺多长”的“尺”都是翘舌音,读的时候舌头只翘不卷;“赶做”的“做”为平舌音;“扁担”的“扁”、“红军”的“军”、“粉碎”的“粉”是前鼻音;“井冈山”的“井”“冈”、“并”是后鼻音。在朗读课文时,应像讲故事一样,朗读到环境描写、外貌描写等衬托人物性格的地方,语气要加重、稍慢,关于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用轻柔的语气来读。
3.学生再读
在老师进行指导之后,让学生通过纠正错误再次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意思与感情。
拼读生字,了解词义
1.教师: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朗读课文时遇到的新字。
(学生从书中指出新字。)
教师总结指出新字就是本课中的一类字与二类字。然后老师出示课件生字:(课件出示2)
教师:引导学生拼读并认识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在拼读生字拼音时学会观察并记忆生字结构,以便达到拼读与识写的同步,防止学生拼读时不看课文生字。如“军”“穿”“并”均为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但“军”的部首为秃宝盖“冖”,“穿”的部首为宝盖头“宀”;“做”为左中右结构,“朱”“井”“必”“尺”都属于独体字。
(2)让优等生带领同学们拼读生字。
(3)让后进生拼读生字并说出生字结构,优等生进行倾听并纠正错误。
(4)全体同学再一起拼读并说出生字结构,加深认识。教师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生字学习的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标注出来。)
教师:在学生标注后出示课件词语。(课件出示3)
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找并抄写重要词语的意思。如“队伍”“会师”“红军”“粉碎”“必须”“储备”“生产”“山高路陡”“翻山越岭”“赶做”等。
(学生通过字典等工具书查找重要生字的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查找效果,并出示课件展示重要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4)同时进行板书:(板书:“会师”“必须”“生产”“山高路陡”“翻山越岭”“赶做”)
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朗读本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强调语速、表情与动作在朗读中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复读,以强化朗读技巧,体会文中感情。)
教师:进行范读或通过录音(视频)进行范读,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体会。)
学生:通过自读与学习小组内的互读互听进一步体会文中感情,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师以课后的“必”“并”“军”“穿”字为例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书写的笔顺与笔画进行规范书写。
2.教师:利用动画或手写方式对“朱”“井”“产”“做”“尺”等字进行笔顺与笔画的规范书写。(课件出示,5-9)
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进行规范练习,个别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老师:引导其他同学对该同学写字时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与指导。如“军”“穿”“并”都是上下结构,应上短下长;“做”是左右结构,每一部分都要紧凑;“朱”“井”“必”“尺”属于独体字,字的每个部分都应舒展。
3.让学生描红,描完在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继续设疑
教师:本节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全文,并对本课的生字与词语进行了学习,还十分规范地对需要识读的生字进行练习。通过对本课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知道了,只有在朗读中注意到战士与朱德的动作与心理描写,才能更深切地体会本文的中心。那么,朱德与战士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他们要到山下挑粮食?为什么战士们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为什么朱德在新赶制的扁担上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这又体现了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呢?请同学们继续带着这些疑问预习本课,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0)
1.把本课生字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本上,每个字写三遍。
抄写下列字词并解释词义。
会师:
必须:
生产: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
赶做:
生字组新词。
井(
)
军(
)
穿(
)
做(
)
答案:
提示:学生在抄写生字前,教师最好先指导学生规范写字,特别强调笔画顺序与整体协调。
2.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必须:一定要,有时表示加强命令语气。
生产:人们使用工具创造资料。
山高路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赶做:赶紧制做。
3.示例:水井
军队
穿衣
做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了解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教育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做特殊“小公民”的正确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扁担》,和许多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今天,老师又把他们带到了课堂上。
2.教师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
3.教师:在上节课上,我们知道,本课写的是朱德与战士们一起上山挑粮的故事。当时,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要你们解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同学们还要对本课继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了便于体会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学们可以看着课本插图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一边欣赏课本插图,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检查,把握中心
1.教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思考如下问题:(课件出示11)
(1)本文共分几段?
(2)本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与什么地点?
本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要去做什么?
朱德最后在新做的扁担上写了什么?
朱德在新扁担上写了这三个字以后会怎么样?
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一一回答。
学生甲:3段。
学生乙:1928年,井冈山。
学生丙:朱德和井冈山战士一起挑粮食。
学生丁:“朱德记”
学生戊:继续用新扁担挑粮。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同学们把课文信息组合成一句话。(课件出示12)
本文主要了写了
(时间),朱德在
(地点)和战士们一起
(事情)的故事。
三、精读语段,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课件或观察课本插图,(课件出示13)引导学生观察: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与插图信息轻易答出。)
2.学生细读第一段。
教师提出问题,并展示课件:(课件出示14)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3)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第三小问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结合课文结构给学生做必要说明。即讲故事应先说明故事背景,以便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答案,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第一自然段段意。(课件出示15)
1928年,
(人物)的队伍与毛泽东在
(地点),但与敌人相处很近。
教师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并板书:(板书:背景:毛、朱的军队会师)
3.学生细读第二段。
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件出示16)
(1)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2)当时红军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挑粮的路这么难走,为什么大家都还争着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答案,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第二自然段段意。(课件出示17)
战士们为了
,
(目的),争着去
(活动)。
教师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原因,并板书:(板书:原因:战士们需要挑粮)
4.学生细读第三段。
(1)教师询问本段有几句话,并指名学生朗读。
(2)课件出示第三段。(课件出示18)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朱德行为的语言及战士们心理与行为的语言。
(3)教师提问:
① 朱德是怎样去挑粮的,这里是什么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② 战士们为什么劝他不要去挑粮?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③
战士们是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再挑粮了?
④
朱德同志又是怎么继续坚持挑粮的?
⑤
朱德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⑥
朱德通过赶制新扁担继续挑粮的做法使战士们怎样对待他?
⑦
以上这些体现了朱德同志的什么品质?
(本文的难点是第⑤⑥⑦三个问题,,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及朱德与战士们各自的内心想法给学生做必要说明,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与心理认同,切勿硬性公布答案。)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答案,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第三自然段段意。(课件出示19)
(人物)通过
(方法)继续挑粮,使战士们更加
(态度)他。
教师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过程与结果,并板书:(板书:过程:战士们藏扁担
结果:朱德赶制新扁担)
5.学生再读全文,回顾中心。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同学们回顾中心,出示课件。(课件出示20)
本文主要了写了
(时间),朱德在
(地点)和战士们一起
(事情)的故事,表现出朱德同志
、
(成语)的精神。
教师进行板书总结:(板书: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四、课堂拓展,知识积累
1.教师:同学们,朱德同志虽然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但他也是一位不搞特殊的人,正是他这种既重视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才赢得了战士们对他的敬爱,我们也要像朱德那样,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做特殊“小公民”,在家要积极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打扫教室卫生的工作,班干部也要和普通学生一样,积极参加打扫教室卫生的工作。
本课主要讲了朱德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的故事,体现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那么朱德的这种高贵品质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还是听听他小时候的故事吧!(课件出示21)
故事原文:《朱德小时候挑水的故事》
朱德小时候,妈妈天天忙个不停,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朱德下决心要帮妈妈分担。一天,天刚蒙蒙亮,朱德就起了床,悄悄地拿起扁担,担起水桶就出门挑水去了。
他到了水边,把两桶水都装的满满的。两桶水装满后,他使劲地用肩膀挑,发现自己个子太小,水桶的水太多太沉,根本就挑不起来。“怎么办呢?”朱德在心里想道,“嗯,有了!一桶挑不起来,我可以挑半桶水呀!每次只装两个半桶,多挑几次,不就好了么?”
于是他就这样来来回回地挑,终于把水缸装满了。
教师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2.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搜集的名人热爱劳动、不搞特殊化的故事,或展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略)
五、课堂小结,评价激励
教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的故事,其中第三段对朱德和战士们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体现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不能做特殊“小公民”。同学们在今后也要向朱德同志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搞特殊化。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22)
字形辨析
朱(
)
井(
)
军(
)
必(
)
木(
)
并(
)
穿(
)
心(
)
人物描写:
请抄写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句子。并仿照句子造句。
抄写:
仿写:
中心回顾:
本文一共
段,主要通过对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故事的叙述,赞扬了一种高贵品质,那就是要
。
答案:
1.朱德
木头
水井
并且
红军
穿着
必须
小心
2.抄写: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仿写:我穿着校服,戴着红帽,背着装满书本的书包,和同学们一起去学校。
3.三(或3),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大家)同甘共苦。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第一段:背景:毛、朱的军队会师
队伍
会师
红军
第二段:原因:战士们需要挑粮
粉碎
必须
储备
第三段:过程:战士们藏扁担
生产
山高路陡
结果:朱德赶制新扁担
翻山越岭
赶做
总结:
朱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1.《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名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生活性,也具有较好的教育性。因此在学习时要做到知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统一。不仅仅学习课文,还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注意学会从行动、心理等角度观察人们的劳动,还应从别人的劳动中认识所体现出的高贵品质。
本文应重点学习第三段,把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关心朱德而去藏扁担,朱德为继续挑粮赶制新扁担,并做上记号的这个过程一定要梳理通顺,同时结合这个过程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各自的心理想法,最终体验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战士们关心领导的高贵品质。然后教师再适时教育学生,不仅在生活中不做小公民,还应注意在生活中同学们应相会关心,相互帮助。
同课异构
精彩片段
激趣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
学生:想。
教师:谜面是“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请问谜底是什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学生:扁担,“生在树上”是指它是木头做的,“落在肩上”说明它可以用人挑或者扛,“干活躺下”说明用它的时候是平放的,“休息靠墙”说明不用的时候立起来放。
(如果学生猜不出来,教师应逐句引导,从而体会谜语的妙处。
教师:对,就是扁担。(同时用多媒体出示扁担图片,,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还时常使用,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旧中国,扁担更是一种常见的工具。,说起扁担,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教师: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答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与板书,以便于讨论与解决)
教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今天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还要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哪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预习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做不同情况的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能够积极查阅资料,非常好,现在我们再共同梳理一下: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国民党在军事上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一方面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在山上。为了打破国民党新一轮的军事围剿及其经济封锁,共产党一方面加强根据地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从山下进行粮食采购。为了避免被国民党盯梢,他们采取了人工搬运的方式,因此,战士们亲自.挑粮上山也就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当时,,朱德已是40多岁了,但他还是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因此出现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
说课案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在1928年,朱德与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能够利用学习经验自主学习生字,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汉字,基本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但二年级学生对革命故事了解不多,因此应补充相关资料。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读相关字词。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挑粮过程中的险、难、累,体会挑粮的艰辛。
2.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和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1.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让学生体会挑粮的艰辛,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敬爱之情。
2.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上网查阅、到图书室查阅,或和家人一起搜集朱德的有关资料,使朱德这一伟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本文应抓住“二条线索,三个关键字”。二条线索即“一开始的把扁担藏起来”到“朱德赶制了新扁担”,,三个关键字即“险、难、累”。正是因为挑粮过程险、难、累,战士们非常心疼朱德,所以才把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又赶制了一根扁担,以便继续挑粮。本文从战士的心疼朱德同志太累而藏扁担,再到朱德赶做新扁担并刻上“朱德记”,最后到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这种层层推进,突破难点的写作方法,使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领袖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朱德图片并板书“朱德”二字,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积累和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两个会认字,紧接着再出示几个同音字“株”“珠”“蛛”,引导学生利用部首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并进行句式训练。这样的开篇教学设计,符合低学段“多认少写”的课标要求,让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快乐识字,感悟汉字文化的内涵,培养识字能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试学目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初读的三个要求,随后进行学习反馈,最后教师总结。
文中有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如“会师”等,这些词语对孩子来说十分陌生,所以教师应把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浴血奋战的经历给孩子做适当的补充,所以解释这些词语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体会到当时生活状况的艰辛,从而从内心深处树立对革命先辈们的尊敬、敬爱之情。
3.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围绕“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为什么要挑粮?”“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朱德为什么要在新扁担上标记‘朱德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深入感悟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紧紧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教师可采用谈话法、引导法、师生探讨法、再读课文法等方法解决四大问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如:
从“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一句中突出挑粮的“险”,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一句中”体会挑粮的“难”,从“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体会朱德同志比战士们更“累”。
正是因为挑粮“险”“难”“累”,所以大家很心疼朱德同志,于是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借此,教师可进行情感教育:同学们,看着朱德同志天天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你心疼吗?你想劝一劝他吗?
(让学生说)朱德同志,路上太危险,太难走,挑粮又太累了,你就别去了。
但战士们的愿望没有实现,朱德同志又赶制了一根扁担,并且写上“朱德记”,以此表明继续挑粮的决心,从而充分表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5.拓展延伸
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深化“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理解,可以补充当时井冈山广泛传唱的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对朱德同志的敬爱感。
6.作业布置
(1)把爸爸妈妈等人热爱劳动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伟人、名人热爱劳动,不搞特殊化的有关故事。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
7.说板书
本教学板书是为了落实教学难点所服务的。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以“藏”
“赶制”为线索,以“险、难、累”为发展脉落。故板书设计如下:
朱德的扁担
险、难、累
苦劝不成
藏
赶制
同甘共苦
令人敬爱
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1927年在革命中被捕,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于1928年来到井冈山,参与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与建设工作,因有感于朱德同志(时任井冈山根据地最高军事领导人)与战士们一起挑粮时的同甘共苦品质,创作了《朱德的扁担》这一著名篇章。后在反“围剿”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以一个连的兵力击退了敌人两个团的进攻,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并写出下诗篇《西江月
井冈山》予以歌颂。
附:
西江月
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item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item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井冈山简介:
地处湘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赣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边界,万洋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为罗霄山脉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段)的北支,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属于井冈山市,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1927年10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的斗争,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其精髓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改革开放后,井冈山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并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2016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井冈山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
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chǐ
zi
hóng
jūn
bì
xū
shēng
chǎn
chuān
yī
2.一笔一画写规范字。
必
并
军
穿
看偏旁写字词。
亻
(
)心
(
)冖
(
)宀
(
)
4.你能给下面的字变脸吗?照样子试试看!
例:见
视
(
注视
) 车
(
)
寸
(
)
心
(
)
立
(
)
牙
(
)
5根据课文搭配词语。
(
)的围攻
(
)的粮食
(
)草鞋
(
)斗笠
一些(
)
一担(
)
一块儿(
)
一根(
)
6.语境再现。
(1)1928年,朱德同志(
)队伍到井冈山。
红军要(
)井冈山根据地,(
)敌人的围攻。
井冈山上(
)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
)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大家见了,越发(
)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7.快乐阅读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dài)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哪!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窑洞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里,从重庆的红岩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长征的路上。
(1)本文一共分为(
)段。
(2)把邓妈妈认真补睡衣的句子抄写一下。
(3)年轻的护士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4)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参考答案
1.尺子
红军
必须
生产
穿衣
2.提示:特别强调笔画顺序与整体协调。
3.示例:亻
停
(停下
)心
必
(必须
)冖
写
(书写)宀
空
(空气
)
4.军,红军;
守,守卫;
必,必须;产,生产;穿,穿衣
5.敌人
足够
穿着
戴着
人
粮食
爬山
扁担
6.(1)带领
(2)坚守
(3)粉碎
(4)生产
(5)翻山越岭
(6)敬爱
7.(1)3
(2)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哪!(3)被周总理和邓妈妈的艰苦朴素感动了。(4)本文主要写了邓妈妈认真为周总理缝补衣服和女护士因此而感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