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 沁园春·雪(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 沁园春·雪(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1 11:26:33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雪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请按要求背诵并默写下列句子:
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
“望”字统领的句子。
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下阙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明确:“折腰”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但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形象地展示出无数英雄被祖国的壮丽山河所倾倒之态。
“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与“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明确:“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华,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资料补充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汉武帝的过失:好大喜功,迷信神仙方术,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苏辙眼中的唐太宗: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唐太宗 范仲淹曾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宋太祖元太祖 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明确:不同。诗人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这一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品析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上阕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比较阅读读下词,与《沁园春 雪》比较,找出异同点: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译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相同点:
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
《沁园春 雪》写北国雪景,是借景抒情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写南国雪景,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再现了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议论。上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壮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祖国山河壮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