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第一单元
3 星星变奏曲导 入 新 课 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小星星变奏曲》并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月夜星空的景象。星 星 变 奏 曲
江河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他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背景资料:
写于1980年,这是诗人的一首重要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样的十年文革,目睹了文革的黑暗和伤痛。回想那风雨如晦的年代,诗人倾诉了自己质朴的愿望,写下了这首小诗。齐读下列生字:
静谧( ) 颤动( ) 朦胧( ) 僵硬( ) 疲倦( ) 覆盖( ) mìchànménɡjiānɡfùjuàn整 体 感 知倾听,感知内容学生交流,述说听诗歌的感受,同桌对读。
提示:本诗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自由诵读,体会情境意蕴。
思考问题: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星星”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2.分别找出每节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明确: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旗子 、火——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3.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你的理由。(自主赏析)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研 读 赏 析研读第一小节,探究问题。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受。“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景象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中,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自由诵读第二节,思考: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明确: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星星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人得不到自由,人心得到不温暖。怎么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拓 展 运 用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课 堂 小 结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你最大的收获。明确: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于轻松中产生心灵的震动。布 置 作 业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