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2 10: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 入 新 课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丁肇中和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他们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学术论著有《寻找空间基本粒子》《我的家庭教育观》《我所经历的五个物理实验》《为什么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生字读音
论语( ) 中庸( )
彷徨( ) 丁肇中( )
儒家( ) 修身( )
袖手旁观( )xiùxiūrúzhàopánɡ huánɡyōnɡlún词语积累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彷徨:
一帆风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
或发急。格,推究。致,获得。意谓推究事物的原理,方能获得知识。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船挂满帆,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整 体 感 知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
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归纳:《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编 写 提 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来列提纲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解决问题。强调当今社会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希望。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来列提纲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2~5自然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列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自然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以“我”为例,分析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精 读 品 析精读课文,讨论问题组
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在文中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精读课文,讨论问题组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精读课文,讨论问题组
5.第4自然段举王明阳“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6.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王明阳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种所谓的格物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这一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7.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8.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9.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0.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却不会做研究。1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拓 展 运 用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文本,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自己亲手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如:将冷、热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实验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这对你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