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3课隆中对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3课隆中对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2 13:24:47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
第1课时隆 中 对 导入新课 解题: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如何“成霸业,兴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作者:
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蜀相诸葛亮集》等。介绍背景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压迫,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的势力迅速扩大。他们各据一方,展开混战。混战初期,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后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完全占有了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大的军阀。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一带。3.刘备因实力不够,先后依附曹操、袁绍和刘表。
4.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一路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整体感知1.齐读下列生字
璋( ) 箪( ) 戎( )
陇亩( ) 倾颓( ) 存恤( )
夷越( ) 胄( ) 殆( )
猖獗( )chānɡ juédàizhòuyíxùl?nɡtuírónɡdānzhānɡ2.划分句子节奏。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课文1.重点词语积累
欲信大义于天下: 以弱为强者:
谓为信然: 已历三世:
信义著于四海: 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时人莫之许也:
孤不度德量力: 此人可就见:通“伸”伸张 成为这样已经诚信将领调动、率领同意、承认衡量接近、趋向布置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宜枉驾顾之。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谢谢!课件18张PPT。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
第2课时隆 中 对 理清结构 朗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研读第三部分。
(1)刘备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
刘备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其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 (2)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他是如何谈曹操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他将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3)诸葛亮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对孙权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可结为外援。
(4)诸葛亮为什么建议刘备占据荆州?他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物产丰富,又是军事要塞,更为重要的是其主刘表无能。诸葛亮用反问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5)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益州的原因是什么?
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可以夺取作为可靠的根据地。(6)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应该怎么办?
①条件如何?
a.有政治资本;b.深得人心;c.人才荟萃。 ②怎样准备?


③如何行动?
a.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b.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c.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d.内政上革新政治。a.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b.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4.讨论第四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出众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于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布置作业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