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六单元
24 出师表
第1课时出 师 表导入新课猜一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知道这是对哪一部作品的评价吗?检查预习 1.请简介“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自己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请简述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出师表”该作何理解呢?
(2)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陛( ) 攸( ) 以遗( )陛下
桓( ) 攘( ) 夙( )夜忧叹
彰( ) 咎( ) 庶竭驽( )钝
裨( ) 猬( ) 咨诹( )善道
崩殂( ) 忠谏( ) 陟( )罚
臧否( ) 阙( )漏 妄自菲( )薄
bìyōubìwèihuánrǎnɡsùzhānɡjiùnúw?izōucújiàzhìp?quēf?i 2.划分节奏。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归纳建议1.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从三方面提出建议: ① 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 ③亲贤远侫。最键的是亲贤远侫。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这样,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对照注释,口译全文。谢谢!课件12张PPT。第六单元
24 出师表
第2课时出 师 表研读赏析1.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写的奏疏,可是除7、8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 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众所周知,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代为处理。2.讨论6、7段大意,并思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第6段追怀先帝的知遇之恩,概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尽心力地具体谋划。
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势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3.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二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事事以先帝为依据,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表明他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不忘先帝殊遇重托。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之情。感受写法3.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表现手法,就是“寓情于议”。这种规劝方式易于人接受,能达到良好的规劝效果。4.寓情于叙的特点 6、7段是寓情于叙,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小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