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2 11:2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古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①我们从这句诗中可以得知什么 ]
言师采药去。[②诗的第二句跟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
句意:在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③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什么心情 ]
句意:虽然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是由于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在何处。
所  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④我们从这两句诗中可以读懂什么 ]
句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行走在林间小道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
[2]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⑤这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
句意:可能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不走了。
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学挂图、音乐。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 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3.学生自读古诗。
4.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 学习古诗,体会感情
1.知作者,解诗题。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文题目:寻隐者不遇。
(2)老师释题。
寻: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乡村山野。
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 有没有问其他人 为什么不在那儿等一会儿 )
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
(1)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①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②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要寻访的人呢
(2)老师精讲。
①先解释难理解的词。
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②老师(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的意思: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的意思: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3)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①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②在哪儿采药 ③你能找到他吗
3.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1)老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题目“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3)借助书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
(1)老师: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出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儿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 ”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而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2)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并逐步背诵全诗。
四 总结全诗,体会意境
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五 实践活动
1.在悠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接着想象诗境,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笔画到图画本上,再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2.举行一次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
(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1.教师在上课前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理解诗中重点字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
3.表现欲强是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会把知道的东西迫不及待地表现给人看。老师对于他们的表现所给予的鼓励会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其中来,从而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1.解释加点的字,写出诗句的意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问:询问。言:说。
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他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就,表肯定的语气。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2.默写古诗《寻隐者不遇》。
       
    代 作者    
          ,          
          ,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2.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带。
一 温习古诗,引入新课
1.学生齐声背诵上一节课的古诗。
2.老师导语:《寻隐者不遇》给我们讲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但没有遇到隐者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了解一下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板书:所见)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习提示:
(1)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识记生字。
(3)想一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读准字音。
qí骑  zhèn振  chán蝉
(2)掌握字形。
“骑”“振”“蝉”为左右结构的字。
(3)请学生根据文中插图,简单说一说诗人看见了什么。
三 学习古诗,明确方法
1.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 (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以及儿童手上的鞭子联想,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2.揭题,解题。
(1)解释题目: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他停止唱歌,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让一个叫袁枚的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介绍作者:袁枚,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3.品悟古诗。
(1)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①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观察图画,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儿。
读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嘹亮。樾:树阴。
老师补充:“林樾”指茂密的树林。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
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②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所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意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意欲:心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读全句,看看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后,是怎样做的。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停止唱歌,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举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地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③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句和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
④读诗句,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听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②指导朗读,读出牧童唱歌时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时动作和神态的变化。朗读第一句时,要想象牧童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第二句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名读——老师评读指导——学生练读)
③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 欣赏古诗
1.老师引导欣赏。
(1)第一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2)第二句诗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都是通过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进行描写的,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捕蝉图”。
(3)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2.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3.感受意境,精练强化。
谈谈刚才想象到的意境,试着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五 总结全文
1.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活泼机灵、天真可爱)
2.老师小结: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一个夏天的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所  见
清·袁枚
  1.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2.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以学促教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1.组词。
牧(放牧) 骑(骑马) 振(振奋)
2.填空。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的中午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解释加点的字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振:振动、回荡。樾:树阴。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心想;想要。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4.默写古诗《所见》。
所  见
  代 作者    
         ,         。
         ,         。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其诗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代表作品有《剑客》《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诗多写“自得之性情”,以新颖灵巧见长而独具个性。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若干种,今人辑有《袁枚全集》。代表作品有《所见》《祭妹文》等。
^1
知识点详解

  ①“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问童子”暗示了题目中的“不遇”,师傅不在,只有童子接待。  ②这句是对上一句“问”的回答,师傅去采药了。采药是隐者的经常性活动,也介绍了隐者外出的目的。③诗人寻访隐者不遇,很失望;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使诗人失落的心情稍有安慰;“云深不知处”,又把诗人侥幸升起的一线希望彻底地打碎了。④这里交代了诗的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在“林樾”。“骑黄牛”体现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歌声”传达出了牧童的愉悦。
^2
  ⑤这两句是因果关系。“意欲捕鸣蝉”不是诗人所见,而是诗人的猜想。“忽然闭口立”体现了牧童的神态、动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