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4.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黄鹤楼送别
[2] 暮春 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 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jiàn)行。[①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句导读:这一句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写出了黄鹤楼的壮观。]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 [3] 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句导读:这一句描写李白和孟浩然分别前的神态和心情。“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形象地写出了二人难言分别的心情。]
段导读:李白和孟浩然观景不忍 [4] 话别。
[5]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②这两句话写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怎样的感情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6] [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 [7]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 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④孟浩然的话有什么含义 ]
段导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别。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饯行,两人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但孟浩然就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前往美丽的扬州。两人举杯,依依话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 [8] 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zhù)立 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 地流向天边……[⑤怎样理解这句话 ]
[9] 段导读:本段是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孟浩然乘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的离别画面,将浓浓的离别之情融入这情景之中,表达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真挚的友情。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10] 陵》:[句导读:这句讲李白触景生情,吟诗抒怀,借以抒发内心依依惜别的一片真情。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 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 流。 [11] [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段导读:李白即兴吟诗。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李白见孟浩然所乘的小船渐渐远去,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他心中无限惆怅,写出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字幕投影,图片资料,生字、新词卡片。
一 谈话导入,揭示题旨
同学们,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这里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投影出示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吧。
闻名天下的黄鹤楼建在武汉著名的蛇山上,共五层,高50.4米。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废屡建。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古人也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祎(yī)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诗。
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用掌握的汉字特点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义。
3.老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详细讲解。
(1)读准字音。
mù暮 mèng孟 yǐn饮 zàn暂 yì谊 wéi唯
(2)掌握字形。
①按结构分类记忆。
左右结构的字:饮 谊 唯
上下结构的字:暮 孟 暂
②旧字加一部分,变成新字。
皿—孟 斩—暂 宜—谊
③旧字换一部分,变成新字。
墓—暮 盛—孟 谁—唯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不忍分别。
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永世不绝:世世代代永远不断绝。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三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描写了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时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2.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送行,两人举杯,依依惜别。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李白见孟浩然所乘的小船消失在天边,触景生情,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 分段读课文
1.指名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朗读,注意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2.全班齐声朗读。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谊
不忍分别
1.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以文章题眼“送”为切入口,联系诗歌,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送”的过程,体会情感的加深——酒送、目送、心送。
2.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要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深入到文本的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从而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3.巧用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美妙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chūn
暮
春
mèng
zǐ
孟
子
zhù
lì
伫
立
zàn
shí
暂
时
yǒu
yì
友
谊
wéi
yī
唯
一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真挚)的情感 (高尚)的情操
(远大)的理想 (美好)的时光
(猛烈)地攻击 (热烈)地欢迎
(壮烈)地牺牲 (强烈)地要求
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3)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六岁开始练习弹钢琴,八岁就举办演奏会了。
(5)当时的人,都惊讶于他的音乐天才,争着要为他出版。
(1)肖邦是波兰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4)在他十五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曲。
(2)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位老师。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多媒体课件。
一 复习导入
1.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话别的情景。
2.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
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 精读课文,细心体会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文章的背景。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暮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话别。
(2)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杨柳依依、百花盛开
(3)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段。
2.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对告别场面的描绘。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酒杯说了些什么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了些什么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在课文中就是指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5)他们分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6)李白有些什么表现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想到友人去了扬州,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他的心情十分惆怅。
(7)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誉满天下”“永世不绝”“伫立江边”“凝视”所体现的感彩。
3.学习第5自然段。
(1)无论怎么依依不舍,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吗
切得很细、烤得很香的鱼、肉人人爱吃。比喻美好的诗文人人赞美传诵。
三 总结课文
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大家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严格要求自己,把古诗学好。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还有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它被称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别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
依依不舍 千古名诗
1.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做到“让学生上最有效的课、做最有效的作业、考最好的成绩、有最好的发展”。
2.“问”不是老师的专利。课堂上,老师应把“问”的机会让给学生,将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自然敢问、乐问,学习的内驱力也就随之被调动了起来。
3.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既然……就…… 如果……就……
(1)(既然)你答应小刚一起看球赛,(就)应该准时去。
(2)他(不但)自己刻苦学习,(而且)热情帮助别人。
(3)他(虽然)生病了,(但是)仍然坚持来上学。
(4)(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不能很好地建设祖国。
2.写出五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凝视 注视 打量 眺望 监视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誉满天下——李白是个誉满天下的诗人。
脍炙人口——老舍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1.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2.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王维于他死后画像于郢州。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1
知识点详解
^2
暮春:春季的末期。 似,在这里读sì。
①开篇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描绘了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情景。
^3
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4
敬仰:尊敬仰慕。
^5
②写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③这句话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意,惜别之情。
^6
饮,在这里读yǐn。
^7
④重点句解析: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重在强调: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但是友谊长存,如同这长江波涛一样滚滚东流,永远不会因为分别而中止、断绝。
^8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浩浩荡荡:指水势广阔而浩大。
^9
⑤难句解析:李白在友人远走之后,仍然“伫立”江边,“凝视”远方,表达了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李白的感情也像那江水一样绵延不绝。他所有的祝福和牵挂都只能寄托在流水上。
^10
烟花:百花盛开的景象。 天际:天边。
^11
⑥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表达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送别时的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