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2.体会“敦煌艺术宝库”的魅力,理解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 [句导读:这一句是全文的总领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①为什么把敦煌莫高窟比作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句导读:本句概括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像蜂窝似的”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洞窟的分布情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莫高窟保存着 [3] 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句导读:这两句概括介绍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 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句导读:这两句具体描述彩塑,用排比句式介绍,突出彩塑的多、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再详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看到这一尊尊惟(wéi)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 啧(zé)啧赞叹。 [4]
段导读: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先概括,后讲面,再讲点,最后写感受,结构严谨。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5] [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句导读:用一个排比句式生动地写出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 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áo)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看着这些精美 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句导读:此句总写看壁画后的感受,是对这些壁画的高度赞美。]
段导读:介绍莫高窟的壁画。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 [6] 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bó)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④“曾”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 于北京故宫等处。
段导读:介绍莫高窟的藏经洞。藏经洞曾有大量珍贵文物,但大部分被帝国主义 [7] 分子掠走。这是我国文物遗产的重大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再现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
[8]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⑤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掌握彩塑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一 谈话导入,揭示题旨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它也叫“千佛洞”。相传自前秦建元二年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至元代仍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 (多媒体展示莫高窟的资料,并加以解说。)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掌握的汉字特点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义。
3.老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详细讲解。
(1)读准字音。
huáng煌 zūn尊 lù录 xián弦 xiù绣 fǔ腐 dì帝
(2)掌握字形。
①按结构分类记忆:
左右结构的字:煌 弦 绣
上下结构的字:尊 录 帝
半包围结构的字:腐
②旧字去一部分,变成新字。
遵—尊 绿—录 啼—帝
③旧字换一部分,变成新字。
强—弦 锈—绣 惶—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断崖绝壁:高耸陡峭的山崖、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啧啧称赞:表示赞叹。
精妙绝伦:形容非常精致巧妙。
宏伟瑰丽:宏大雄伟,异常美丽。
漫天遨游:在天空中到处漫游。
三 细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交流自己的读后感,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主要写了莫高窟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宝库,令人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超群智慧。
2.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敦煌莫高窟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详细介绍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莫 高 窟
彩塑
瑰丽的艺术宝库 壁画
藏经洞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落实双基,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应仔细揣摩语言文字,挖掘各段中的训练点,设计巧记词语、用词造句等多处基础知识训练,不着痕迹地将基本技能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
3.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中,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欣赏感悟到莫高窟的美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1.看拼音,写词语。
zūn
jìng
尊
敬
qín
xián
琴
弦
fǔ
làn
腐
烂
xiù
huā
绣
花
huī
huáng
辉
煌
lù
yīn
录
音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省心(shěng xǐng) 胸脯(pú bǔ) 爪子(zhuǎ zhǎo) 娱乐(wú yú)
3.比一比,再组词。
4.修改病句。
(1)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
我估计他这道题目做错了。
(2)五年级的同学特别爱踢足球和羽毛球。
五年级的同学特别爱踢足球和打羽毛球。
(3)这次考试没考好,所以我不能灰心。
虽然这次考试没考好,但是我不能灰心。
1.精读课文,了解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有关敦煌莫高窟的图片资料。
一 复习导入
1.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敦煌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2.作者着重描写了哪几项内容
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二 精读课文,细心体会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文章的背景。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我们了解到敦煌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共有492个洞窟。
(2)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敦煌”的发音。
2.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对彩塑的描绘。
(1)这一自然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引导学生想象“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是形容人的神态的
凶神恶煞、笑里藏刀、无精打采、亲切和蔼、欢天喜地、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虎虎生威、精神抖擞、龇牙咧嘴、细眉长目、眉清目秀、姿态优雅、楚楚动人、端庄大方。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彩塑的哪些个性 指名回答。(菩萨是善良和蔼的,天王是凶猛善战的,力士是强壮勇猛的,卧佛是脾气温和的。)
(3)16米有多长 (可以用一个具体事物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佛像的巨大)比如可以举例说从教室前边到后边是8米,这尊佛像就有两间教室那么长。注意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指名回答。
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4)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 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
课文中用了“惟妙惟肖”来形容。和这个词意思相近的还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5)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太棒了!真了不起!精美无比!古代人民真伟大呀!
3.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文章对壁画的宏伟瑰丽和优美细腻的描写。
(1)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 找出来读一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从这里的省略号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飞天。
你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的飞天吗 同学们交流一下。
有的手拿笛子,轻轻吹奏;有的蓦然回首,面带微笑……
(3)提示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造句。
(4)朗读体会,想象画面,试着背诵。
4.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藏经洞里藏有什么
藏经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经过及遭帝国主义抢掠、破坏的情况。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一个道士发现了“藏经洞”。1907年、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文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五千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经书,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大量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使我们的文化瑰宝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三 总结课文
1.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它也是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所以作者称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2.这些壁画和彩塑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3.再看一遍有关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再一次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超群智慧。
莫 高 窟
彩塑 精妙绝伦
壁画 宏伟瑰丽
藏经洞 大量文物(大部分被掠夺)
1.课堂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顾及不了太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先考虑哪些资料放于课堂中学习,哪些放于课外让学生阅读。如果教师能精心地分层设计,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观看影片及彩塑图片,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
2.课堂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一堂课并不都是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适时地呈现课件,帮助学生快捷地、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3.启发式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对于课件的使用时机上。单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课文中描绘的形象是很难的,特别是像莫高窟,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以适应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走投(无路)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
(翩翩)起舞 楚楚(动人)
2.划去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笑里藏叨(刀) 一页知秋(叶)
错手不及(措) 水落是出(石)
言行一至(致) 引人住目(注)
栩栩入生(如) 无精打彩(采)
3.在每句话的括号里填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1)我的邻居很注意(节约)用水,从不(浪费)。
(2)起雾了,原来看得(清晰)的景物,现在却越来越(模糊)了。
(3)经过我们全家人的辛勤劳动,原来(贫穷)的生活今天终于变得(富裕)了。
(4)春天来了,大家脱下了(厚重)的冬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装。
1.我国的著名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北魏时期。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开凿于北魏时期。它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
麦积山石窟,处于甘肃省境内,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它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2.莫高窟
也称“千佛洞”。中国著名的石窟。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92窟,计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像3000余身。作品反映了中国从公元5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
^1
知识点详解
^2
①难句解析:句中用“明珠”来比喻莫高窟,十分贴切,突出了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着作者赞赏和自豪的感情。
^3
彩塑:民间工艺,用黏土捏成各种人物形象,并涂上彩色颜料。 慈眉善目:这里形容面目非常和善。 安详:这里形容卧佛从容不迫,神态安闲。
^4
无不:没有一个不。
^5
②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从对彩塑的描述转向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一具体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壁画规模的宏大。 倒,在这里读dào。
③排比,具体描写壁画中的典型代表——“飞天”,展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 精美:精致美好。 殿堂:这里指文学艺术荟萃的地方。
^6
④“曾”是曾经的意思,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曾”字用得精练,一是表明事实;二是连接下文,强调文物被掠走的历史事实。
^7
掠走:抢夺。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8
结晶:珍贵的成果。
⑤重点句解析:此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一是承上总结;二是强调莫高窟的全部珍品,都是劳动人民的杰作;三是深情赞美,这样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数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