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成语故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2 12: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成







[2] 古时候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句导读: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①“夸口”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 [3]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句导读:这个楚国人的话,前后矛盾。]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张口结 舌,回答不出来了。 [4] [②那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




[5] 战国 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yú) ,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③哪些词最能说明南郭先生能“充数”的原因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fènɡ)禄(lù) 。[④“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写出了南郭先生怎样的神态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6] [句导读: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是齐湣王不让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所以他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南北朝 时, [7] 有个画家叫张僧繇(yóu)。[句导读: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 ,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句导读:“张牙舞爪”“形象逼真”说明画家有着高超的画技,画的龙活灵活现。][⑤“奇怪”一词说明什么 ] [8]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⑥游客为什么不信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⑦龙真的飞走了说明了什么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揭示题旨
1.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意。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2.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几则成语故事。(板书:成语故事)
3.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准的生字多读几遍。
(2)按照以往学习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记忆生字,注意字的书写要点。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难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máo
dùn矛 盾 chǔ 楚国  mài买卖 
ruì 锐利  bì墙壁 bī 逼真  yùn神韵
(2)认清、记忆字形。
①按结构分类记忆。
上下结构:矛 楚 卖 壁
左右结构:锐 韵
半包围结构:盾 逼
②辨析形近字。
予—矛 锐—说 壁—璧 逼—幅 韵—均 服—报 卖—买
(3)指导书写。
矛:最后一笔是一撇,不能少写。
楚:上下结构,下面第一笔是横钩。
壁:下面是个“土”字,注意不要多写一点。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理解词语的意思。
戳穿:刺穿。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
(老师板书: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学生朗读课文,说一说这三则成语故事各主要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与同学讨论。
4.师生交流,总结归纳。
(1)《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那人顿时哑口无言。
(2)《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但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3)《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南北朝时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眼睛就会飞走。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张僧繇刚点上眼睛,龙便腾空飞去。
四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成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寻找每一则故事的突破口,在点上深挖,带动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自相矛盾》一文,教师可重点抓住“夸口”一词,指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滥竽充数》一文,教师可以从“总是”“不要……而要……”造句入手,让学生展开去说,了解齐宣王和齐湣王喜欢听吹竽的不同之处,知道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
3.成语故事的内容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演一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1.看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ruì



 
shén
yùn


 
qiáng



 
pāi
mài


 

zhēn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滥)竽充数    见(义)勇(为)
惊(涛)骇(浪)
排(忧)解(难)
(娓娓)动听
波(翻)浪(涌)
斩(钉)截(铁)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亡)羊补牢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有个楚国人夸口自己的矛锐利无比。(改成第一人称的句子)
有个楚国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无比。”
(2)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龙就腾空而起。(改成“被”字句)
龙被张僧繇点上眼睛,就腾空而起。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字幕投影。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
2.填词。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二 精读《自相矛盾》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学生读出“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呢
投影字幕: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都戳得穿
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些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6.学生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7.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参与表演。
三 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老师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优厚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投影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1)比较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3)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5.你愿意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吗 我们应怎样做 (指名回答)
6.小结:你能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
7.学生齐读课文。(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四 精读《画龙点睛》
1.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他为什么又给龙画上了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人们觉得奇怪、惋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了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时,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讨论。
4.小结:你能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吗 (这个成语比喻文学艺术创作等在关键之处用上点明要旨的一两笔,会起到激活整体的作用,使通篇变得更精彩。)
五 布置作业
1.创编故事。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情节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2.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的。
3.绘画成语故事连环画或者漫画。
  成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充数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1.教师可从人物入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即抓住文章的题眼。
2.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三则故事学完后,教师可趁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布置机动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图片或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以巩固学生所学。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坚固—(牢固) 推辞—(推托) 锐利—(锋利) 居然—(竟然)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语言、行动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2)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言,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画龙点睛)
(3)比喻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4)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张口结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后,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解释词语。
神韵:yùn 风度韵致,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推辞:cí 拒绝;辞谢。
(2)该故事后来被归纳为成语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1.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著作有《韩非子》。
2.
《历代名画记》
中国画史传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十卷。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论“六法”强调立意和用笔,指出画风演变因时而异。后七卷系从轩辕至唐会昌元年(841年)间画家共370余人的小传。叙述简要,吸取前人评论,并参己见,征引俱注明出处,兼收录若干画家画论。为中国古代画史要籍,后人尊为“画史之祖”。
^1
知识点详解

^2
   古时候:故事中常用来点明时间的词,意思是古代的某个时候。
^3
  ①“夸口”就是吹牛,说大话。说明那个楚国人言过其实,这才造成了他的自相矛盾。   结,在这里读jié。
  ②重点句解析:那个楚国人随意夸口,言语前后矛盾,引来了围观人的尖锐提问与嘲笑讽刺。在错误面前,他理屈词穷了。
^4
^5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竽:古乐器,形状像现在的笙。  ③“许多人”“一齐吹”等词点明了南郭先生能“充数”的原因。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④写出了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神态,这也是他能“充数”的一个原因。
^6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7
   南北朝: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 爪,在这里读zhǎo。
^8
  ⑤说明画家的与众不同,此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因为游客要求张僧繇画上眼睛,以弥补缺憾,而张僧繇一再推辞,引起了游客的怀疑。  ⑦难句解析: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龙活灵活现、威力无穷的神态,这是对张僧繇高超画技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