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五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五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03 09:27:00

内容文字预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出现和解决,唐宋皇帝分割相权,选官任官职权逐渐由地方到中央的过程,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着重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人物和事件给予充分肯定。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围绕两对矛盾的斗争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和评价其优劣的依据,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本节的难点。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导入一
朝代顺序
导入二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主要包括些什么内容呢?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等等
师:同学们记性真好。秦始皇所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继承,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大权为一身。正如课本上学习思考中,司马迁所说“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帝地位的独尊,国家成为了皇帝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皇帝一个人的政治。我们经常某个人享受着皇帝般的待遇来形容极好的生活,但是做皇帝是不是就是无忧无虑的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好了诗,打油诗)
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
辨忠奸、选官、地反叛乱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皇帝们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威胁自己皇权的官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官员。
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地方制度
1、首先我们还是从汉朝开始。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朝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诸爻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汉武帝“平定叛乱’,颁布“推恩令”
什么是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2、唐玄宗设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拥兵自重,安史之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藩镇割据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代十国的祸根。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3、北宋初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宋太祖做了些什么事情。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
利:
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
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措施:①设行省制度②省下分设路、府、州、县③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特点:犬牙交错
意义
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是:1.从整体看,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
不断被强化。
2.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补充完善。
二、皇权与相权
秦始皇建立了相对庞大的统一帝国,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他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在中央,他设置了三公九卿。是哪三公啊?
生: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然后在三公之中,唯有宰相的权利更大,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减轻了不少负担。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也在中央设置了宰相,但是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申屠嘉预诛之,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屠嘉后悔地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二:汉初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变化: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过渡:对于这样的形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否能够忍受呢?是否会允许宰相权力挑战皇权呢?
生:不会
师:那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材料三:汉武帝时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
材料四:汉武帝时丞相任职时间和离任原因:
姓名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2月
严青翟
畏罪自杀
2年10月
许昌
免职
3年8月
赵周
下狱死
2年7月
田蚡
去世
3年9月
石庆
去世
8年3月
薛泽
免职
7年6月
公孙贺
下狱死
12年2月
公孙弘
去世
2年4月
刘屈髦
下狱腰斩
2年2
李蔡
畏罪自杀
3年
田千秋
昭帝时死
2年
汉武帝时: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东方朔)
③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内朝牵制外朝示意图:

到了隋唐的时候,中央官职又发生了一些变化。隋唐两朝在中央设置了三省六部制。
大家先仔细看课本13页倒数第二段,然后回答我这样几个问题。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它是如何运行的?对皇帝加强有何作用?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⑴主要内容:
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⑵特点和影响:
①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②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减少决策失误。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过渡:唐朝过后,是谁又建立了下一个王朝呢?
生:赵匡胤
宋朝
师:他又采取了些什么措施去捍卫自己的皇权呢?
宋代:二府三司制
示意图:
⑴主要内容:
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⑵影响: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到了元朝时期,皇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乘天子,下总百司,,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之权。元朝后期。其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的皇帝的继承。那接下来的朝代是如何解决呢?请听下节课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从汉至元,相权是如何演化的,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呢?
1、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2、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和反弹的时候(例如元朝),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3.从汉至元相权多次被分割,但是宰相的职务从未被取消,说明了什么?
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在这对矛盾没有完全激化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废除宰相。
(二)监察制度
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十三个监察区,设刺史(御史大夫)
唐代“御史台“
宋朝“提点刑狱司“
(各朝代都有)
目的
官员互相监督,以便于皇帝控制官僚机构。
演变历程
朝代
机构
职权
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
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同时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地方:郡设监御史
负责监察。
汉代
中央:御史大夫
主管中央的监察机构。
地方:十三部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御史台
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御史台
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

中央:都察院
负责监察
地方:提刑按察司
负责监察和司法

沿袭明朝
演变趋势
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评价
积极
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局限
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因此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这是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选官制度的变化
1、在秦以前:世官制
2、汉:察举制
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标准:品行
科目:孝廉
3.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隋唐以后:科举制案例:青年才俊张三,祖辈都是贫农,孝敬父母,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他的梦想是跳出龙门,当上高官,在皇帝身边工作,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一天张三得到了下面一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宝图,请你帮张三看看,他何时才能实现梦想?并请你帮张三填写下表:
朝代
选官制度
含义
选官方式和标准
张三能否当上高官?
先秦时期
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官职世袭;贵族,嫡长子继承。
不能!张三的祖辈都是贫农。
秦朝
军功爵制
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按军功的大小
不能!张三没有军功。
西汉
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以官举荐;看德行和才能。
有可能!张三有才有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依据中正的评定授官;看门第的高低。
不能!张三祖辈都是贫农。
隋唐—明清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
面向社会公平竞争,通过考试;看考试成绩和才能的高低。
很有可能!张三能背诵《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
演变趋势
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在汉朝时,张三第一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张三很担心。通过材料请你再次帮张三看看察举制有哪些缺点?要想当官的话,张三在人际交往方面应该怎么办?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缺点:①容易任人唯亲
②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③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3、在隋唐至明清时期,张三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对于科举制,历经沧桑的张三感慨很多,结合他的历史见闻,他对科举制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积极作用: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的方式,追求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作用: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科举制为皇权服务,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总结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机构
监察制度
.
选官制度
先秦
西周:分封制秦国:县制
世官制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郡→县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设监御史
军功制
汉朝
内外朝制度
郡县→州郡县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十三部刺史
察举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
御史台
科举制
宋代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
提点刑狱司
元朝
一省一台二院制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御史台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中央:都察院地方:提刑按察司
清朝
雍正设军机处
省→道→府→县
沿袭明朝
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国封建社会从兴起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有限。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汉武帝:皇帝
相权一分为二
外朝:执行机构
内朝:决策机构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常侍
侍中
尚书令
九卿
宋代:皇帝
行政
财政
军事
三司:三司使
枢密院:枢密使
中书门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始皇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了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体制在秦之后易于产生两类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导入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展现汉高祖、韩信的图文材料,导入郡国并行制。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
(1)措施:
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
4、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因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实质上是把原来的三个丞相变成现在一个丞相的职位,因而强化了相权,也就加强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用一则假设材料导入: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个读书人……你会选择?——做官
首先展示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略)
1、汉朝:察举制
(1)含义:汉代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标准:孝廉、秀才(后称茂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2)标准:门第
3、隋唐:首创并完善科举制
(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是形成。
(2)标准:才学
(3)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课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等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问题解答(略)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教案制度的演变
教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
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的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老师提出问题: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学生回答:1.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2.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二、创设情景:多媒体播放宋以前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武帝加强君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了解:由于秦汉交替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初期的皇帝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无为而治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老师提出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
学生回答:汉武帝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
3.隋唐三省六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分析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同时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
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老师总结: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指出: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5.元朝中央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提炼出元朝中央制度的内容:元朝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
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设问: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学生回答: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的州县
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3.宋朝的路州县
老师指出:①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县三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
“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元的行省制度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不论有利与不利影响,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学生的意见,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本课小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材问题解答提示
本课测评: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课堂作业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
3.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4.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
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答案:1.
B;
2.
B;
3.
D;
4.
B;
5.
C。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从汉到元的主要政治制度,理解君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发展变化,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发展的主线,并且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发展轨迹,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初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认识其作用——一方面,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两种评价)
告之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读了这两段材料,你认为这两段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观点
学生:第一段材料对中围两千年的历史是否定的态度;第二段材料相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教师:这两种观点完全对立。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均源于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二种观点则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升到政治文明的高度,认为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求答案。
【点评】两位史学大家对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孰是孰非 带着这样的疑惑,学生开始了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站在学者、大师的肩上俯视所学内容,也体现出了比较高的教学立意。
【学习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板书)
教师:什么是中央集权 其对称是什么
学生:中央集权的对称是地方分权。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服从于中央。
教师:中央集权的发展就是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不断进行斗争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汉到元这种斗争的基本脉络。
【点评】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历史概念——中央集权,为学生深入学习所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1.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板书)
教师:首先,我们解释一下“郡国”这个名词:郡指郡县,国指王国。既然汉承秦制,为什么西汉不简单地沿用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而搞一种双轨制呢
学生:汉高祖错误的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巩固统治。
教师:这固然同汉高祖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关,但是,也同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有关。(出示材料)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镶,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什么情况 学生:经济残破,民生凋敝,物价腾贵。
【点评】适当补充原始资料,突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教师:当时国家财政困难,但汉初的疆域却很辽阔,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中央很难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控制,难怪刘邦会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于是刘邦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以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年龄的增长,权力的扩大,可在辖区内征收租赋,铸造钱币,任免官吏。这实际上与割据无异。王国已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出示图片:‘汉初的王国问题)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当时,中央直辖领地仅15郡,而王国辖地达39郡。汉初,一些政论家已经对郡国并行制表示出深刻的忧虑,如(出示材料):
天下之势,方病大瘦,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点评】这段原始资料,生动形象,比喻深刻,有助于学生认识解决王国问题的必要性。
西汉初年,解决王国问题的关键步骤,是在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把王国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侯国。诸侯直辖领地大为缩小,无力对抗中央。这使王国问题得以根本解决。请大家记住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思路,我们稍后还会提到。类似的现象在唐朝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即藩镇割据。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板书)
请大家阅读教材1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请大家认真看看这样一个资料(出示图片:唐朝藩镇的分布和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
请大家结合上述汉、唐两代的历史,思考这样的问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根源何在 会对政局产生什么影响
【点评】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又直指汉唐两代的共性问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学生:地方权力过大,可能导致地方叛乱,破坏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汉代的七国之乱和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例证。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出示材料:五代建立者的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大家看看想想,五代的建立者有何共性
学生:节度使。
教师:均为前代的领军大将,以军权夺政权。这样的结果会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产生一定的影响吗 北宋是由谁以何种方式建立的
学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教师:当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不希望他的部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因此,他必须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点评】五代建立者的简历,不仅展示了一个历史现象,又成为学生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资料。这个资料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而且在此出现,既贴切自然,又有一定的说服力。
3,北宋的地方分权(板书)
请一位同学朗读教材1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朗读教材),
教师:北宋的地方分权有诸多弊端。最明显的是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我们常用四个字概括北宋一朝的特点——积贫积弱。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北宋的疆域远不如盛唐辽阔国力也要弱得多,国际地位也不如唐朝那么引人关注。然而,北宋这个朝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从未发生地方叛乱,社会状况相对稳定。这就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唐朝。从这个结果来看,你觉得宋太祖的地方分权的目标实现了没有 ’
学生:实现了。
教师:强干弱枝的思路在接下来的元代发生了变化。
【点评】讲求教学过渡的顺畅性,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话语不多,却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4.元朝的行省制度(板书)
教师: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出示图片
:元朝疆域)
以往传统的郡、州管辖范围有限,而且由于北宋的地方分权,地方官的权力也很小,已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因此元朝统治者创立行省制。请看教材l3页的“元朝行省图”,从图上看,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
学生:辖区广阔。
教师:元朝的行省制度在中国地方行政史上有很大独创性。它辖区广阔,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的情况出现。这里,我还要请同学们考虑一个问题:元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何特点
学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王朝。
【点评】教师不是就行省制度讲行省制度,而是将行省制度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指出元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王朝,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蒙古族为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贴切,而且与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
教师:蒙古族入主中原,遇到的情况是:它要统治的其他民族人数众多,文化先进。其中有很多民族如汉族对异族的统治怀有敌意,因此地方上很容易发生反抗。如果元朝仍然采用北宋的地方分权的办法,地方权力很弱,则很难控制局面。要让地方迅速作出反应,必须要赋予行省比较大的权力,便宜行事。因此元朝改变了北宋时期地方分权的思路。我们能否得出结论:这种做法对中央产生威胁
学生:(看教材、讨论)
教师:地方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受中央节制。再结合我们刚才所了解的元朝建立的背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形式上,地方的权力得到了加强,但实际上,这对中央的统治起到了巩固的作用。以上我们研究了自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有何演变趋势
学生:中央的权力在不断加强。
【点评】问题建立在学生对中央集权的发展已经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能力。
教师:那么,这不断加强的中央权力最终又集中到谁的身上呢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板书)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央集权的发展是中央和地方不断就权力分配进行斗争的过程。而在君主专制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研究一个重要矛盾:君相矛盾。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尽管“宰相”不是某种官职正式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宰”和“相”的本来含义是什么
学生:“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
教师: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学生: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分掌行政,参与决策,匡正皇帝在决策中有可能产生的错误。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教师:正因为如此,如何妥善地解决君相矛盾,就成了摆在中国历代帝王面前的大课题。
【点评】开始新内容的学习,首先解决核心的历史概念,这是赵老师处理概念过多教学内容的基本对策,值得我们借鉴。
1.汉代的内外朝制度(板书)
汉承秦制,中央丞相的权力很大。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务,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参议大政。这就形成了和属于丞相、御史大夫等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内朝”,皇权得以加强。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内朝代替了外朝,其权力仍然很大。而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解决君相矛盾比较成功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点评】教师讲授必不可少——主题概括、内容提炼、思路导引……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颇见功力。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板书)
(出示图片:三省六部分工流程图)
教师: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皇帝如果有意旨,首先通过中书省起草政令,然后交门下省审议复核,门下省如果认为政令有误,可以封驳,即退回中书省修改。直到门下省通过后,然后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吏(官吏的考核与任免)、户(户口、赋税)、礼(国家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在这个流程中,三省各自有何分工
学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三省六部制规范了中央政权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而且,这种分工和相关制度又有效地解决了君相矛盾。因为,三省的最高长官均同于宰相(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宰相是委员会制度),这就分散了相权,使其很难威胁君权,使宰相制度的负面影响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而众多地位相当于宰相的官员形成中央最高决策集团,便于集思广益,这又把宰相制度的正面作用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纵观中国历史,三省六部制解决君相矛盾的效果是最好的。宋代沿用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这一思路。
【点评】当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仅停顿在表面现象时,教师给予了巧妙的引导与回应,促使学生在对历史问题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3.宋朝对相权的分割(板书)
我们总是说宰相权力很大,那么宰相都掌握什么权力呢
学生: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
教师:宋朝就把这几种权力从宰相手中一一分割出来,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这一思路在元朝有所变化。元朝在中央的最高机构中书省的权力很大,这也是由元朝的特点所决定的。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判断:自汉至宋是怎样解决君相矛盾的
学生: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点评】学习了君主专制的演进,依然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
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强化,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故事讲解法、角色扮演法等。学法:读图识图法、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实践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课堂辩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淸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诗描写的是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请听播音

齐声朗读集体回答
引入型提问,具激发兴趣之功能
讲授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多媒体投影:【新情景创设一】史料问题探究1:材料体现了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政治制度?造成什么危害?汉朝采用什么措施应对?结果如何?
自主探究法
材料型提问,培养阐释材料能力;记忆型提问,培养识记能力
多媒体投影:【新情景创设二】图文资料问题探究2:结合图文材料,唐朝和北宋各实行怎样的地方政策?对中央集权的影响一样吗?史学界评论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两种观点:无弱枝强干之患;宋之弱由此。谈谈你的观点。
合作探究法
比较式提问,培养辨析能力;评论式提问,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投影:【新情景创设三】图文资料,引导设问问题探究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这样统治有何作用?又有什么影响?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
读图识图法
运用型提问,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转换型提问,
培养思維灵活能力
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中,你怎样认识其中的特点?(教师总结)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自主探究法
归纳型提问,具使知识系统化之功能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多媒体投影:【新情景创设四】情景剧问题探究4:观看情景剧后,请回答:通过这两个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角色扮演法
启发型提问,具问题展示之功能
【情景剧创设五】七觜八舌问题探究5:钱穆《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种观点对吗?
实践演示法
启发型提问,具问题展示之功能
【情景剧创设六】问题探究6:从君主专制的演进的图示说明什么问题?(教师总结)从以上演变的历程看,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这正是君主专制本质。
合作探究法:学生或老师制作--君主专制的演进的图示
分析型提问,具发展思维之功能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新情景创设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填表)问题探究7:完成表格
动手实践法
图表式提问,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新情景创设八】组织课堂辩论,教师总结问题探究8: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孰优孰劣?(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比较不同)为什么科举制是封建社会迭官制度一大进步?
课堂辩论法
判断型提问,
培养应用能力
巩固新课
多媒体投影:【新情景创设九】课堂小结问题探究9: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特点有哪些?教师总结:汉至元长达1575年,但要纲举目张:一条主线(或总趋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强化;两对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合作探究法
复习型提问,具反馈调控之功能;综合型提问,
培养聚合思维能力
拓展新课
多媒体投影:【新情景创设十】问题探究10: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比一比:看发言最积极最好
比较式提问,培养辨析能力;拓宽型提问,激励参与意识之功能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表格法、简记法、概括法)时间背景措施作用汉朝唐朝北宋元朝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图示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串线法、韵语法)汉朝察举制,孝廉成旗帜。九品中正制,门笫成标志。隋唐科举制,选官制度陟。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两汉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州县两级到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地方分权制;路州县三级制元朝一省制行省制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教学反思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和问题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要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须做到:
因材施“问”,因势利导;遵循大纲要求,化知识为能力;提出的问题应合理明确,起启发诱智的作用;提倡学生质疑的发问,达到教学相长;点面结合;书面和口头相结合;应给学生思维的时间;提问要掌握好时机,不愤、不悱不能问;提问要捕捉信息,开拓思维;提问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
备注:
【新情景创设一】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新情景创设二】
图P12:唐朔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图P13:北宋文官出行图;P13:历史纵横。
【新情景创设三】
图P13:《元朝行省图》;《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新情景创设四】情景剧
主持人(同学扮演):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当时的丞相,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初就是见证。有请窦太后、汉景帝、周亚夫闪亮登场。
窦太后(女同学扮演):
“皇儿万岁万岁万万岁,母后深感圣恩,贵为皇太后,今有一事相求?”
汉景帝(男同学扮演):“母后直说无防”
窦太后:
“皇后母仪天下,大公无私,深得人心,我代她恳请皇儿,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如何?”
汉景帝:“请允许我和丞相商量商量,再作定夺?”
汉景帝:“王信有治国安邦之才,又是皇后的哥哥,朕想封他为侯,周丞相,你意下如何?”
周亚夫(男同学扮演):“先祖高祖刘邦预先约定‘非有功,不得候’,祖宗的规矩不得违背,望皇帝照章办事,否则遭千夫所指,玷污你的英名。”
汉景帝黯然而有沮丧之色。
主持人(同学扮演):
是啊,汉景帝无可奈何。最终等到周亚夫去世之后,王信才得以封侯。可见当时相权之重。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接着发生了
宰相范质(男同学扮演):“皇上,现在我朝蒙圣上英明,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臣有-事奏请……”
宋太祖(男同学扮演):“范爱臣,朕今天眼睛昏花看不清,耳有点闭听不清,让你站到我面前,指给我看。”
范质(男同学扮演):“谢皇上龙恩!”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范质(男同学扮演):“是谁把我座位撤走的?”大臣们(所有同学扮演):“皇上!”
主持人(同学扮演):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情景剧创设五】七觜八舌
钱穆《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种观点对吗?
【新情景创设六】君主专制的演进的示意图(学生或老师制作)
【新情景创设七】
首先,请同学们先浏览教材,然后根据提示完成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下列表格:
朝代
选官制度
用官标准
原始社会
(禅让制)
民主推选才德之人
奴隶社会
(王位世袭)制
世代相袭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贵族)世袭(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战国、秦汉
(军功爵禄)制度
立军功便授官爵
汉朝
察举制
从品行和声望
(孝廉)到门第族望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笫高低
隋唐至清末
科举制
(才能)(用考试手段择优录用)
【新情景创设八】
比较隋唐科举制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不同?科举制的实行克服了九品中正制的哪些弊端?(列表)
对象
内容
方式
程序
九品中正制
当地官员和士子
创立之初,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中正评议结果作为选官的根据(荐举)
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
科举制
一般士子
考试以儒家经义为主,较注重才学和能力
考试
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新情景创设九】课堂小结:网络梳理本课重难点
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它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不断的加强。但是,丞相的权力毕竟还是存在的,到了明清,皇帝们会如何对待影响自己大权独揽的一些因素?这便是第4课学习的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情景创设+】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
盛行时代
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它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