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能够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
理解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的“辉煌”。
⑶
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
⑷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共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在清朝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明清时期绝对君主专制是怎样出现的。
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1)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由左、右丞相主持工作。
废行省、设三司。但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
(2)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三司的具体机构及其职责图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设问】废行省设三司的结果如何?
分散原本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从而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统领中央各部委的宰相的权限扩大,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突出
(3)宰相胡惟庸挑战皇权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反元,后晋升左丞相。
请阅读本课导入框的内容。
好,我们看到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措施:
(1)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有人认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契机和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胡案前后延续十几年,诛杀了3万多人,成为明初惊天大案,对明初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2)同时,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载入《皇明祖训》。)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废丞相、皇帝直掌六部的影响:
①六部成为明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②相权与皇权合二为一,皇权空前加强
六部各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具体行政机构,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
③皇帝的工作量变得空前巨大
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8天的时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660件,共3391件事情。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全部一一处理好。
2、确立内阁制度:
阅读课本17页。
思考:内阁的发展一共有哪几个阶段?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奠基——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确立——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参与机务)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建立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作顾问,协助理政,但很少能参与决策,一切大事仍由皇帝亲自主持。明太祖尝试三年,觉得大学士辅政能力有限,于是又废除了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因为在宫内,又称内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相当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等)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明成祖有其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
来源:翰林院官员
办公地点:宫内的文渊阁
职责:顾问
发展——明宣宗内阁地位日益提高(票拟权)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表现:
①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建议权)
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此前内阁不过随事以备顾问而已,政务与闻与否全随皇帝喜好。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票拟权三个阶段:辅臣协议——首辅专票——辅臣分票)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
全盛——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明神宗阁权一度压倒部权
明神宗继位后,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阁臣多人,皇帝择才高、听命者为首辅,余为次辅,始设于建文四年。张居正当权时,削弱六部职权,“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
思考探究
【设问】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法定的决策者:皇帝。由于宰相必须具有参与决策和监督百官执行两个基本条件,内阁只有建议权,所以内阁制不是宰相制,内阁首辅不是宰相。
【探究思路】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
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
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内阁的任命和职权的大小,完全由皇帝决定。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综上,明朝一破一立强君权。
【拓展延伸——明朝太监乱政】明朝制度皇帝一天要上三次朝,分早朝、午朝、晚朝。我们试看北平故宫,皇帝住在后面的乾清宫,一大早要到前面的大殿办公。特别是冬天天冷,天不亮就要朝会。皇帝黎明就得起床,太阳出来才下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亲手打过天下的人,精力旺盛。但是到后面的皇帝,精力不足、智力有限,只好偷懒,不去上朝。咱们书中学思之窗提到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都不去见大臣,也不去内阁。那么这个批红的事谁来做呢?皇帝和内阁不见面,中间就必须由太监来牵线,慢慢地造成了太监专权。太监领袖称司礼监。最初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是想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司礼监逐渐掌控机密、批阅章奏。明朝制度最坏的时候,司礼监成了真宰相,甚至是真皇帝。明朝中后期太监乱政,比任何朝代都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废除了丞相,过分集权在皇帝一人。
(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清朝究竟是如何加强君主的权力的?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清初
康熙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
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背景:
(1)中央政权机构的“一国两制”
清初采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2)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创立于皇太极时期,撤于乾隆57年(1792),存在150年。主要参加人员有八旗旗主、议政五大臣等,是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满洲贵族集体决策,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
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内阁、议政处(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在宫内设南书房的思路,与汉武帝中朝决策相近,含有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之意,同时含有将外朝内阁的部分权力归于内廷之意。
(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内廷秘书机构)
目的:
①办理西北军务
②保守机密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组成:亲信的满、汉官员(兼职)
(官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处工作,由皇帝指定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官兼任,人数、任期均不固定。军机章京承办具体事务,于中级官员中选文才敏捷者充任。)
职责:
①跪受笔录(承上)
②负责传达给中央六部和地方官执行(启下)
变化:临时机构到常设机构(或者世界上时间最长的临时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存在180多年。
特点:
①简:
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简练。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人员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军机大臣人数一般3、4人到7、8人,章京30来人),皆干练之人,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
②速: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一日一清”。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③密:
保密,一在于“廷寄”制度,廷寄一为快捷,一为保密;二在于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皇帝决策,六部、地方官分别去执行,内阁、议政处形存虚设,南书房地位下降,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思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小结
1、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1)秦汉:丞相总揽——三公九卿制
(2)隋唐:三省分工——三省六部制
(3)宋元: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
(4)明清: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出现
2、君主制度的演变
是皇权分割、削弱、剥夺相权的过程。
(1)贵族君主制
夏到春秋战国,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受制于方国制、封国制和世卿世禄制等。但君主的权力,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
(2)专制君主制
又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的君主专制是渐进式的
①君主丞相制度
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有一个总执朝政的丞相或者相国(独相),权力仅次于皇帝。
②君主宰辅制度
隋唐宋元,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人发展为一群人(群相)。元代一省制,丞相人数不定,多时5人。
③绝对君主制度
废除丞相制度(无相),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明内阁、清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3、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条线索、两个斗争
三条线索: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
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扩展:《历史学文摘》2010年第1期“中国古代专制说”的争鸣。19世纪末以来,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泛、流行不衰,并成为大陆中国史理论概括的基本观点之一。但钱穆、侯旭东等先生认为,此一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这一说法实际未经充分的事实论证,不加反思地用它来认识帝制时代中国的统治机制只会妨碍研究的深入。
钱穆的依据:1、中国古代有民众参政的民主机制,如察举制、科举制;2、相权制约皇权;3、皇权受到监察制、封驳制的制约;4、民众有权反抗暴君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史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在朝廷礼仪中,唐代群臣进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即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到唐朝时还是这样。然而到宋朝,宰相不再坐着上朝,要同其他大臣一样站着。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员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从礼仪的变化可以看出,自从宋代以后,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地分析探讨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以及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4)通过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建立近代民主制度相比较,探究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从而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
从历年高考试题中选辑相对应的史料供学生参考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巩固中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在近代国际大潮中不断落后于西方国家,最后导致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2
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材料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材料2: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
师: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生: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明太祖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明太祖极力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又是什么?在本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们一起学习明、清两朝是用怎样的制度措施维护其统治的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学习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
新知介绍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问:明朝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
(示例答案)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因素是当时宰相胡惟庸利用相权与皇帝分庭抗礼,为了杜绝宰相与皇帝的权力出现对峙的局面,将权力更系统地集中在皇帝手中,因此朱元璋废除了皇帝制度;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宰相与皇帝争夺权力,集中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废除宰相制度的有利方面:有利于集中权力,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利方面: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执政能力在最大程度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二目:内阁的出现
1.内阁出现的原因?
材料: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答: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内阁的的发展与特点:
播放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见PPT)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究竟是如何加强君主的权力的?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背景:
(1)中央政权机构的“一国两制”
清初采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同时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2)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创立于皇太极时期,撤于乾隆57年(1792),存在150年。主要参加人员有八旗旗主、议政五大臣等,是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满洲贵族集体决策,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
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内阁、议政处(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在宫内设南书房的思路,与汉武帝中朝决策相近,含有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之意,同时含有将外朝内阁的部分权力归于内廷之意。
(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内廷秘书机构)
目的:
①办理西北军务
②保守机密
职责:
①跪受笔录(承上)
②负责传达给中央六部和地方官执行(启下)
变化:临时机构到常设机构(或者世界上时间最长的临时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存在180多年。
特点:
①简:
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简练。
②速:速就是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一在于“廷寄”制度,廷寄一为快捷,一为保密;二在于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皇帝决策,六部、地方官分别去执行,内阁、议政处形存虚设,南书房地位下降,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知识延伸(5分钟):
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
(示例答案)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反抗外来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长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发展。
同意第二种意见: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政治腐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压抑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沉重的赋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请对比一下在这同一时期东西方的差距
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时,西方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近代民主制度,因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落后付出了什么代价呢?挨打!人教版的第二单元专门描述列强的武装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说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4)总结课文(2分钟):
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阁权的演变);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封建皇权到达顶峰的标志),因此说——废宰相、设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专制制度的极度强化,对我们近代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课堂巩固(5分钟)
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百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C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无其名也无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3.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因为(
A
)
①
它起不到安定社会的作用
②
它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
它导致了人们对世界的无知
④
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唐朝初年和明朝初年君主专制均得到了加强。然而,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明初呈现的却是政治黑暗、危机重重的局面。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关键在于唐明两朝
(
C
)
A.治国思想不同
B.皇帝的具体举措不同
C.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阶级关系的状况不同课题名称
必修1第1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共1课时
课型
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
4.1
明朝的内阁;
4.2
清朝的军机处
知识情感目标
4.1通过自主预习完全无误地归纳: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性质、评价。4.2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了解:清朝军机处的来源、目的、性质、评价4.3通过材料提示和小组探究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趋势、影响
能力方法目标
1.达成基本三维目标,并进行内化处理,构建相关知识体系。2.养成良好的“课前-课堂-课后”三段复习训练方法和习惯,能复习巩固和反思提升。3.通过老师帮助,学会并养成有效适合的解题技巧,追求成绩优效最大化。4.学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有效的处理“课标-教材-资料”三者关系的方法。
重点难点
4.1内阁、军机处4.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征、评价
学习过程
评价任务(内容、问题、试题)
学习活动(方式、行为、策略)
【创设情境】秦朝开创了沿用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围绕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2大矛盾和“皇权至上”的核心特征而不断的创新设计。明清之际,作为封建社会的晚期又将如何应对,命运如何?【模块一】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6-17文本,独立归纳明朝中央机构设置措施,熟悉“票拟制度”?问题2:学生阅读教材P17文本及材料1-2,评价内阁制度?材料1: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摘自《皇明大政记》材料2:大学士叶向高言:我……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实录》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过程:明初(明承元制)—1380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强化皇权)—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制)2.内阁:【重难点】⑴设置:文渊阁、票拟、批红⑵评价:①地位:非法定决策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实权;②评价:强化皇权;无实权。【创设情境】内阁通过“票拟”向居于深宫的皇帝提出建议,皇帝通过“批红”操持国政。不久之后,大权便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成为没有名义的中书省。问题3:可见内阁处理的事务和以前宰相的事务相差无几,为此有的专家学者说:内阁大学士就是变相的宰相。你认同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3.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选讲】宰相制:制度设置,有决策权,地位巩固,能制约皇权;内阁制:皇帝设置,无决策权,地位较低,不能制约皇权。【创设情境】明朝君主专制已经得到空前保证,但是在明朝三百多年历史中,内阁权力依然强大,接受司礼监和宦官监管,以至后期宦官当政、政治黑暗。清朝皇帝又将如何化解相权矛盾?【模块二】清朝:军机处问题4: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18文本,独立归纳清朝中央机构设置措施?问题5:阅读教材P18文字,了解军机处来源、准确理解目的、权力设置,并结合以下材料评价军机处?材料3:军机处……一切均由大臣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召承办,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二、清朝:军机处1.来源:雍正年间,为解决西北军务2.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皇权,巩固清朝统治3.
职权:辅助皇帝,秉承旨意,跪受笔录,上传下达【重点】4.性质(地位):皇帝的辅助机构(助理机构,无实权)5.评价:【重难点】①提高效率②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导致政治决策封闭性④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再无更好的选择)
【创设情境】(2分钟)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感悟体会【针对模块一】(5分钟)教师呈现问题1-2;学生阅读作答1-2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点评总结。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感悟过渡教师呈现问题3;【教师视情况选讲】学生探究作答3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点评总结。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感悟过渡【针对模块二】(12分钟)教师呈现问题4-5;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展示解答问题4学生合作解决问题5展示解答问题5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精简点评总结。
【模块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设情境】秦朝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2000多年中延续至清朝1912年结束。结合相关知识和以下材料,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特征、影响(评价)。材料4:历代上朝:两汉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官员有座;宋代:官员站立奏事;明清:众官皆跪。材料5: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意旨办事,“断不可赞画于其间”,长期缺乏独立思考的权利,逐渐丧失机构灵性而日益僵化,遇有昏庸皇帝,弊端突显。材料6:在农业文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为维护统治地位,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明令束缚商业发展;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严禁中外民间交流。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特征:围绕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皇权至上、君主专制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3.影响:前期(积极为主):①提高行政效率;②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进步;后期(消极为主):①束缚生产力进步,阻碍资义萌芽发展②易形成人治专制政治腐败③阻碍思想进步。【总结提升】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话,到中后期,消极的一面逐步上升。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着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此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训练评价】见《问题导读-训练评价单》
【针对模块三】(13分钟)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讨论解决问题6学生展示解答问题6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精简点评总结。学生完成问题训练,教师有效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
1、本课情景创设,流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对学生评价应注从兴趣指数、行为指数、思维指数、达成指数方面进行评价。3、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做智慧型的引导,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教版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设三司 废丞相
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史论结合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合作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阁的创立
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
君主专制的顶峰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过程
二、内阁的创立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2.南书房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
(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容: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138),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二、内阁的创立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陈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
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进一步的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成果)
对于教材最后一段内容,设计如下一个课堂研讨题。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比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课堂研讨】
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国家都进行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如东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阳王”,他们都使中、法两国进入到封建的鼎盛时代。但改革却在中国和欧洲产生了不同影响。这是为什么?通过网络或有关论著,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启示: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本课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许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讲授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2、措施: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事。丞相权力很大,但明太祖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 实录 》)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当然不能。
同样,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废除宰相势必加重了皇帝的负担。但君子一言,皇帝可不可以马上再立宰相?——显然不行!
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内阁的出现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
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
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近代西方: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家要注意,明朝的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他们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内阁的权利逐步扩大。随着内阁权利的扩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特别是万历皇帝前期,也就是明神宗,出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结果)。
设问: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呢?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唯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地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课后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课后习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
思路引领:同学们可以借鉴刚才上课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思路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