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虎门销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虎门销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13:09: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虎门销烟的主要经过。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1] 虎



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①如此开头,有什么用意 ] [2]
段导读:点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 [3]
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 得分外 壮丽。 [4]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②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 [5] 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③为什么请来了外国商人 ]
段导读:这段话描述了这一天虎门海滩庄严的场面,暗示重大历史事件即将发生。
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6] [④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⑤句中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句导读: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销毁鸦片时销烟池内的情形。]
段导读:这段话生动地描写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和具体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段落。 [7]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 [8] 叫哇,欢呼声响彻 虎门上空。[句导读:“成千上万”“跳哇”“叫哇”“响彻”等词语,写出了销烟现场人们欢天喜地的情景。]
段导读:这段话生动地描写了“销烟”过程中群情欢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反映出人们对鸦片的痛恨,进一步说明了虎门销烟伟大的历史意义。
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句导读:“23天”“二百多万斤”说明被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大;烟渣被卷入大海,象征着中国人民抵制鸦片输入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段导读:介绍了销烟经历的时间和销烟的数量,说明此次销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令人激动的销烟场面。 [9]
[10]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 ,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⑥为什么把虎门销烟称为“壮举” ]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句导读:这两句与文章第一句相呼应,再次点明了虎门销烟的意义,也使全文结构更完整。]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于鸦片给国人带来灾难的影片。
一 导入新课
(放映影片,向学生展示鸦片给国人带来的灾难。)
19世纪中期,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批大批的鸦片流入中国,毒害着无数中国国民。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抗击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只好妥协退让。但是,广大国民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他们采取各种手段抵御外侮,其中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仁人。时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就是其中一位。
解题,介绍虎门的位置、鸦片的危害。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
①翘舌音:寨、渣、史、值
②前鼻音:盐
③多音字“担”在课文“一担担”中读“dàn”。
(2)出示讨论。
“身着朝服”的“着”读“zhuó”,“朝”读“cháo”。
“倒下去”的“倒”读“dào”。
“分外”的“分”读“fèn”。
“应邀”的“应”读“yìng”。
(3)长句子的朗读。
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4.段落划分及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1.本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课文题目中的重点是讲销烟,题眼在“销”字上。销是销毁,不是烧毁。文中销毁用的是水和生石灰发生反应的方法,烧毁是直接把鸦片放在火上烧的方法。这一点要让学生区分清楚。
2.虎门销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到“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感受“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2.比一比,再组词。
3.先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完成练习。
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1)这段话主要写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 
(2)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是先、再、然后。请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虎门销烟场景的图片。
一 导入新课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在抵御外侮方面的伟大壮举,这一伟大壮举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来深入地分析这一课。
老师复习检查上节课内容。
1.听写词语。
咆哮 收缴 销毁 响彻 水泄不通 嚣张 欺侮 应邀 历史 震惊中外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层次结构。
二 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虎门销烟的时间。同学们应铭记这一历史时刻:1839年6月3日。
(3)什么样的日子“值得纪念”呢
不同寻常的日子,发生重大事件的日子值得纪念。
过渡:为什么说虎门销烟的日子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老师范读或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要求读出气势。
(2)理解有关词语。
壮举: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
嚣张:(恶势力、邪气)上涨;放肆。
气焰:比喻人的威风气势(多含贬义)。
(3)指名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虎门销烟的意义: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过渡:林则徐是怎样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不可欺侮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文章的其他内容。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2)理解相关词语。
水泄不通:泄,排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非常拥挤或包围得很严密。
林立: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着,形容众多。
(3)指名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前来观看销烟的人很多,场面庄重、壮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和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站在礼台两侧。
(4)为什么来观看销烟的人很多 文武官员的到场说明什么
这说明禁烟行动顺应民心、符合民意。这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5)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过渡:虎门寨人山人海,礼台上彩旗林立。今天,对于虎门寨人乃至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销烟运动马上要在这里拉开帷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一伟大壮举的具体过程吧!
4.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①本段五句话可分为两层,你们知道怎样划分吗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写林则徐下令销烟。
第二层(第四、五句):写虎门销烟的经过。
②林则徐等人是怎样登上礼台的 这一举动说明什么
“健步登上礼台”,说明林则徐等人禁烟的决心非常坚定。
③文章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民工们销烟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在场的老百姓心情怎样呢
非常激动,“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③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哇,叫哇”“响彻”等词语,想象当时欢声雷动的激动场面,体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伟大意义。
(3)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②理解有关词语。
咆哮:(猛兽)怒吼;亦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或水流的奔腾轰鸣。
③销烟持续了23天说明了什么 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销烟的时间长,数量多,销烟的战果辉煌。
④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暗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1.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文题目之后问:“虎门销烟是发生在1839年6月的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更是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战争。谁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起了手,纷纷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展示和同学们互相交流手中的资料,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又使学生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次课前布置预习的效果,使教师深刻地体会到课前预习和收集课文相关资料对学习一篇课文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林则徐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销烟的 于是,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总结如下:一方面受外国势力的侵略和威胁,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还阻止外商交烟;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利欲熏心的官员也参与其中。当时只有林则徐肯站出来,敢站出来。面对重重阻力,他能排除万难,所以相当了不起。
1.找出下列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用“  ”画出,并在括号里改正。
(1)激怒 鞠躬 礼貌 状举
(壮)
(2)雄资 庄严 映衬 辉煌
(姿)
(3)邀请 闻迅 雄伟 眺望
(讯)
(4)横跨 历吏 脊梁 激动
(史)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如果)不销毁害人的鸦片,(就)会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
(2)虎门销烟(不但)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且)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3)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既)高大,(又)庄严。
(4)(即使)工作再忙,他每天晚上(也)要挤出一小时学英语。
(5)小李在学习上(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绩,是(因为)他平时刻苦学习。
3.按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的词语整理成一句话。
地上的 风 枯叶 被 到处乱飞 猛烈的 刮 得
地上的枯叶被猛烈的风刮得到处乱飞。
(2)改变词语顺序使句子意思不变。
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1.深入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内心的感受。
3.树立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关于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专题片和系列片。
一 导入新课
清朝末年,大量的鸦片涌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又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新一轮的危害,请看专题片——播放关于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专题片。
二 合作探究
1.学生认真观看专题片,教师相机点拨。
2.交流、讨论。
(1)今天在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的危害又表现在哪里
(2)我们应该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在讨论中让学生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认识和觉悟。)
  在教学到“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一段时,有位学生问:“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犹如炸弹一般的话语,使得班里议论纷纷:“二百多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哪……”
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去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去研究、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百多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它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疯狂地掠夺殖民地,还企图利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聚众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居住的商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贩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商贩被迫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上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池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毁鸦片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种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光辉一页。
1.从文中找出表现林则徐决心禁烟的一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2.写出第四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画“▲”的)。
林则徐虎门销烟。
3.概括回答林则徐迫使烟商交出鸦片,取得禁烟运动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
4.读下面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正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在后面的括号内画“ ”。
(1)短文记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
(2)短文赞扬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及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
(3)短文说明了英帝国主义企图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打开中国的大门。(  )
1.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严厉禁烟,成效卓著,为禁烟派代表人物。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
2.鸦片
俗称大烟,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或黑色的干膏状块。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让士兵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能力,最后摧残人命。
^1
知识点详解

^2
  ①重点句解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体现出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
^3
   装点:装饰点缀。 分外:超出平常,特别。
^4
  ②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人们当时兴奋的心情,暗示将有重大事件发生,为下文描写销烟做了铺垫。
^5
  ③一是表明中国政府销烟的决心;另外还有警告的意思:不要再往中国运送鸦片,否则一律销毁。
^6
  ④难句解析:这三句话介绍了林则徐下令销烟时的情景。一方面写礼炮轰鸣,响彻整个海滩上空,场面盛大;另一方面描述群情沸腾,昭示着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虎门销烟顺民意,得民心;林则徐的“一声令下”,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拉开了中国历史上销烟的序幕。   盐巴:指食盐。
^7
  ⑤具体说明了销毁鸦片的经过。
^8
   响彻:响遍;声响达到。
^9
   壮举:伟大的举动。
^10
  ⑥重点句解析:不仅是因为销烟的场面十分壮观,更是因为这不只是在销烟,更主要的是向外国侵略者示威,同时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证明了中国人民抵制鸦片输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