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感教育。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爱他人。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部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反复吟诵,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热爱之情。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苏轼创作词作时情感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但愿人长久
[2]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shì)。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①短短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
段导读:介绍了苏轼在外地做官,与家人分离的情况。
[3]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②中秋节是每年的哪一天 这一天民间有哪些风俗呢 ]这天夜晚,皓(hào)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句导读:这句话写苏轼当时的心情。中秋佳节,别人都在欢庆团圆,这更勾起了苏轼对分别已久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段导读:讲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引发了他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4]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③“手足”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轼兄弟手足情深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 , [5]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句导读:“七个年头”说明分别已久,与上一句的“手足情深”相联系,不难理解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深。]
段导读:叙述了苏轼兄弟小时候亲密,而长大后却很难相见。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 [6]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7] [句导读:“月亮渐渐西沉”说明时间过去了很久,夜已经深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因为心绪不宁难以入眠的感情。]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 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④此时苏轼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
段导读:描写苏轼把对胞弟满腔的思念之情转化成对中秋圆月的埋怨,表现了苏轼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 [8]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⑤苏轼此时还在埋怨吗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
[9] 段导读:描写了苏轼从常理的角度思考,发现其实并非月亮无情无理,反而是自己过于苛求而近乎无理了。最后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体现了苏轼的可贵之处。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刻画了苏轼对月浮想沉思时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⑥苏轼“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说明了什么 ]便低声吟诵起来:
…………
[10]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⑦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苏轼低声吟诵新作《水调歌头》,向天下人发出真诚美好的祝愿。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结合课文体会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初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
幻灯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文字配图片。
一 导入新课
1.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同学们能说说过中秋节时,民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赏月、祭月等。)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总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漂泊他乡,无法与亲人团聚,看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里又会泛起怎样的波澜呢 (学生自由发言)
导入: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割舍的情感,不仅我们如此,古人何尝不是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苏东坡),他的弟弟叫苏辙,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为了梦想,各奔东西,极少见面。一晃七年又过去了,适逢中秋夜,皓月当空,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佳节,欢庆团圆,只有苏轼因思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完成了!
2.简单介绍苏轼生平。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3.幻灯片出示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老师配乐吟诵。
这是一曲广为传诵的千古绝唱,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同学们也许听过,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文章——《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用卡片出示课后生字,检查学生能否读准字音。
官 尝 赏 绪 睁 悲 隐 缺 虽 宽(可打乱顺序)
(2)区分下列加点字的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 偏偏 隐现 阴晴圆缺 吟诵 婵娟
后鼻音:躺在 朝廷 阴晴圆缺
翘舌音:玩耍 苏轼 苏辙 婵娟
(3)读准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 似乎
“奔”有“bēn”和“bèn”两种读音,“似”有“sì”和“shì”两种读音,要求学生借助词典掌握多音字的不同发音和不同意义。
3.老师指导词句。(可采取老师范读、男女生分开读、小组分开读的形式。)
(1)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悲欢离合 皓月当空 心绪不宁
观赏 但愿 宽慰 阴晴圆缺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①指名回答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用上述词语造句。
(3)指导学生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①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②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
三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1.细读第一自然段。
注意“朝廷”“密州”的写法,勿写作“朝庭”“密洲”。
2.细读第二自然段。
幻灯片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请学生用语言勾勒情景图。
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赏明月的图景,并用语言描述苏轼为何“心绪不宁”。
因为思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但天各一方,时值中秋,思念之情愈加强烈。
3.细读第三自然段。
(1)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2)“形影不离”的近义词有哪些 (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3)如果你的父母长时间不在你身边,你会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4)对比朗读领悟。
1.在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中最能感受到兄弟俩的形影不离,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来读。通过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词人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最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此刻他们将自己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尽情地抒发出来,同时通过朗读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2.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 。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课文,然后又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词的意思后,教师又给予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1.读拼音,写词语。
bēi
huān
lí
hé
悲
欢
离
合
chán
juān
婵
娟
hào
yuè
dāng
kōng
皓
月
当
空
wàn
lǐ
wú
yún
万
里
无
云
wán
shuǎ
玩
耍
shǒu
zú
qíng
shēn
手
足
情
深
xíng
yǐng
bù
lí
形
影
不
离
mán
yuàn
埋
怨
2.辨字、注音,并组词。
3.造句。
万里无云——
形影不离——
十全十美——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幻灯片、录音机。
一 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轼为什么会埋怨月亮呢
花好月圆,人不圆。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
3.作者是怎样埋怨明月的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 (反问句)朗读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理解“无情”“偏偏”的含义。
4.面对此情此景,你能想到哪些表达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古诗呢
学生自由作答,老师加以补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
5.这时你想对无比惆怅、无比愁闷的苏轼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6.省略号说明什么 他还会对月亮说些什么呢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和太多的惆怅了,无法一一用语言传达,此时无声胜有声。
7.过渡:他后来一直在埋怨明月吗 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往下读。
二 细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思考苏轼的情绪在此刻还一如从前般的惆怅、愁闷吗
苏轼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
2.他的心里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人世间的事情同月亮有什么相似之处
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都是世间之常理。只要亲情常驻,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共享一轮明月。善解人意的明月一定会替自己遥寄一份祝福、一份思念。想到这儿,苏轼的心里得到了宽慰,他的宽慰,正是他超乎常人的可贵之处,从中可见豪放派词人的旷达与洒脱。
3.心里宽慰了之后,他对待明月的态度有变化吗
有,从怨月到吟月。
于是,我们所熟知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吟成了。
4.再次用幻灯片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琼楼玉宇:指月宫。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的美好。这里比喻月亮。
(2)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辰美景。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不顺心的,甚至是令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 那时,你是怎么做的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的确,人生并不会十全十美,喜怒哀乐构成了人生的全部滋味,有痛苦悲伤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像苏轼一样豁达、乐观地去面对人生。
三 齐声朗读
可配以舒缓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
但愿人长久
赏月——因思念而心绪不宁
怨月——埋怨圆月无情
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境等。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求,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有的学生只说了快乐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则只说了悲伤的事情。其实,应该让一个学生既说他的快乐也说他的悲伤,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生是多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
1.补充词语,并选两个造句。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手)(足)情深 远(隔)千(里)
(万)里(无)云 (皓)(月)当空
2.选词填空。
寂静 安静 幽静
(1)我们走进(幽静)的果树林,花香醉人。
(2)上课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讲。
(3)村庄里一片(寂静),偶尔听到几声狗叫。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东坡吟诗骂贪官
有一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去为朋友祝寿。席间,有人提议赋诗定座位。
县令抢先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知府随即也作了一首: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苏东坡早闻知这二人是贪官,灵机一动,吟诗骂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县令听后大怒,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龟和鳖乃象征长寿之物,我是为祝寿而作。”
县令顿时哑口无言。
(1)解释下列词语。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
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思一下涌上心来。形容突然想出某种主意或办法。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2)你能说说苏东坡那首诗的含义吗
讽刺县令和知府。(意思对即可)
(3)县令最后为什么哑口无言
因为苏东坡对诗作了另一番解释,很圆满,无懈可击。
(4)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等。
1.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有关中秋节的常识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部分地区又称“女儿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汉族和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畲、京等少数民族地区。时间在夏历八月十五。因时值秋季正中,故名。亦有一些地区在八月十六。旧时,一些地区妇女们或姑娘们要在晚间祭月。祭月所用供品为各种月饼和切成花篮状的西瓜等,形状皆为圆形,寓意合家团圆。祭拜后,家人团坐院中,以吃中秋月饼、饮桂花酒、赏月为乐。如今,祭月仪式已渐消失。中秋节已主要成为人们团聚和娱乐的节日。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古时候;地点:密州;人物:苏轼;身份:文学家、密州地方官。
^3
②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常常会一家团圆,品尝瓜果月饼,观赏明月。
^4
③“手足”的意思是手和脚,在文中指兄弟。从“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等语句可以看出苏轼兄弟手足情深。
^5
各奔东西:各走各的路,指分别。
^6
埋(mán)怨:因事情不称心而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7
④由思念弟弟转为埋怨月亮。苏轼认为,月亮不应该在人们分离时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可它偏偏在自己和弟弟不能相聚的中秋之夜异常明亮。苏轼把所有的不快都归咎于圆月,因为窗外的圆月加剧了苏轼内心的思念之情。
^8
⑤难句解析:苏轼没有继续埋怨下去,而是很快从悲伤的感情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本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体现了他积极、开朗、豁达的性格。
^9
⑥难句解析:“宽慰”是相对于烦恼愁闷而言的。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但他选择的是直面一切而不是回避。在他看来,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必然组成部分,所以他能够以非常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与人生的缺憾。因此他感到“宽慰”了许多。
^10
⑦重点句解析:既然分别在所难免,那就希望亲人能长久健在,即使彼此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共同欣赏这一轮明月,通过明月来传递思念之情。苏轼从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中解脱出来,不仅宽慰自己,而且向普天下的人发出祝福,反映出他豁达大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