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古
诗
两
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 ]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 [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 ]
[4] 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观
书
有
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
[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 ]
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 ]
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 诵读古诗,导入课文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 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 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二 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释诗人题目。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师再次范读,学生画出节奏。
(4)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障碍,说说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诗意:青少年时代下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句意: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工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句,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诗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自由练读。
(3)学生诵读。
(4)指导背诵。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 知识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教学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读书贵在有疑。”课堂上,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解答,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相关的点拨。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这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学。
2.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把“工夫”写成“功夫”。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错纠错的方式,在把古诗抄写到黑板上时我故意把“工夫”写成“功夫”,接着让学生预习来发现错误,并顺势接受错误,引导学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区别:“功夫”一般指本领、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时间等。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学问时花的心血和时间多。
1.按原文填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再积累陆游的一首诗。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把诗歌的作者、题目和诗句用线连起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中所描绘的景象,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4.领悟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图片,光盘。
一 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古诗。
二 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时指导。
准确理解下列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你,这里指方塘。 如许:如此。 为:因为。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4)看图,听音乐,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5)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会更加开阔,更加敏锐,这就告诉了我们要想获取新知识,就要不断学习。
思考:
《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作者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诗人是想借池塘里的水说明一个读书的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这是最重要的。)
三 学习本课的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渠、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练习书写。
观书有感
↙
↘
共徘徊 为有源头活水来
↓
↓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因为
1.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到作者的寓意。抓住关键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地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2.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注重模糊教学,但是在诗歌教学中,字义的理解是不能含糊的。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有“鉴、开、徘徊”等字眼晦涩难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或是幽默的语言、合理的体态等让学生对这些字词有准确的理解,从而为理解诗意扫除障碍。
1.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根据古诗《观书有感》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池塘边长满了青翠的水草,不时会听见几声鸟鸣,这美丽的景色怎不让人陶醉 (答案不唯一)
1.关于学习的古诗
劝 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 学 文
[宋]王安石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2.古代“劝学诗”集锦
◆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惜时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
^3
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
^4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
^5
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实质上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并且又把反映天光云影的情景喻为心智容量之广,鉴理之明。④这两句仍然以方塘作为比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的智慧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这两句是诗人读书后所产生的感想,一、二句的比喻是为这里的表达感想而作的铺垫,说明感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