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意。4.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抓住全文的情感主线,理解课文内容。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4.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线,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①怎样理解“瓜分” ]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3] [句导读:“深渊”一词,说明波兰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②“不得不”说明了什么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4] [③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句导读: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们来送行。师生话别的场面就此展开。]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5] [④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送别曲,你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6] [⑤老师为什么要“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 ] [7]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⑥老师这样做有什么用意呢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⑦句中“郑重”“回首”两个词表明了什么 ]
[8]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⑧“悲愤欲绝”写出了肖邦怎样的心情 ]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9] [⑨肖邦想通过音乐表达什么 ]
段导读:起义失败的消息让肖邦悲愤欲绝,他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10]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⑩肖邦为什么化思念、忧虑为力量,忘我地工作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11] [从这句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
段导读:介绍肖邦思念祖国、发奋工作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12]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 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3] [从肖邦的遗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
段导读:肖邦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14]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在异国他乡逝世,肖邦能瞑目吗 ]当时他才39岁。 [15] [一个“才”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
段导读:肖邦带着亡国之恨与世长辞。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肖邦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肖邦的资料。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导语:你了解哪些音乐家 请学生介绍。(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外国音乐家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质疑:从课文题目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 “我”是谁 “我”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祖国 “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用“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提醒:“波兰”的“波”字读作“bō”。“弥漫”的“弥”字读作“mí”。“倾注”的“倾”字读作“qīnɡ”。
(2)学习生字,记住字形。
重点提醒:“黎”字下面的“氺”不要写成“水”。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形容特别伤心。 幽暗:昏暗。
弥留之际:病重将要死亡的时候。
与世长辞:指人去世(多用于敬仰的人)。
3.默读课文。
4.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肖邦临行前,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送行。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弥留之际,肖邦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
三 精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可以了解肖邦是谁。(肖邦是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
2.交流有关肖邦的资料。
3.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还了解到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出示句子,指名读。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3)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4.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是多么令人悲愤哪!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别——满怀悲愤
起义失败——悲痛欲绝
思念——疾劳忧愤
1.教学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生已有几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
2.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着重分析“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用四个字来概括(师生送别)。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3.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肖
消
(消灭) 虫
烛
(烛光) 空
腔
(口腔)
稍
(稍微)
浊
(浑浊)
控
(控制)
4.用“激”字组成合适的词,填在括号里。
红军老爷爷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红军战士们在革命时期与敌人进行(激烈)战斗的经过。听完故事,同学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大家表示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
2.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线,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肖邦创作的乐曲《革命练习曲》和其他代表性乐曲的声音资料。
一 复习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
3.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 精读课文,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1.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①归纳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装有故土的银杯。
②自由朗读这三个场景的描写,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③交流并指导朗读。
(2)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要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3)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①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②“无论”可能包括哪些情况
③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的恳切。
(4)老师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肖邦激动万分,场面很感人。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①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②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 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乡,上路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齐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绝:气息中止;死亡。)
②“悲愤欲绝”和前文的“满怀悲愤”区别在哪里
③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肖邦是怎样做的
学生A:在华沙爆发的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失败了,令肖邦悲愤欲绝。
学生B:肖邦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④播放《革命练习曲》。
(2)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练习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3)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到了肖邦炽热的爱国情感,他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心系祖国。
(4)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
(5)朗读,理解“彻夜”,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6)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句子: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7)引读:“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的。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正是由于他彻夜地工作,此时的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8)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3.学习第四部分。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①什么叫“弥留之际”
②肖邦为什么病得这么重
③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④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引导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
①理解“与世长辞”。
②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分别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以及作者对肖邦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三 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1.立足课内,联系生活。教学中没有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2.不足之处:忽略有感情地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和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有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在学生踊跃、积极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居然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有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肖邦是波兰(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去世时,年仅39岁。
(2)老师埃斯内尔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的原因是叮咛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3)肖邦创作的《革命练习曲》,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2.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无论……都…… 虽然……但是……
(1)(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2)(虽然)肖邦离开祖国多年,(但是)他对祖国的感情一直很深。
3.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遍;满) 咏唱(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
溢满(充满而流出来) 疾驰(急速;猛烈)
(2)这段文字把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1830年11月的一天、地点华沙城郊、人物肖邦及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所写的事情送别肖邦。这段话写了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礼物等三个送别场景。
(3)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①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请你收下这特殊的礼物。
②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想让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1.肖邦简介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6岁学钢琴。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多反映对被沙俄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2.肖邦的小故事
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在跳舞。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圆睁着明亮的眼睛在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他出神地看着,入了迷一样。晚会结束了,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们,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从楼下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时间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 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呢!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 ”
肖邦说:“我在弹你刚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儿子对钢琴这样喜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妈妈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肖邦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以后,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他每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可是,他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 小肖邦每天晚上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一个木塞子。这样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得快极了。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相当棒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了。在肖邦8岁的时候,就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小肖邦弹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诵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
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瓜分”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波兰被欧洲列强分割占有的残酷现实。
^3
②重点句解析:“不得不”采用了双重否定以示强调的格式,表示了肯定的意思,表明肖邦离开祖国是无可奈何的,被迫如此,这一结果是欧洲列强造成的。
^4
③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心情的沉重和郁闷。
^5
④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6
⑤这说明老师的内心非常激动,舍不得肖邦走。老师的话表达了他对肖邦的期望——不要忘记祖国。
^7
⑥重点句解析:泥土本是平常之物,把它作为礼物,自然就显得特殊。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意在要他永远记着祖国。
^8
⑦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肖邦对祖国的爱恋,他肯定在想:祖国,无论走到哪里,我也不会把你忘记。
^9
⑧反映了肖邦当时极度悲愤的心情。 ⑨表达出他的爱国心声。
^10
⑩难句解析:列强瓜分波兰,肖邦被迫背井离乡,远赴法国,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他只有将全部精力倾注于音乐创作,以音乐的旋律表现祖国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借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他才不眠不休地工作。“工作”的连续反复,固然是肖邦在勉励自己,这也正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11
这句写出了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让人感动。
^12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造成的肺部慢性传染病。
^13
肖邦的临终遗言感人肺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感。
^14
肖邦没能在有生之年重回祖国,这种亡国之恨让他死不瞑目。
^15
“才”字写出了人们对肖邦与世长辞的痛惜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