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 课件(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 课件(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08:13:48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课外古诗词背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思想内容︰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
风格 ︰豪放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文题解说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 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盛赞。雄居山巅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字词清单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西临长江。 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字词清单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⑥休:停止。 ⑦坐断:占领,占拒。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上片:问江山,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问兴亡,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悠悠” 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下片,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 或“中国”。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坡羊·骊山怀古
第1课时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流传至今,是晚年在陕西的九首怀古曲中最有名的一首。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文题解说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扔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字词清单◆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一炬: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攻入咸阳时放大火焚烧阿房宫。
◆萦纡(yíng yū):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到现在留下的遗憾像烟花一样。
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南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只 见 草 萧 疏, 水 萦 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 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 恨 迷 烟 树。 列 国 周 齐 秦 汉 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旁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 都 变 做 了 土; 输, 都 变 做 了 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 变 做 了 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主题概括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的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课外古诗词背诵:
朝天子·咏喇叭作者简介王磐 (约1470一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文题解说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字词清单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再见课件27张PPT。课外古诗词背诵:商山早行作者简介温庭筠(?-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文题解说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字词清单注释
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檞(jiě),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尾联: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主题概括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课外古诗词背诵:
卜算子·咏梅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字词清单卜算子:为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著(zhuó):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隐指权臣、小人。
妒(dù):嫉妒。零落:凋谢。
碾(niǎn):轧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已是黄昏时分,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成为泥土, 被碾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中能看出什么内容?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第二句已是情语了。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赏析这首诗的上阕内容。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含义?
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
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主题概括这首词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不会趋炎附势,坚贞。课外古诗词背诵:
破阵子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字词清单①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②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④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⑤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⑥逢迎:碰头,相逢。 ⑦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⑧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⑨双脸:指脸颊。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主题概括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再见课件16张PPT。课外古诗词背诵:浣溪沙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字词清单1.簌簌衣巾落枣花: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即缫丝车,抽蚕出丝的器械。“缲”同“缫”。
3.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lí )《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水喝。漫,随意。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声音,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1.词的上片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听觉。
2.试概况写了哪些声音?
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瓜农的叫卖声。
3.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动展现出农村一片生机勃勃,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突出了农村什么特点?
宁静祥和、淳朴温馨、安居乐业的特点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6.你觉得下片哪个词用的最传神,试分析?.
“试问”一词用的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欣喜想要讨碗水喝的心情,用担心农忙季节,无人在家,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7.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表现了诗人谦和、平易近人的形象,将一位太守和普通农民的关系写的亲切自然。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课外古诗词背诵:醉花阴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在金兽炉中早已烧完了。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又到了美好的节日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课堂小结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再见课件17张PPT。课外古诗词背诵:观刈麦第1课时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诗作最多的一个。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两首长诗是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秦中吟》和《新月府》是他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 “老妪能解”。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观刈麦》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谕诗。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诗人。他和元缜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写作背景本诗描述的事情发生在 (季节),
从“ , ”可知。夏季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反映农民恶劣劳动环境的句子是:
,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全诗写的三个典型事例是什么?
①送饭。
②割麦。
③拾麦穗。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面对农民的艰辛、贫困,作者感慨万千,诗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慨?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观刈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主题概括当前,党中央雷厉风行开展反腐斗争。白居易的感慨在今天有何特殊的历史意义?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课外古诗词背诵:月夜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朝天宝年间诗人。善画,能诗,隐居于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然而寄情于景,蕴藉含蓄,颇有名篇传世。
1.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写的是仰望,寥廓的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2.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