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 碧螺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 碧螺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03 15: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碧螺春
总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情感目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了解焙茶的过程,感受茶农劳动的甘苦以及江南春光的明媚。
教学难点
感受品茶的意境,理解“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学会“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都喝什么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
生:爸爸、爷爷喜欢喝茶。
生:大红袍。
生:茶叶分为六大类: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
今天我们来认识我们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板书课题:碧螺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生:因为古代有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俗。
生:本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三个生活场景。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篓、煞、嘹、捷、烫、搓、捺、捻、腥、瓷、撮”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10个生字“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给这几个字组词。
重点指出“津”的读音:jīn,“纤”的读音:xiān
(2)临写,小组评价。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
读拼音,写词语
  zhāo
xía
gǔn
tàng


yíng

  (
)
(
)
(
)


  chá
tāng
xīng
wèi
xiān


màn






(
)
附答案:
zhāo
xía
gǔn
tàng


yíng

  (
朝霞
)
(
滚烫
)
(
瓷器)

赢得

  chá
tāng
xīng
wèi
xiān


màn
(茶汤

(腥味


纤细

(
弥漫
)
二、写出相应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敏捷(

雅致(

灵巧(

反义词:敏捷(

雅致(

灵巧(

附答案:
近义词:敏捷(麻利

雅致(别致

灵巧(灵活

反义词:敏捷(迟钝

雅致(粗俗

灵巧(笨拙

三、形近字组词。
  霞(

弥(

捷(

烫(

  霸(

你(

睫(

汤(

  纤(

腥(

瓷(

汤(

  阡(

惺(

瓮(

扬(

附答案:
霞(朝霞

弥(弥补

捷(敏捷

烫(
滚烫)
  霸(霸气

你(你们

睫(睫毛

汤(
汤水)
  纤(纤细

腥(腥味

瓷(瓷器

汤(
鸡汤)
  阡(阡陌

惺(惺惺

瓮(水瓮

扬(
表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2、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
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什么?
生:香。
怪不得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出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二、精读感悟。
1、出示图画、走进茶乡。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2)学生汇报:
生: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
 
(3)给这幅图加上一个名字,并且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2、角色扮演、体验茶艺
 
(1)自由读,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交流出示:
生:“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一下翻飞,煞是好看。”形象生动的动作更好的展现了茶手们熟练的制茶技艺。
出示多媒体课件。
 
(3)学生演示。
 
(4)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技艺高超。
 
(5)为什么称它“工艺茶”?
生:一是因为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而是因为碧螺春茶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工艺。
  3、实物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
 
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在沏茶的过程中看出茶艺非常讲究。
  (2)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
生1:色:碧绿清澈。
  生2:香:清香扑鼻。
  生3:味:甜津津的。
  生4:形:清螺入水,姿态动人。
  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小结: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描写了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三个生活场景,展现了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的绝。
生: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心灵手巧的赞美之情。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多音字组词。
 
曲(
)(

纤(
)(

数(
)(

附答案:
曲(
弯曲
)(
歌曲

纤(纤夫
)(
纤细

数(数学
)(
数数

二、按原文填空。
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停地翻拌。忽而(
),忽而(
),忽而(
),忽而(
),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
),(
),条索纤纤,(
)。这时,一边降温,一边(
)、(
),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
)。
附答案:
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停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
),忽而(捺
),忽而(抓
),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变深了),(变细了
),条索纤纤,(蜷曲而成
)。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
)、(搓团
),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
)。
三、为什么称碧螺春茶为“工艺茶”?
附答案:
为什么称碧螺春茶为“工艺茶”?
答:一是碧螺春茶经焙制后,外形特别美观,堪称工艺品;二是茶手的制作技艺特别高超,本身就是一种工艺。
板书设计:
26
碧螺春
 
清晨采茶图(喜爱)
  
入夜焙茶图(敬佩)
月夜品茶图(陶醉)
课后反思:
《碧螺春》是冀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刻画,介绍了江南名茶碧螺春名字的典故及其采摘、炒制的工艺过程和月下品茗的场景。全文向读者展现了三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夜品茶图,趣味盎然,令人神往。在作者笔下,辛勤的劳作、复杂的工艺都是一种文化,一种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淌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明丽的色彩。
  为了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体现“读中求解、读中求悟”,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而采茶和炒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没有亲身体验。教学这课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 这是教学这课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清晨采茶图”:采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不多,为了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自己去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表现“清晨采茶图”美的句子以及表现采茶姑娘勤劳和灵巧的词语,反复朗读,仔细感悟。最后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高境界,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
“入夜焙茶图”:课文中有一段介绍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学生对这一段的热情大大超处了我的想象,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过程,在初步了解基础上,找出描写焙茶手焙茶动作的词语,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一次读时,我有目的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能够体会焙茶手能够将茶叶制作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师傅的手艺肯定了得。
  作者说焙茶手那四个动作一个一个做很简单,但是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在他的提醒下,我和学生一起做这四个动作,才做第二遍,又很多学生已经分不清这四个动作的先后顺序了,还没有做第三遍,几个嘴快的已经在下面嘀咕了:“这些焙茶手真厉害呀”、“四个相似的动作能丝毫不差,水平到家啊”、“他们做这四个动作时速度比我们要快多了”。更有趣的是一位学生在底下模仿作者介绍的“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时手脚大乱,左手和右手做一样的动作,学生“工艺茶”了。
  3、“月夜品茶图”:我让学生三品课文。一品,先配乐自己朗读课文,初步谈谈感受。二品,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各自泡茶,观察茶叶入水的情形,同时结合作者所观察到的情形,配乐反复品读课文。三品,师生互动,教师先品茶,给学生读悟创造了条件,学生再品茶,亲身感受,同时结合作者品茶时的感受,配乐反复品读课文,使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并非尽善尽美:
  1、学生朗读时虽然入情但不够动情,我还要多进行朗读指导。
2、由于时间关系,我对于“清晨采茶图”没有拓展。这一段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有比喻句、拟人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或者自己说说还能用哪些词句来描绘春景,或许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说课案:
一:说教材。
《碧螺春》是小学语文冀版十一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文末引用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借此既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本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二、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见过茶水,大部分同学甚至没有喝过,更不用说沏茶、焙制茶叶了,所以本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生活经验,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2、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了解焙茶的过程,感受茶农劳动的甘苦以及江南春光的明媚。
2、感受品茶的意境,理解“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五、说教法、学法。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2、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可以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韵律、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
3、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应以启发法、引导法贯穿全课,特别是在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个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包容性比较大的问题自学课文,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学成果;然后,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总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句型来模仿联系

  4、多种方法的综合。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方法的自主性、体验感悟的自主性、问题情境的自主性,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再加上现代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实现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六、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
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什么?
怪不得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出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不仅可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环节二、精读感悟。
1、出示图画、走进茶乡。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2)学生汇报:
生: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
 
(3)给这幅图加上一个名字,并且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具体词句,感受茶园景色的优美和采茶姑娘的美好心灵。】
  2、角色扮演、体验茶艺。
 
(1)自由读,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交流出示:
生:“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一下翻飞,煞是好看。”形象生动的动作更好的展现了茶手们熟练的制茶技艺。
出示多媒体课件。
 
(3)学生演示。
 
(4)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技艺高超。
 
(5)为什么称它“工艺茶”?
生:一是因为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而是因为碧螺春茶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工艺。
  3、实物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
 
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在沏茶的过程中看出茶艺非常讲究。
  (2)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
生1:色:碧绿清澈。
  生2:香:清香扑鼻。
  生3:味:甜津津的。
  生4:形:清螺入水,姿态动人。
  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小结: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设计意图:体会焙茶手炒制茶叶的不易。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焙茶手的无限敬意。】
环节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描写了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三个生活场景,展现了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的绝。
生: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心灵手巧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从整体体会作者情感。】
环节四、作业。
  1、为碧螺春设计一句广告语。
  2、完成有关练习。
【设计意图:把文章与生活相连接,通过作业巩固本课知识点。】
七、说板书设计:
26
碧螺春
 
清晨采茶图(喜爱)
  
入夜焙茶图(敬佩)
月夜品茶图(陶醉)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力求内容简单化、明确化,通过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八、说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以词语和课文理解为主,由易入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以及词语在课文中的运用。